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楽的国庆山西游记何以佛光

佛光寺这个地点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多,

瞎聊一些个人的观点和想法,可能有认识错误和不到位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

上一篇简单聊了佛光寺朝向与当时流行的《观无量寿经》中“日观想”的关系。

可楽的国庆山西游记-佛光重现

这一篇聊佛光寺的地理位置。

在我们现在看来,佛光寺地处偏僻,因此得以保全,留存至今。但是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地方建立寺院呢?是为了寻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独自修行吗?而佛家以大慈大悲的胸怀立誓要普渡众生出苦海,提倡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不入世,怎么完成心愿?

佛教的一切都是“立足当世,着眼未来”。不立足当世,就是脱离个人和现世的实际;若不着眼于未来,就是缺乏理想。佛教不承认“上帝创世”,即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没有什么万能的神佛来决定和安排。佛教主张“业创世”。佛学中所谓“业”,就是指人的思想行为动作。我理解,就是充分肯定人在世间的作用。因此,佛家强调因果。所谓因果,说的就是善恶报应。就是说人的思想行为动作所必然会引起的后果。相较于其他主张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万能的神来决定和安排的宗教,佛教的入世观还要明显一些。

所以佛教的寺院大多建在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地方,以方便信徒参拜学习修行,而佛光寺的“日观想”格局更是为信徒提供方便的修行法门而服务。所以,佛光寺的选址肯定不是以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为首要条件的。

那么佛光寺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呢?

中华大地有很多的高山巨川,天堑地垒,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明。我们的历史进程和山的关系极为密切。山西是中华文明的腹地,位于华夏轴心地带的太行山绵延南北,在太行山间的函谷隘道,就好像一条大动脉,沟通融合了文化的传播。

而太行山的两侧,不是古都,就是交通要道或战略要冲,太行西侧是著名的六大盆地: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长治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东侧是华北平原。沟通六大盆地与华北平原的山间通道众多,其中以太行八陉最为著名,它们贯通晋冀豫三省,是古代中国自春秋战国就闻名遐迩的八条咽喉和战略要道。六大盆地和太行八陉和中国的历史相依相随。

滹沱河发源于繁峙,向西南方向绕五台山之后又向东流,虑虒古城旁为虑虒水,东边为鲜虞水。

那么让我们把眼光聚焦到忻州盆地的中部,五台县城旁边的古城村,就是秦汉时期的虑(Lú)虒(yí)县城,因发源于县城西北15公里的虑虒山下岭底村的虑虒水,向东南流经县城注入清水河而得名。史籍记载:

城周长三里二十步,东、南临虑虒水,西、北有池,东、南、北三面为陡崖,县城小而坚,地形陡绝,高不可攻,宜于防守。

城西的池在古代叫佛海湖,又名般若湖,据说曾是五台山地区最大的湖水。建国后经过改造,现在叫唐家湾水库。虑虒县直到隋代才改名为五台县。这个虑虒古城在现代已经无人知晓,但在南北朝时期曾经盛极一时。

清水河过去曾叫鲜虞水,鲜虞人春秋时期在滹沱河的下游建立了中山国。司马迁说:赵灭中山之后,将最后一个中山君从滹沱河的下游迁到了上游的服施,其实就是虑虒,中山国的后裔们就在虑虒古城这里繁衍生息。清水河汇入滹沱河,然后曲曲绕绕冲出太行山,收编了从井陉盆地北上的冶水(韩信背水一战的那条水),滹沱河在河北献县西北与南来的滏阳河汇合,改名子牙河。子牙河一路向北,汇合北运河,又改名海河,穿过天津,奔赴渤海。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虑虒古城的东北方向豆村为起点,有一条天然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山谷向北通向繁峙方向,这条漫长而曲折的古道,现在叫繁五线。佛光寺,就坐落在从五台县到繁峙县的这条公路旁边。相信在古代,这条蜿蜒曲折的山路就是从繁峙向南进入虑虒城和鲜虞水流域的快捷通道。

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年左右,南匈奴因内乱而崩溃,曹操将其分为左右中南北五部,将原来的右贤王去卑派过去监国。后来五部匈奴的刘渊在年建立汉赵(前赵),是五胡十六国最早的政权。

到了南北朝前期,公元年,匈奴人刘虎(刘乌路孤)在虑虒继承了父亲的地位和部落。刘虎是南匈奴右贤王刘去卑的孙子,匈奴贵族虚连题(挛鞮)氏的正统后裔,匈奴贵族南下之后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中原贵族血统而改姓刘。刘虎继承部落后,将称号改为铁弗,意思是父亲是匈奴人母亲是鲜卑人,反映了当时鲜卑族南下,和匈奴贵族通婚了。刘虎在自称铁弗匈奴后一边打仗一边往西边跑,最后在河套地区站稳了脚跟。在北方地区,只有铁弗匈奴才能和拓跋鲜卑分庭抗争。年刘虎的重孙子刘勃勃出生,年这个重孙子战功赫赫英武绝绝人,建造统万城,建立了大夏国,改姓为“赫连”,史称“赫连勃勃”。年赫连勃勃正值壮年,却挂了,年大夏被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所灭。

据唐代的《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台西南四十里,元魏孝文帝建。帝见佛光之瑞,因为名。”鲜卑族的孝文帝拓跋宏出生于公元年,年即位,年亲政。如果是孝文帝真的路过这个地方,很有可能是从繁峙沿着峡谷往虑虒城行进,这已经是刘虎将父辈的部落改名为“铁弗匈奴”二百年之后了。而这条繁五线,估计早就已经成为调动军队,输送粮草,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

这个小小的古城,就这样见证了匈奴政权的分裂、南下,匈奴与鲜卑的混血,然后又是鲜卑的南下。

北魏崩溃后,又是一百多年的混战。直到公元年,鲜卑李唐再一次建立大一统的中原王朝。

这前前后后的年,出现了多少风起云涌,有多少鲜卑子,汉家儿,羌中杰,氐族雄,羯族豪,匈奴英,变弓走马,飒爽俊逸,飞鸿荡天,又有多少生灵经历了无数的希望与绝望,血与火的锤炼。而也正是在这炼狱一般的乱世之中,佛教所宣扬的美好来世,成了战乱时人民的心理寄托。

云冈石窟中描绘的西方极乐净土

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面临"小族凌大国"的问题,自身落后的思想文化不足以统治文化先进、人口众多的汉族,儒家思想又具有华夷之辩这样天然的排他性,因而意欲依靠佛教蕴含的当时较发达完善的天竺文明和西域文明,压制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汉族文化,希望以佛教思想来作为全国的统一思想,调和胡汉矛盾。

北魏时期传教僧团所宣扬的“皇帝即是现世如来”更是迎合了皇帝的对皇权至上的理念追求,满足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帝王也乐于通过宗教来神化皇权,使当时文化程度较低且来自于五湖四海的百姓更加顺服北魏政权,以此维护并加强统治。这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北魏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云冈石窟第二十窟,史载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形象雕凿

简而言之,宗教作为帝王教化百姓和维持社会稳定从而实现政治统治目的的工具,统治者并不介意宗教的实质。而作为百姓,佛教是其寄托对美好生活幻想和未来生活许愿的承载物,并且因为与统治阶级相同的信奉,百姓心中神化的皇权更是使其以更加虔诚的心去信奉佛教。

佛教,从此在中华大地站稳了脚跟,

因果,从此深深地烙在所有人心中。

而胡汉融为一体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盛唐。

而佛光也终于开始普照在这人世之间。

一切法皆是依因果之理而生成或灭坏。

因是能生,果是所生。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由因生果,因果历然。

十界迷悟,不外因果。

外界客尘与众生主体内心也互为因缘,由众生之无明生起我见,我见缘外界之客体,客体唤起众生之贪欲,贪欲引起恶行,恶行招引再生及痛苦,痛苦又加重无明。

彼此既是因,又是果。互为因果。

身逢乱世之时,

也许只有那一缕佛光,

才能照进所有人的心灵深处。

前情

可楽的国庆山西游记-路线计划篇

可楽的国庆山西游记-走进南禅

可楽的国庆山西游记-南禅佛影

可楽的国庆山西游记-佛光重现

后续您还会看到

忻州-佛光寺(唐)

繁峙-岩山寺(金)、公主寺(明)

代州-文庙、边靖楼、雁门关(都是明)

朔州-广武汉墓(汉)、崇福寺(金)

应县-应县木塔(辽)、净土寺(金)

浑源-悬空寺(明清)、永安寺(元)

星球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ftrq/9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