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一小村庄封闭荒凉,却走出二十多名大

提起山西的大山,总会给人以封闭荒凉贫瘠的感觉,也证因为如此,生在大山里的人,天生有种不服输精神,今天来到一个有多人口的小山村,深藏于五台山大山中,这个村曾出了十几个官员,二十多个大学生,还有清华学子。

这里就是繁峙县辉峪村,四面环山,仅有一条路通向外界,交通往来十分不便,远远看去,村庄规模不大,大约有二十三十处落院,据说村里鼎盛时期有多口人,如今一片萧条。

村南有泉眼一处,泉水清凉无比。村民在此多种蔬菜作物。村东往上骡膝弯处亦有泉眼一处,可饮用,现已接至村内。峨河水常流不息,傍村而过,一座便桥横跨河面。村落座北向南,光线充足。东有戏台一座,有数十年历史。院内有古柏树一棵,庙堂一座。

辉峪村创村于明代晚期,最早居住着王宋两家族,清代中期聂李粟三家又先后搬来,王宋两家早已消失。

前几年李粟两家先后搬走,现在村里只住着聂姓家族,而这些官员、大学生也都来自于聂氏家族,清代乾隆年间,聂家始祖从外地搬来,娶本村宋家之女为妻,开枝散叶,子孙绵延,先后出了十几个官员,还有朝堂大官。到如今,又培养出二十多名大学生,其中还有考中清华,出国留学的子弟。

任保玉老师,曾在此教书育人近四十年。村民敦厚,逢年过节,必宴请老师或端一大碗相送。任老师也一直在此到退休。从教数十年为辉峪培养出清华大学留学英国博士聂秀荣这样的人才(现定居美国华盛顿从事化工科研)。

据6年辉峪聂氏族人编撰的《聂氏家谱》载,从年起到7年的30多年,先后有博士、硕士、本科、大中专学历者25人,这对总人口不足人的一个偏远小山村来说也可算是一个奇迹。

村子虽小却历史悠久,村里人少却人文鼎盛,有人或许会说,这里也许风水好,但风水再好,山沟沟里的生活,总归要面临人多地少,难以生存的境地。村里出了如此多的大学生官员,无不与聂氏祖先有关。

有一年,聂家先人外出务工,半夜十分听到有户人家传来朗朗读书声,先人恍然大悟,回到家里以后,从自己做起,并告诫子弟,要去耕耘书海,求学上进,这才有了辉峪村,世代相传的读书文化。

来到村口遇到一位大爷,说目前村里只住着十几个人,过去这里属于好村,现在好多房屋都倒塌了。身后的大院分别是楼大门、黄大门、油房大门,历经百年风雨,可惜这些院落文革时期被破坏改建,墙倒屋塌风雨飘摇,失去了当时的面目。

后人只能通过书面描述和先辈的口口相传及留存的一些地面建筑去追寻往昔聂家风采了。清代晚期,村里出过武举人,抗战以来,又出了多位仁人义士,归根结底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据说,每年春节后,村人从四面八方,不惧车舟之劳顿,不甘路途之遥远,不约而同地都回到辉峪村,来给先祖扫墓祭奠,缅怀先人,联络宗亲,勉励后人。

武举人家

婚丧嫁娶依然是全村人帮忙。住着远了,邻里间那些矛盾、心结反倒化解了,打开了,时不时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推杯换盏,在乡情间又多了份亲戚情谊。聊起故乡那些故事个个滔滔不绝,而且都会自豪报上故乡的地名。辉峪村,永远是聂姓人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

辉峪村归属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岩头乡。这里天蓝水清,气候温和,风景秀丽

主要农产品:土豆,透明包菜,豆瓣菜

交通:从辉峪村开往岩头乡的公交,大巴发车最早时间:5:54,最晚时间:18:8;到繁峙县,忻州市的大巴,公交以车站公布的为准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dl/1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