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唐代寺院金阁寺》
金阁寺位于距五台山中心台怀镇15千米的金阁岭上,是南台和中台的交接处。
金阁寺始建于唐大历五年(),是唐代宗令中印两国高僧共同设计、兴建的一座融中印文化于一体的梵宇花宫。金阁寺规模宏大,具有12个菩萨院落。关于它的初建和命名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有一位法号叫道义的高僧到五台山礼佛,当走到南台与中台交界处时,大风突起,道义和尚便就地而跪、磕头诵经、求佛保佑。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小童来到道义和尚面前,说师父有请。于是道义和尚随童子一道去拜见长老。当跨入长老所在的寺院时,眼前一片辉煌,殿堂、墙壁全为金色。长老所赐茶水异香扑鼻。茶后,童子领道义和尚参观寺庙,道义和尚被寺庙的各种景色给迷住了,待他定神在寻找时,童子、长老、寺院及刚才眼前的一切美丽景象都没有了,只是那金碧辉煌的殿宇形象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随后,道义和尚将脑海中寺庙的形象描绘下来,献给唐玄宗。唐代宗大历五年,当时的皇帝李豫下诏,旨令从印度来的三藏法师不空,按照道义和尚所留下的图纸在五台山修建了一座寺庙。因寺庙的殿堂屋顶全铺鎏金铜瓦,因此寺庙就取名为金阁寺。不幸的是,该寺后经“会昌灭法”几成荒野废丘。明嘉靖三十年()又造了一座三层七间的观音大阁,铸了一尊三头四十二臂的观音。
此后,金阁寺又成了五台山著名的十大青庙之一和五大禅处之一。
除了建于五台之上的寺庙外,金阁寺是地势最高的一座寺庙,海拔米。该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约间,石碑15通。全寺的建筑布局分为前、后两院,其间以石洞相通。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此有牌楼、天王殿、观音殿、楼殿和大雄宝殿。
该寺的牌楼四柱三楼,五脊庑殿式,上饰琉璃瓦,斗拱密致,中高旁低,玲珑剔透,华丽美观。牌楼横额正面为“清凉古刹”四个金字,背面为“金阁浮空”四个金字。整个牌楼造型优美,结构精致,是五台山木构牌楼之精品。
天王殿于山门合一,5开间,单檐硬山顶,左右两个拱形旁门,上有汉白玉浮雕39幅。殿内佛坛上的木雕蛟龙柱佛龛供有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两山间为四大天王和哼哈二将。
金阁寺前院,中间耸立着一座重檐歇山顶的高大楼阁。内供高17.7米的千手(实有48臂)观音铜像,这是五台山最高大的佛像,在国内也仅次于西藏日喀则和河北正定的大铜佛像。铜佛为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年)所铸,民国时,有信徒将铜佛施以薄泥贴金,即成现在金佛。
在千手观音像前侧为秒庄王夫妇,他们是观音菩萨的父母。因观音菩萨以自己的一手一眼救了其父之命,所以他们便做了观音菩萨的侍者,这尊菩萨像内为铜铸,外敷一层薄泥,再贴金,神态慈祥。用这种手法制作的如此巨大的观音菩萨像,这不仅在五台山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在此像的两旁,左是文殊,右是普贤,其后是接引佛。此殿两山的佛龛中供有24诸天,西南角上塑有始建该寺的两位功臣——唐代宗和道义和尚。
佛堂西面,保存着一个唐代建殿时的柱础,是一个十分珍贵的文物。在该殿二层楼的中间是千手观音的上身,左为骑狮文殊,左为骑像普贤,构成了三大士形式。在此像的左右和后墙上,还绘有观音“大悲咒”中84幅法相,而地上又立着与之相对应的84位彩塑菩萨,可谓诸佛菩萨,济济一堂。
该寺二进院正中是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前出廊。殿内正中供奉着释迦摩尼佛,其左右分别供着药师佛和弥陀佛,东西两厢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的塑像。
观音殿后面的是楼殿,下层19间为石券窑洞,位于中间的一洞是前后两院的通道,其余的窑洞是众僧们的住所,上层的19间是木构房屋,单檐歇山顶,前出廊,分为9个殿堂,有东而西依此为三霄殿、三皇殿、玉皇殿、三官殿、伽蓝殿、毗卢殿、地藏王殿、药王殿、五百罗汉殿、送子观音殿等。楼殿褚神是儒、道、佛三教的融合,反应了三教合流的清况。
金阁寺以其历史悠久,现存佛像众多高大,特别是千手观音像,在五台山众多寺庙中独树一帜,为世人瞩目。
雲封青螺
供养五台曼殊像,愿尔贤哲唯至诚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