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喻户晓的五台山大家都不陌生,毕竟不论是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抑或是常常占领旅游热榜,它都可以称作是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可是大部分人的五台山之行主要集中在五台山景区内,其实在五台县境内还藏着不少极其重要的寺院,比如台外豆村的佛光寺。
因为来说台外的寺院比较小众,因此并没有旅游班车直达,想要前往只能自驾或者包车,在我看来包车是最适合的,毕竟大部分司机都是当地人,它们对于五台的人文更为了解,说不定还可以给你介绍一番。
上图为台外的南禅寺
上图为台外的洪福寺
大部分司机都会按照寺院的重要性和规模循序渐进地带你欣赏,所以在你欣赏了延庆寺、南禅寺、广济寺之后,在前往佛光寺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意境。
虽然佛光寺在中国不算是最古老的建筑,但是凭借着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大殿让其成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殿堂建筑。翻开佛光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佛光寺最早创建于北魏时期,唐武宗灭佛时佛光寺被毁坏。12年后李唐王朝佛教重新兴起,流亡在外的佛光寺僧人愿诚法师重新募捐资金开始重建佛光寺,让佛光寺的规模一如从前,而如今我们看到的佛光寺大殿就是当时的遗存,可见多年以来佛光寺的香火一直延续不断。
年的时候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也是靠着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找到了藏在台外的佛光寺,并且开启了中国古建筑史上重要的一幕,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一踏入佛光寺的寺内,松柏苍翠,草木旺盛以及建筑雄伟,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和南禅寺不一样的氛围,毕竟佛光寺可是皇家寺院,不论是规模还是等级都是民间寺院南禅寺和广仁王庙不可比拟的。
首先看到的是左手边的侧殿,这是一座重建于金天会十五年的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侧殿可谓是中国最大的侧殿之一。虽然为侧殿但其内部“人字柁架”和明代重绘的佛坛上七尊塑像以及二百四十五尊彩绘,都让文殊殿看起来格外的惊喜。
文殊殿前还有一座高4.9米呈八角形的唐乾符四年的唐石幢,束腰基座上可以看到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刻着陀罗尼经,上部雕刻着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林徽因在考察的时候也曾爬上过这石幢。
欣赏完石幢后就可以顺着斜坡状的台阶上去,爬一会就到了镇寺之宝--东大殿。大殿坐东朝西,殿前有两株古松,站在这里可以一览五台山的景色。
整个大殿为单檐庑殿式屋顶,出檐深广,梁头粗犷,这些看起来简单重叠的木结构,却不曾用一个铆钉却屹立了千年不倒。殿内比起侧殿文殊殿还要精彩,主坛上设有35尊唐代的雕塑,主尊为释迦牟尼佛,旁边为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等。在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两尊比较小一些的塑像,就是建殿施主宁公遇和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相比之下这两尊的形象更生动。
说到建殿施主宁公遇的话,那么一定要前往东大殿前面的唐代经幢看一看,在这座雕工精湛的石幢上不但可以看到比侧殿石幢更精致的狮兽壶门和莲花瓣之外,还可以看到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的名字,从这里就可以推断出佛光寺的捐资建殿之人即为宁公遇。
沿着佛光寺外围行走,在侧边还可以“祖师塔”,这是寺庙建造时候的遗存,应该就是佛光寺的初祖禅师的墓塔。虽然上面并无铭刻记录,但是梁思成通过建筑风格确定它的建造年代为北魏,成为中国全国仅存的两座北魏石塔之一,同时也是佛光寺唯一创建时期的遗存。
可以说,晚唐之后,五台山的佛教命运一路起起伏伏,不少寺院都因此损毁,而佛光寺恰好因为藏在台外地处偏远,香火并没那么旺盛,因此并未被世人看中,也或者因为如此才让它逃过了灾难,如今才得以让我们看见。(作者: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