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鼓吹乐可谓是遍布全省、流布最广的一个乐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晋北鼓吹,更是忻州、阳高、五台等地与民俗活动结合最紧密的一个乐种。作为晋北鼓吹唢呐艺术传承人,忻州八音艺术团团长卢补良说:“晋北鼓吹与忻州八音、五台八大套属同根同源,是鼓吹乐这种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其中的《八大套》曲目最为著名,独具乡土文化,值得永久传承。”
“偷师”宫廷吹打
据史料记载,晋北鼓吹起源于秦末汉初年间,最初被作为仪仗队壮威的音乐,后来引入宫廷,在大典和娱乐中使用,有时也用作帝王将相丧葬与宗庙祭祀上。万历年间,晋北鼓吹流传到了忻州。那时,有个督御史是原平北社村人,当官后很喜欢听宫廷里的乐师吹打弹奏。皇帝便恩准乐师班子去他的府邸演奏。后来,这名御督史回乡祭祖,就把宫廷的这些吹打弹奏留在了家乡。这就是最初的晋北鼓吹,距今约有多年历史了。
年,忻州8位老艺人应邀去北京演出,表演了晋北鼓吹曲目《大得胜》,得到空前反响。因是8人表演,8种乐器,北京的专家又把其称为“八音会”,而忻州也因此得名“八音之乡”。年,晋北鼓吹成功入选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唢呐为主乐器
晋北鼓吹在乐器的组成部分上也有一个过程。据卢补良介绍,晋北鼓吹在秦汉至魏晋时期,基本上是用胡笳、短萧、横吹。到了南北朝、唐宋时期,时代文明的进步使得胡笳遭到淘汰,萧笛做了改进,并加入了笙的音色。金元到明清时期,唢呐的加入不仅使吹奏在音域、音质、表现力等发面丰满了起来,一些拟人化的语言、声调和笑哭唱腔被唢呐发挥的淋漓尽致“晋北鼓吹主要是以唢呐为主,再配合笙、管等吹奏乐器和锣、鼓、铙、镲等基本打击乐器共同合奏出的民间乐曲。可别小瞧这唢呐,正是这样的乐器使晋北鼓吹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许多广泛流传的优秀曲目都由唢呐来吹奏。”
复原失传曲目
“晋北鼓吹的曲目大致可分为社火曲牌、戏曲唱腔、民间小调、庙堂乐曲四类。其中最著名的曲目就是《八大套》,它因有八首套曲而得名,其中有包括了67个单曲,全部吹打下来最少需要6个小时。”卢补良介绍道。
年,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来忻州采风,并与卢补良聊起了失传已久的晋北鼓吹曲目《八大套》,可卢补良对此却一无所知。最后,张教授希望他能将被历史湮灭的《八大套》重新返世,这无疑是让他肩负起了一项重任。
年,卢补良终于形成了现如今理想的《八大套》第六版本,成为山西目前唯一一个能将《八大套》完整吹奏下来的人。
年,他带着自己的乐团前往中央音乐学院,将他恢复的《八大套》部分套曲进行了专场演奏,专家和教授们均给予充分肯定。
年,卢补良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北鼓吹”唢呐艺术传承人,还被业界称为“全国吹歌大王”。一路走来,虽有所成,却非一帆风顺。“在怎么艰难,传承和发展晋北鼓吹的事业都不能断。”卢补良说。
晋北鼓吹和山西其他民间乐器班社一样,传承都是以祖传班社为主,以拜师学艺的徒弟班社为辅。“艺人从小就搭班子,在父辈或师傅的严格管教下先易后难的学习,老话讲‘围着桌子转’,在实践中锻炼吹打技艺。”卢补良说。此外,由于艺人和班社的不同,往往同一首曲牌吹打出来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被艺人口语化称为“死曲活吹”。
说起传承手艺,卢补良心里还有一件遗憾事。几年前,他为了学习老艺人独特的吹奏技艺,找到了忻府区一位叫田玉锁的老艺人。正当老艺人决定将其独门技艺传授给他时,不料却突然撒手人寰。“想要把技艺很好的‘传’给徒弟,就得实实在在做好‘承’。现在,我已经收了30多名徒弟,在忻州师范学院做客座教授,是中央音学院研究生、博士的导师,只要他们愿意来学习,我都会毫无保留免费地把技艺教授于他们。”现在,卢补良已是晋北鼓吹第五代传承人,对于只恢复了一部分的《八大套》,待资金到位后,他会继续恢复剩余部分,并在塑造人物方面下功夫,以便今后带着乐团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山西的民俗技艺。
山西青年报:田璐/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