走进乡村看小康康庄大道王三莹的l

在家乡的土地播种梦想,吃着小米饭长大的敖汉旗乡村“新农人”王三莹,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用有机小米产业带动老乡致富,回馈故乡热土。

(现场)

问:这条路你每天来过多少遍?

答:每天都走。

问:为啥每天都走呀?

答:因为这条路本身没有路,是我们自己开出来的。

越野车在山路上颠簸的时候,王三莹的目光始终紧盯着道路两旁的谷子地。这片三百多亩的有机传统旱作梯田里,一串串饱满的、弯着腰的谷穗马上成熟,承载着这个90后的梦想和乡愁。

王三莹:“我从小就生长在农村,吃小米长大的。对农村发展的一种梦想,对于农村这种向往,我到这个村里创业。”

王三莹承包的山坡地已经撂荒了15年,别人眼中乱石嶙峋的荒山成了她眼里发展有机旱作的热土。平整土地改造梯田,两个月零20天的时间,王三莹用五台铲车和一台钩机一块块清理着山上的巨石,克服着创业路上的阻碍。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原始的农耕方式,她严格坚持人工种植收割,最大限度避免污染,不施任何农药化肥,田间地头都有监控设备,便于消费者可以追溯有机谷的生长过程。

王三莹:“比如说耕种,然后除草,收割全部都是人工来进行,所有的雇佣人全部都是当地老百姓,因为我来到这个村也是想为当地人增加收益,给他们创收。”

如今,生活品质的提升让消费者更青睐原生态无污染的农产品。纯天然旱作有机小米依靠高品质身价大增,平均每斤卖到了20多元,并倍受市场认可。三百多亩荒地也从零产值一下子增加到亩均一千多元,村民们不仅有土地流转费,在地里干活的80多人每天还能有一百多元的工资,收入水涨船高。

王三莹说,乡村振兴给她的有机小米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天时”;家乡的自然条件为孕育高品质谷子奠定了自然基础,这是“地利”;勤劳淳朴的村民全力支持她的事业,干劲十足,这是“人和”。在最好的时代,抓住最好的发展机遇,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赢局面的王三莹信心满满。拉着犁杖牵着马,既有乡愁也有产业,王三莹心中的小康很质朴。

王三莹:“我很感谢这一篇土地养育了我,希望能够为家乡乡村振兴,还有敖汉旗有机小米产业尽我的一份绵薄之力,让我的乡村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监制:和岩

编辑:赵佛佛

记者:内蒙古台刘璐、梁玉婷、牛玉龙、张志刚、朝克;赤峰台端木声明:内蒙古新闻广播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新闻广播》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ftrq/111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