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东塬丨侯耀宁

挖掘东塬资源,弘扬东塬文化,结识东塬文友

品味东塬

耀州东塬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许多值得挖掘和记忆的东西,无论你扎根故乡或远在他乡,都会对家乡这片热土,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心里话,无论走进那个村庄,就可能打开一处与众不同的景观,翻动一段尘封了的历史。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家乡也一天天变迁着,也许有一天将不复存在。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一份作念和精神财富,因为文字是可以永世流传的,这就是不同于金钱的最大区别。

01

叫东塬的地方,是很多的。这里的东塬,是指铜川耀州以东的大多区域,主要以孙塬镇为主。人们习惯性的叫成了东塬,这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常年贫瘠干旱,有三死之说,挣死、饿死、渴死。最东处有大山脉将军山,巍峨高大,与富平县交界,南边名曰锦屏山,绿草青青,再西有宝鉴山、药王山。一条大涧沟,足有三十余里长,把七八个村庄联系到了一处,一家有什么大事了,不出半天时间,经好事者的传播,大家都知道了。村子有贺咀、焦坪、孙塬、惠塬、丁山、宝鉴等,多年来,几个村子互相来往,用亲戚关系维系着,大多后涧的女子嫁给了前塬的小伙,后塬成了舅家门上,也有极少数的前塬女娃嫁到后涧子。将军山下的小元村属于富平县地域管辖着,但离富平县城很远,村里人给家采购东西或办事更喜欢到耀州城,也与东塬人走动更多一些,村里的女子也自然嫁给了前塬的焦坪、惠塬、孙塬、丁山、宝鉴等村。

小元村、焦坪村、贺咀村虽然地形偏僻,交通不便,条件相对前塬差了不少,但家里的女娃个个从小养成了勤劳节俭,干净爱好的习惯,是过日子的好手,而且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茶饭更是没得说,深受前塬人的喜欢。

东塬西边紧挨着古老的耀州城。

东塬也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给东塬这个名不经传的地方增色不少,有人问起阿达人?东塬人会自豪的说,我是药王故里人!

宝鉴山上有优质的石头资源,国家因此在县城的东边建了大型水泥厂~秦岭水泥,五十年代中期建起的,光工人及家属就近三万号人,来自天南海北,大多说着普通话,这令塬上人羡慕极了,重要的是,这儿还成了家里经济来源的一部分,比如,篮里拎上鸡蛋或担上地里的土特产柿子、柿饼或红薯,在工人区门外叫卖。另外家里男劳力可以到宝鉴山上揭山皮,叫搞副业,有关系的,还可以在水泥厂当民工。至于在水泥厂当正式工人,东塬也有几人,他们在塬上人的眼里,地位是至高无尚的,认为人家上辈子是烧了高香的。

改革开放的春风照样也惠泽了东塬大地,于是,人们的头脑也变得活泛起来,名正言顺的开始打工干活,或者做生意了,这在以前可是想也不敢想的,是十足的投机倒把呢……

东塬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终生与土地打交道,在土里刨食,受尽了艰辛生活的磨炼,却从骨子里深爱着家乡这片热土,个个也出落得勤劳节俭,淳朴和善,待人诚恳而热情,办事沉稳而果断,又不乏耿直豪爽的秉性。

东塬,是要细细的品味。

02

东塬,并不大,从哪儿说起呢,先说五台村吧。

五台村以前属于孙塬镇,后来归耀州区永安路街道办管辖了。

五台村地处药王山下,漆水河畔,在远古时期,这儿是大秦帝国的兵工厂,专门打造兵器,如今还有祋祤遗址,说明以前曾经红火一时。这儿的药王山以前不叫药王山,是由五座山峰组成叫五台山,为了纪念唐代大医学孙思邈,在宋代改名为药王山,后来成为人们祭拜药王的场地,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风景区。五十年代中期,国家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利用宝鉴山优质的天然石灰石资源,在五台村南面建造了大型水泥厂~秦岭水泥,后来誉满全国,为国家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五台村由坡头村、河东南堡、河东北堡、宋家湾、杨家崖等多个自然村组成。

由于地处县城位置,在国道、西铜铁路附近,又有大水泥厂的优势,人们经济来源不成问题,光门面房、租房子就是一笔不少的收入。这儿人们经济头脑活泛,思想开放超前。

上了高涧坡,便到了宝鉴村。

宝鉴村有雷家桥、洞顶、刁塬等六个小组,一千三百多人。

传说此村还是历史上秦代的练兵场地,王翦大将军曾在此留有佳话,村里以前还有大医学家华佗庙,只是后来拆除了。

这儿出名的是宝鉴山,以前巍峨高大,古耀州也因宝鉴霞光得名,水泥厂几十年的开釆,如今已削为了平地,没有了昔日的风光,却给村里人带来了不少实惠,在我们后原人的眼里,对宝鉴人简直羡慕得不得了,干活方便外,每年村里还给村民分红,因为村里大多田地被矿山征用,水泥厂给了大笔赔款,于是,后塬人争相把女子出嫁到了此村,享福之外,还有一个好处,上街路过,可以到家里有口水喝、歇歇脚儿。

此村是个出文化人的地方,有以诗歌见长的退休干部段新民先生,还有李拥军先生,是个大企业家,文笔也相当厉害,现任耀州区作协主席一职,区委宣传部领导李静才华也很出众,在报刊平台上新作不断,还有年轻人赵军政,有东塬黑马之称。

此村还有一个叫文生明的抗战老兵,不得不说,参加过中条山战役,武功高强,身手不凡,九十多岁正寝,算是高寿了。

这儿人们以前种植小麦为主,零星栽些花椒树,近几年兴起种植中药黄芩了,农民李孝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了一千多亩黄芩脱贫致富,如今,当你踏进宝鉴村这片土地上,处处绿色一片,清香诱人,感叹这儿为药王故里的中医药大健康理念增色添彩不少。

一条惠塬通往县城的大路途通宝鉴村,以前全是土路,坎坷不平,自从修了水泥路,每天车流不断,人们出行方便多了。如今又从新区青岗岭到惠塬工业园区正修条一级公路,开通后将缓解车流,带动经济。

03

翻过一条大沟,就到了一个叫大沟畔的村子,这儿属于丁家山村的地盘了。史料记载,大沟畔还发现过新石器遗址,这是个有二百多人的小村子,村里人依沟边居住,条件恶劣,生活并不富裕,小伙娶媳妇成了难题,现在搬上了平处,条件也大为改善。

再走不远,就是丁山村了,以前人们住在山上的老堡子里,有古厦子,有土窑洞,还有药王庙,前几年,搬下平原居住了,山上开了大型石料厂。

丁山村以山坡沟地为主,条件虽然不好,但大多人勤俭持家,靠拉石头挣钱,开始是用架子车拉,后来变成了手扶机、四轮拖拉机,也有人开起了石头窝子,的确,人们把苦下咋了,也挣了不少钱,搬下平原后,家家盖了两层楼房,生活大大的改善了,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丁山人过日子扎实,也有经济头脑,把地里出产的柿子、花椒等农土特产拿到城里去卖,变现提高了收入。丁山人干活踏实,舍得力气,即使在水泥厂当民工,也干出了名气,当你说起丁山人,没有不翘大拇指称赞的。

丁山村现在和宝鉴村合并了,村委会设在宝鉴村。

再翻过一个小沟,就到了宜塬村,是我的家乡,也进了惠塬村的地界。

惠塬村由宜塬村、东堡、西堡,和山上的侯家山、马家凹几个自然村组成,人口二千六百多人,后来,水泥厂开采石头,山上的两个村子人搬下居住了。和其它村子相比,惠塬村地形平整一些,令外村人很是羡慕。

村里人们经济来源以就近或外出打工为主,也有不少人经营车辆跑运输。

这儿农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栽种花椒树、柿树等也是人们致富的一种途径。

锦屏山屹立于惠塬村南端,山上有优质的石头资源,近几年,人们开始大肆开采,附近建了不少水泥厂和石料厂,山顶再过去不远便是富平的地盘了。现在政府规划成了惠塬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大型建材企业尧北水泥和冀东水泥落户于此,这儿将建成两条日产万吨水泥的生产线,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泥基地,也为铜川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收益。

相对于惠塬其它村子,宜塬村算是最大的自然村,人口最多时达千人。以焦姓为主,分为堡子、村里两部分,老堡子里大多人搬走了,盖了新房,剩下的老房建筑已破烂不堪,明代留下的古城墙,现仅留北边一处了,南边城门口的千年古槐生长尚为旺盛,村里还有一座明代修建的关帝庙,保存还算完好。

村里也出了不少能人,远古无法考证,近代清末有个叫焦彦芳的,武夫出身,行侠仗义,后来聚众举旗反袁,虽然失败告终,耀州县志上也留下了美名。村里还出了不少企业家,如开办东立水泥厂的焦印丁先生,开汽车4S店的国伟车行焦荣国先生,现又办起了砖厂,在教育界驰名的耀州锦阳公学法人代表焦高红先生,还有多年从事钢材生意的焦俊国先生,在西安、重庆等地代理品牌汽车销售的焦西宁先生等。

还有一位当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的焦明社先生,无论如何,也不能忘了这些为国家的安宁曾经洒血流汗的英雄们。

向东步行二里,便进入了西堡子,此村以焦、侯、杨、王姓为主。

听村里人说,以前西堡有好多处庙宇,大多都拆除了,现在村路口处,还保存无量庙一座,建筑工艺相当精湛,西边还有一座大涝池,是明朝时期方圆九个村子人们集资修建的,解决人们吃水问题,以前旁边立有九村共水石碑一通,后来不知了去向,涝池也多年荒废,近几年得以修复,在周围加上了护拦。

村子中央的老堡子也无人居住了,仅有几家建筑保存尚好,其余荒凉一片,周围城墙也无一处完好。堡子中间的大槐树却越发青葱旺盛了。步行在老堡子,如似走进了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石头、瓦当、门环、木柱……一物一件,原汁原味,吸人眼球,浓厚而古朴的泥土气息顿时扑面而来,让人流连忘返。

西堡也走出了不少莘莘学子,在外面干出了骄人成绩,为社会发挥着余热。如西北大毕业的侯彦瑞先生(已故),从陕西国防科工委组织处处长职位退休,曾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侯振民先生。还有中铁集团北京工程局城轨公司党委书记焦广盈先生,铜川百杰贡献人物侯全民先生等。

也出了不少大企业家,有大名鼎鼎的慈善家杨超产先生(已故),旗下有陕西正阳国际酒店和新区阳光中学产业,还有年轻有为的侯景耀先生,经营着鼎新酒店和铜川五建公司。

村里还有不少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和 ,为国家出了力,流了汗,甚至献出了生命。

东堡子和西堡子是接挨着的,村里有五六百人,以张姓为主。

东堡人勤快外,节俭持家出了名,所以大多人日子过得优越,在外工作的人也多,不少人还干得非常出色。

村里东边有无量庙一座,保存完好,韵味犹在,旁边立有清代石碑一通,不远处一棵老槐树肃然屹立,周围有护拦,老堡子城墙有一半尚在,大多残缺不全。

走进老堡子,建筑独特,布局合理,狭长的巷子,曲径通幽,让人仿佛看到了村里的前世今生,这是关中地区典型的代表建筑群,而且保存尚为完好,很有研究价值。只是老房子无人居住,加上多年的风吹日晒,日渐败落了,不少物件还让人偷走,实为可惜。其中张家大院最为恢宏,四家院落坐南面北一字排列,门庭雕梁画柱,气势辉煌,里面亭台楼阁,颇为讲究,是清末东堡贾商张大鹏投资为故里家人兴建,张曾位列兰州知府高职,有"进了兰州城,先拜张大鹏″之说。

民国时期村里还出了一位文化人张木生,擅长木刻,曾经编修过县志,写了不少文字,可惜著作没有留传下来。

在三十年代初期,东堡还是中国革命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秘密交通联络点,就在村里张文长的家里,时常有革命人士来往,张文长(已故)冒着生命危险为地下人员传递情报,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

东堡还出了一位大画家张文顺先生,美院科班毕业,画功扎实,特别人物栩栩如生,他为人低调,虽然走出了农村多年,但对家乡的挚爱一往情深。其二弟张增刚先生单位退休后勤笔不辍,正在专注为惠塬村编写史书,填补家乡多年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还有建造桥梁的王金顺先生,白手起家创业打拼多年,建造大小桥梁二百多座,声名远扬。开办水泥厂的张韩城先生事业也蒸蒸日上。

04

每天,一轮红日徐徐从将军山顶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对于这座山,东塬人再熟悉不过了,不光它气势高大雄伟,巍峨峻峭,纵横十余里绵延起伏,时而杂草丛生,时而怪石嶙峋,更有着美丽的传说故事,千年来在家乡传诵着。

相传历史上的秦代时期,鉴于大将军王翦统一六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秦始皇命名这座山为将军山,并赐赏千亩良田作为他的封地,后来人们在山顶还修建了小庙,每年都会有人上山来烧香,祭拜大将军,一直延续到今天。

将军山东边属于富平县,西边的山脚下便是焦坪村。

焦坪村不大,四个小组八百多人,堡子、村里人多些,杏花沟、北沟沿、尖草窝零星居住着少户。人们以焦、张、王、吕、殷姓为主。

焦坪村的地形以坡地沟地居多,以前以种植小麦为主,近多年来人们思想受到富平等地的启发,开始大量种植花椒树,收入颇丰,这儿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椒村。每年到了花椒成熟的七八月,村里各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好不热闹,花椒树枝头红彤彤一片,浓浓味儿,漂香万里。

焦坪村也出了不少名人,三四十年代,吕家有一位叫吕连芳的,曾任过东平乡乡长,后来从军,解放后参加了解放军,后又受冤坐牢多年,晚年在老家度过,直到去世。吕家还有吕志文先生,曾在省卫生厅做过高级官员,还有前村书记王根田先生东塬引水,铜川新区保洁绿化公司总经理焦宏彦先生荣获"中国好人″之称。

焦坪村老堡子城壕里四五户张家人是我的舅家,所以我对焦坪有很深的感情,小时候,我时常会随着母亲来到舅家,一住多日,这家换着那家住,舅家人个个热情好客,性情和善,待人诚恳,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时间长了,我和村里的人也都成了熟人。舅家的一物一件,至今我记忆犹新。后来,舅舅、舅母们相继离世,但我和表哥们仍然走动着,维系着这层亲情,舅家的恩情,我终生难忘。

焦坪村和惠塬村中间隔着一条狭长的东沟,以前是土路,交通不便,现建成了水泥路,出行方便多了。焦坪村也合并到了惠塬村。

05

不觉到了沟北。

有必要说说大涧沟,源头从耀州杨崖沟口开始,蜿蜒曲折三十多里,直到将军山下,中途分出多个沟涧枝头,延伸进入各村,如同树木分枝,密密麻麻又毫无规则分布。沟壑曲径通幽,时而宽阔,时而狭窄,杂草丛生,植被茂密。七十年代中期,孙塬公社动员全公社人民,花费近三年时间,在孙塬村和宜塬村之间的涧沟内修筑栏坝一座,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而且大坝东边形成了人工水库,大雨过后,积水成河,时常碧波荡漾,里面还养殖了不少鱼,偶有小船在水上游戈,为人们增加了不少乐趣,更解决了方圆村子人们的吃水问题。要致富,先修路。二OO八年,又建起了涧沟大桥(由惠塬村王金顺承建),村村通实现了全面水泥化道路,为东塬人们生活全面奔小康之路插上了翅膀。

翻过涧沟,上坡便是孙塬村,此村是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出生地,"药王故里"闻名全国,村里药王遗址景点多处,古色古香,景色宜人,成了人们祭拜药王的场地。如药王出生地古堡子、药王祠、药王幼读古槐树、药王墓等,后来还建起了药王文化广场,又增加了一处人们休闲的好地方。

孙塬村有三千三百多人,居住较为集中,有南凹、旯旮子等八个小组,地形平整。以前缺水干旱,人们生活并不富裕,七十年代中期,村里人被逼无奈,到富平、三原等地拉缸换粮维持生计。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村上有了起色,特别是以村支部书记李孟斌为首的一班领导班子,改变陈旧观念,大刀阔斧的兴办乡镇企业,如东风水泥厂、特耐厂、电石厂、塑料厂、砖厂,保健品厂等,旅游业也齐头并进,不几年时间,孙塬村声名大振,成了全国文明示范村,村民进厂当了工人,再不用背上馍布袋去外面做日子活了,村里还通了广播,有了村报,定期放映电影,举行集体婚礼,还有专业环卫人员等,当时,这在全国也是少有,每天都有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参观学习。

特别是每年的"二月二"庙会活动,孙塬村里热闹非凡,到处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好戏连台,要热闹上半月时间,把气氛掀上了高潮。

孙塬村也出了不少能人,除了敢闯实干的李孟斌外,从水泥厂也走出了不少企业家,如张拴、焦亚智等。南凹村白手起家的张永宁先生(已故),创办大有公司,投资一百多万元为药王祠安装照明工程,不忘家乡故里,彰显仁慈爱心。医药方面又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个个传承着药王大医精诚精神。医院退休的老中医大夫李生文先生(已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药世家的张阁先生,医院副院长兼院党委书记,医院坐诊的张建华大夫为人诚恳,医术高明,而且他的妻子王淑云女士,孝敬老人,传为佳话,荣获"中国好人"称号。退休教师焦存海先生,花费十年心血,完成著作《药王的后裔们》,使药王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村里人们以附近厂子上班为主,也有靠跑运输,养殖业发家致富了的不在少数。

如今的药王故里,人们除了旅游,还向康养方面发展,绿色环保理念正在逐渐形成。

06

从孙塬村向东上一条叫高疙瘩的长坡后,便进入贺咀村地界。

贺咀村由前咀、后咀、杨埝、槐庙、王家岭、窑院、大弯七个村子零星分布在大涧沟北边一扇凹凸不平的坡面上,以前叫七联大队,村里六百多户不足两千人,以贺、蔡、杨、张等姓为主。

村里地形相对偏僻,坡地沟地居多,贫瘠,常年干旱,人们地里种植小麦,油菜等作物,近多年大片栽植花椒树,增加收入。村里企业少,人们外出打工居多。

槐庙村以路边一棵老槐树一座古庙而称著,槐树树身粗状,枝条茂盛,庙后来拆了,现只剩下了槐树。几个村子以前大多人在沟边依崖势挖窑洞居住,现在大部分搬到了平处住上了新房。

这儿坡多沟深,地形纵横交错,层层梯田不时眼前呈现,偶尔有鸟儿枝头飞起,古朴苍凉的农村风貌原汁原味的摆在这儿,空气也极为清新,是一处没有受到现代工业污染的世外桃园。人们生活节奏没有城市人的紧迫感,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

贺咀村人勤劳朴实,热情善良,不少人靠上学,或创业走出了村子,在外面也干出了成绩。如军人出身的张志瑜先生曾在陕西日报社工作过,后咀村张杰先生曾在西安晚报做编辑,还有跑运输致富的张映红先生(已故)、张震先生等。

特别一提的是,大弯村走出的年轻企业家杨浩锋,大学毕业后曾下海创业,在西安开办蓝盾科技网络公司,干得风生水起,近几年,又回到家乡开办工厂,注册药王艾业公司,鼓励人们种植艾草,发展秦艾产业,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而且成绩斐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深受大家欢迎,成为铜川当地的支柱产业,今年又被市上评为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公司现又在孙塬村建立分厂,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

相信,要不了多久,沉寂多年的贺咀村也会红火起来。

07

当然,塬下川道的孝雷村、孝西村、泥阳村也属于东塬,我去的机会少,对村里了解不多,不敢断然下笔。

这几个村子,人口众多,居住密集。由于在国道附近,人们思想观念超前,生活相对富裕。

孝西村以前叫孝义坊,《续耀州志》记载,该村曾出过一个声名显赫的孝子,清代中叶,村更名孝家庄,嘉庆时期修建"孝义牌坊″,更名孝义坊。

以前的三号信箱,也叫特种耐火材料厂,就在孝雷村,曾经红火一时,街道上热闹非凡,现在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泥阳村以前属于孙塬管辖,年规划归街道办了。耀州曾多次易名,在古时北魏和西魏时期也曾叫过泥阳县。泥阳村里三十年代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张邦英,为革命出生入死,解放后曾任民政部副部长一职,为耀州红色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顺药王山南庵上去的石塬村、文昌村也属于东塬,现合并到文昌村了,有四个自然村,南边与富平县接壤,人们居住在山上,地形以坡地为多,人少地多。

这里日照充足,人们因地制宜大量种植花椒,成为增加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花椒品质好,“耀州花椒”通过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文昌村也荣获"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这些成绩,村干部赵八行等功不可没。

相传文昌是星际主宰功名禄位的星神,清同治年间在该村还建了文昌阁楼,以表示崇敬和纪念。

石塬村还是唐简陵的北门,有石人石马遗址多处,威武高大,形象逼真,很有研究价值,村里还有古庙一座,保存完好,加上这儿空气清新,有"长寿村″之称,而且新农村建设景色迷人,成为人们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08

絮叨了这么多,或许只是东塬的皮毛。我深知,仅凭我个人一己之力,是不够的,这只揭开了东塬的冰山一角,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家乡人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东塬。

因为东塬,是我们挚爱的家园!

年2月10日

个人

简介

侯耀宁,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惠塬村人,农民,文学爱好者,开办东塬人公众平台,闲时写点文字,以农村题材为主,乡土气息浓厚。现仼耀州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ftrq/8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