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胜寺,位于五台县茹村乡龙王堂村东米的虒阳岭。据清康熙二十四年()碑文记载,初名翠岩山院,相传唐仪凤元年()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前来唐土朝台时在虒阳岭遇文殊感化,后于唐弘道元年()回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于长安译毕后,仍取道虒阳岭朝台,对原存寺庙进行了扩建,取名“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重建,称“真荣禅院”,明万历年间(-)改称“尊胜寺”至今。中华民国十一年()重建,年复建、增建。现存主体结构为民国初年建筑。坐北向南,依山坡而建,占地3.23万平方米。共有殿堂间,玉佛5尊,脱纱像25尊,黄杨木雕像1尊,石粉像3尊,泥彩塑像尊,天圣四年()石经幢1座,中华民国22年()石经幢1座,明清维修碑3通。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建有七个层次的大殿。第一层为天王殿,面五间,深六椽,后出廊,硬山顶。第二层为大雄宝殿,面五间,深六椽,前出廊,后龟出,硬山顶。第三层为三佛殿,面五间,深六椽,前出廊,硬山顶。第四层为藏经楼,面三间,深四椽,副阶周匝,重檐歇山顶。第五层为二十四诸天殿,面五间,深六椽,前出廊,硬山顶。第六层为五方文殊殿,面五间,深四椽,前出廊,硬山顶。第七层为万藏塔楼,高九层,1-5层中空可登临,塔周围是十二边形砖混结构的三十三洞天砖券围廊,万藏塔平面为十二边形。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尊胜寺释慈圣主持介绍寺视频
五台山尊胜寺在山西省五台县城北20公里西峡村山峪,为五台山南门道上的巨刹。相传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见文殊菩萨,随之建寺。宋代重修,民国初年又予修葺。寺区古木参天,建筑瑰丽。寺前影壁砖雕精巧,寺内殿堂楼阁皆备,一连五进院落,逐级向上,层迭有致,左右设经楼禅舍,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大雄殿台基高耸,建造富丽。无量殿全部砖构,雕刻精致。
五台山尊胜寺地处五台山古代朝山必经之地,故称五峰咽喉。寺院占地平方米,为五台山面积第二大的佛教丛林。共有三百五十间殿堂,玉佛五尊、樟木大佛五尊、彩塑佛像三百九十余尊。尊胜寺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被全世界尊为“尊胜法门”的祖厅。寺内建有铭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宋代经幢,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尊胜寺现存寺庙建筑,规模较大,以中轴线排列,一连七进殿宇,左右其它建筑对称,占地面积为三万二千多平方米,计有殿楼房洞二百一十余间。寺宇建筑上的砖雕精细,工艺较高,堪称民国年间寺宇建筑的代表。
尊胜寺七进大殿两旁,有小院落多处,筑僧房,砌围墙,垒石阶,券门洞,立影壁,形成迂回曲折的布局结构。建筑物的券口上、窗墙上、墀头戗檐砖面上,有砖雕花卉树木人物等,漫步、游览有观赏园林景致之感。
山西五台县尊胜寺始建于隋代,历代勤修不废,是一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梵宫古刹。其地处五台山古代朝山必经之地,故称五峰咽喉。
左释善净首座中释慈圣主持右黄觉东居士
唐代仪凤元年,印度佛陀玻璃尊者朝台(朝拜五台山传统称朝台)至此亲见文殊菩萨现圣,成菩萨之嘱托,返西域奉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本,并译成汉语,奉旨敕建寺院于此。寺院名字即源于此,称“尊胜寺”。
尊胜寺也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被全世界尊为“尊胜法门”的祖厅。
寺内建有铭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宋代经幢,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尊胜寺现存古建筑,多为民国重修,建筑精细,工艺较高,堪称民国年间寺宇建筑的代表。
寺内矗立万藏砖塔,上下九层,高三十九米,其下砌砖券洞,供有三十三尊护法神。
远望,耸立山脊,层檐叠压,背衬蓝天,美不胜收。
现在,尊胜寺住持慈圣法师,着力于光复道场,弘扬佛法,恢复“唐密”法门传承。他多地参访学习,主持重建“唐密”道场,庄严殊胜。
尊胜寺,一座民族文化的辉煌宫殿,一处展示文明古国风采的所在。
释慈圣法师,号觉光,一九八七年出家于五昼山尊胜寺。在恩师上智下开法师座下披剃。后禅学于全国符人丛林名山及东南亚各国,一九九六年回本寺主持寺务。对寺内加强僧团教育,创办僧人计算机培训班,使僧人掌握现代化科技,极积推行人间佛教。
“米结佛缘先结人缘,人成即佛成”。注重年青僧人的培养。先后有20多位徒众在福建、广朿、浙江、上海等佛学院进修,使佛教后继有人。寺庙修建方面,先后修建居士朝山楼,修缮僧察殿堂,以及茌严殿堂,修复房舍60余间。
在弘法利生方面,法师广结善缘。现法师在国内有六座道场。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参学寻访,弘扬佛法,致力于恢复“唐密”法门传承修持,相信今后在法师的带动下尊胜寺的发展会史加辉煌。
左黄觉东居士中释慈圣主持右释善净首座
天王殿
朝台古道
三摩地
关圣殿
唐密殿
修法殿
尊勝寺慈圣大和尚带众法师与台湾澈鸿阿舍黎合影
慈圣大和尚与台湾阿舍黎合影
寺庙里保存着唐代尊勝陀罗尼经咒
祖师殿
三佛殿
大雄宝殿
五方五佛现塔顶
唐槐
唐柳
古时朝台必经之路
历代祖师塔陵
十八罗汉
唐壁画
塔尔寺活佛朝万藏塔
省宗协会赐墨宝
慈圣大和尚赐墨宝
台湾澈鸿阿舍黎在尊勝寺传法
尊胜寺,地处五台县城东北方的虎阳岭,距县城二十公里。过去,佛教信徒和游人徒步登五台山,都经过此地。从五台城出发,翻鸽子岭,下茹湖盆地,然后上虎阳岭,又东北方向穿龙湾,就直指南台和中台相交的金阁岭了。因此,这里被称为“五峰咽喉”。
尊胜寺创建于唐代,当时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重修,名为真容禅院,明万历十九年复修后改称为尊胜寺,清同治七年作了部分补修。寺内清康熙二十四年碑记载有该寺的历史。现存寺庙是民国年间再修后的形式。
相传,唐朝有一个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及闻震旦,有文殊住处,远涉流沙,特来礼谒。以仪凤元年,达此土。至台山南,蹑虎阳岭,俯爷之间,林木干云,名花匝地,翘首五峰,生大欣慰。”他五体投地,向空中说,我远地而来,就是想见文殊菩萨的圣容。这时,忽见一位老人,从山谷中走出,用焚语对波利道:“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士,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重恶业垢,汝持来否?”波利答曰:“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老人曰:“既不将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岂能识之,汝当速返,取此经来。”波利听罢,十分感激,忙磕头于老人的脚下,及抬头,忽然不见了老人,方知刚才就是见到了文殊菩萨。波利更虔诚了,复还印度,取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于弘道元年,到了中国的长安,将前后过程奏于唐高宗。高宗大悦,命日照三藏法师与波利参译。赐给波利绢三千匹,把经留下来。波利泣奏道:“我是受命去取经,不是为了进献经书图个人富贵。”高宗也受到感动,于是留下译本,还给梵文经。波利带上梵文经,再登五台山,后来在五台山坐化。这个传说,是以史实为蓝本而加以神化的,历史上的佛陀波利为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尊胜寺现存寺庙建筑,规模较大,以中轴线排列,一连七进殿宇,左右其它建筑对称,占地面积为三万二千多平方米,计有殿楼房洞二百一十余间。寺宇建筑上的砖雕精细,工艺较高,堪称民国年间寺宇建筑的代表。
寺院坐北向南,寺前东西两侧各建一卒下层砖券洞上层木构建筑的楼洞,西侧的楼洞楣上刻有“五峰咽喉”四字,洞下是上五台山的岭凹通道。两楼洞之间的东侧,立有一座砖建牌楼,三门三楼,中门较大,砖券洞上的楼头建筑,为仿木结构形样,雕有飞檐。碑楼的券口、立面上,有纷繁的砖雕作装饰。
过碑楼,岭凹通道南侧有观间殿、藏经楼、毗卢殿、五文殊殿。三大士殿供文殊、普贤、观音,故名。五文殊殿系指殿内供有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通道北侧的六座大殿,都是面阔五间,面宽最小的十二米,最大的十五米,进深大都九米左右。藏经楼是一座二层建筑,左右两侧对称建有十二角亭阁。台基也是十二角,上部为重檐攒尖顶,外部围有一圈廊柱,廊柱内起砖壁,砌成殿阁。其建筑样式,外观两层,华丽玲珑,入内却是一室。东面的称为万缘阁,西面的称为三宝楼。在三大士殿西侧,还立有一座殿楼,下层砖券洞,上层为木建,称三星楼,楼上原供有福、禄、寿三星圣像,楼下层是地藏王殿。七进大殿后面,建有一座砖塔,密檐式结构,塔周十二角,上下九层,高三十九米,其下砌砖券洞,围塔一周,好似围裙。这些券洞共三十三间,原供有三十三尊护法神。远望万藏砖塔,耸立山脊,层檐叠压,背衬蓝天,十分清秀。尊胜寺七进大殿两旁,有小院落多处,筑僧房,砌围墙,垒石阶,券门洞,立影壁,形成迂回曲折的布局结构。建筑物的券口上、窗墙上、墀头戗檐砖面上,有砖雕花卉树木人物等,漫步、游览有观赏园林景致之感。
见者转发功德无量
见者转发功德无量
见者转发功德无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