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治疗

一、定义: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阵发性,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的发作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前庭疾病。

二、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只有与重力垂直线夹角有变化的头动,才能出现症状。

三、临床表现:

后半规管型BPPV

1、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潜伏期3-5S,持续时间不超过30S,眼震垂直旋转性(旋转向下或向上),有疲劳性。

2、诱发体位为起卧位。

3、Dix-Hallpike试验阳性。

水平半规管型BPPV

1、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潜伏期<3S,持续时间30-60S,眼震水平向地性(向下或向上),无疲劳性。

2、诱发体位为床上翻身、转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症状。

3、仰卧侧头试验阳性。

4、Dix-Hallpike试验阴性。

混合性半规管型BPPV

1、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潜伏期5-10S,持续时间5-30S,眼震方向为垂直向地(或扭转)性,有疲劳性。

2、常由躺下、坐起或平卧翻身诱发。

四、手法复位治疗

1、Epley手法(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

①病人仰卧垂头患耳向下45°

②将头转向另一侧45°

③再转动头及身体向另一侧直至脸朝下45°

④头及身体转向健侧,坐起

⑤头向前,低头20°

Epley手法注意事项:

①每个步骤结束后应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一般应维持至眼震消失或旋转感消失后再保持1min。

②重复此5种头位直至不再引起眼震为止。

③大部分患者一次复位即可,部分患者需多次复位。

④一周后,如仍出现眩晕及眼震,则应每周进行一次治疗。

2、Barbecue翻滚法(针对水平半规管耳石症)

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

②身体向健侧翻转°头转90°鼻尖朝下

③继续朝健侧方向,使侧卧于患侧

④坐起

Barbecue翻滚法注意事项

①上述四个步骤完成头部3个90°翻滚为一个治疗循环

②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3、Semont手法(针对壶腹嵴顶耳石症)

①患者在床缘坐直,治疗者手扶患者头部,头向健侧旋转45°,让患者快速向患侧侧卧下

②快速移动身体经坐位至对侧卧位,头向下旋转45°

③让患者慢慢坐起,取直位.

4、上半规管耳石复位

①病人仰卧垂头向下90°

②头与床呈30°

③坐起

5、双侧受累或多管受累

①双侧后半规管。

②双侧后半规管+一侧水平半规管。

③同侧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

6、双侧受累或多管受累治疗原则

①按半规管受累症状由重至轻,逐一半规管进行复位,可一次同时行多个半规管复位,也可分次复位。

②每次复位前均行Dix-Hallpike和Rolltest检查,了解受累半规管位置。

③对无法区分受累半规管,但可疑BPPV患者,可将双侧后半规管及双侧水平半规管一次同时行复位治疗。

五、手法复位治疗前准备

①告知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剧烈眩晕。

②复位治疗时,如剧烈呕吐,可终止治疗。

③复位前可肌注安定10mg。

④年老者,最好由家属陪伴。

六、手法复位禁忌症

①严重颈椎疾患

②脊柱畸形

③未经控制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④疑为外淋巴瘘者

七、手法复位并发症

①治疗方法应用不当,致使颗粒排出严重受阻,甚至嵌顿,则可诱发剧烈眩晕。

②从后半规管排出的颗粒有可能再向其他半规管移行(如水平半规管),而出现相应症状。

③经复位后,排入前庭的变性耳石也有重新潜入后半规管的可能。

④多次复发患者,复位后可出现不稳感或轻微头晕感。

八、疗效标准

1、治愈:眩晕消失。

复查Dix-Hallpike试验或仰卧侧头试验阴性。

2、改善:头位变动时,仍有轻微短暂眩晕感,但眩晕明显减轻,或虽无眩晕,但有轻度不等的头昏,不平衡感,或Dix-Hallpikey试验、仰卧侧头试验有诱发性眼震,但持续时间短。

3、无效:发作次数同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九、鉴别诊断

手法复位操作简单,无痛苦和不良反应,对可疑患者可门诊行手法复位治疗,若无效,首先除外BPPV。再进行其他眩晕疾病的检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ftrq/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