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高原文化考察第十日代县武庙文庙~佛光寺~南禅寺~阎锡山故居
1.代县武庙与文庙
昨晚游览了代县老城夜景。几座牌楼,都流光溢彩,可惜边靖楼却没有灯光,兀自屹立在夜空中,显得十分神秘。
今晨八点,第二次到达武庙。进去细看了一遍,发现大殿也非常漂亮,不亚于门口的牌楼。里面是关老爷雕像,这座武庙,民间就叫做老爷庙。后面还有一座杨圣楼,是纪念杨家将的。
接着到了文庙。八点半开门,时间未到,我在广场前小吃店里,吃了一碗炒鱼鱼,七元,美味无比。山西面食,也是天下第一。
吃完早点,文庙已经开门。进入宽阔的大门,一层层走,一个个建筑细看。一共四重院落,庭院宽敞,建筑雄伟。代县文庙,是华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文庙。
里面也有图文并茂的代县文物展览。还看到门廊里,张榜公布的代县一中,二中历届高考名录和代县博士、硕士名录。
九点四十五分,我乘坐代县至豆村的长途车,驶出美丽的代县城,向着中国最古老最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唐代的佛光寺和南禅寺,出发了。今天早晨,阳光灿烂,万里无云。
2.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
十点二十七分,看到道路左边有一座华丽的牌坊,横额写着“杨忠武祠”四个大字。往北几公里,就是杨氏故里,是杨家将故里风景区。可惜没有时间前往了。远望东南方向,已经看到了五台山雄伟的山体。
十点四十五分,到达峨口镇。这是平原和山区的分界线,也是代县和五台县的分界岭,也是历史名镇。开始进山。沿着一条山谷前进,两侧山岭,都是绿色,但基本没有多少树木,都是绿蓉蓉野草和荆棘。偶尔看到一株株松柏,孤零零挺立在山岗上。佛光寺,就隐藏在这深山之中。
路两边,不断看到粗大的杨树,很多直径超过四十公分,树冠蓬蓬勃勃,许多路段,形成了树荫的隧道。这些树,至少有六十年树龄了。不断有拉铁矿石的重型卡车驶过,轰隆隆鸣响着。问司机,说附近有铁矿正在开采。司机和售票员和当地乘客,都是一口山西话,只有我们两三个游客,是外地口音。司机和售票员跟我们说话时,使用不标准的普通话,但是与当地乘客,都是地地道道的方言。
十一点五十,班车到达佛光寺路口,我下了车。这里距离佛光寺还有两公里。路口有一个酒店,我就把我的背包存在酒店,背了一杯水,出发了。
走了一百米,一辆车路过,我伸手示意,车就停下了。也是去佛光寺的车。我说明了一下,就让我上了车。七座车,车里只有两个人,是从石家庄来的。
黑色的柏油路,基本没有拐弯,一直上坡。几分钟就到了佛光寺。斜坡之上,一株高大的油松后面,就是佛光寺山门。门前有一个很大的照壁,上面写着佛光寺三个大字。
门口有一个值班员,登记身份证之后,就可以免费进入。这好像是去年开始的新政策。山西省去年开始,好像所有的景区,门票价格都降低了。而佛光寺和南禅寺,这两个五台山地区最重要的寺院,干脆取消了门票。
走进佛光寺,一个宽大的庭院。走过庭院,是一个非常陡峭的台阶,足有五十度,十几米高。爬上去,迎面就是巨大的佛光寺正殿,东大殿。因为坐东朝西,所以叫做东大殿。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斗拱巨大,造型优美,手法细腻。唐代特有的建筑风格,看上去雄浑大气,撼人心弦。
佛光寺,有“亚洲佛光”之称。正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年,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年6月26日发现,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佛光寺的发现,轰动一时,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在此之前,日本学者曾经认为,中国大地上,已经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中国人如果想亲眼目睹唐代风格的建筑,只有到日本去了。
佛光寺,无论是默默无闻还是名震一时,它都静悄悄地站在这里,已经一千一百多年了。看到它雄浑壮丽的建筑,就不能不令人想起盛唐时代,想起那个包罗万象,开阔宽容的盛世时光。
我在这名闻遐迩的“中国第一国宝”里,逗留了很久。细看了它的建筑结构,细看了它的雕塑与壁画,细看了它的大梁上的题词。都是唐代遗物,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造型优美雄浑,工艺细致严谨。对晋人由衷的钦佩之情,再一次浮现在我的心头。
3.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
离开佛光寺,我们三个驴友,我,还有一个上海人,一个湖北人,一起包了一辆车到南禅寺,每人八十元。南禅寺距离佛光寺有二十多公里,山路曲折。不过路况很好,好像是旅游专用公路,二车道柏油路面,旁边有坚固的钢护栏。
一点四十,我们到达南禅寺。一个挺大的寺院,有宽大的红色围墙。山门外,也有几棵挺拔的油松。
大门不开,我们从侧门进入。把门是一个年轻小伙子,身穿便服。跟佛光寺一样,都没有佛教徒,都是政府直接管理。所以也没有卖香火的。
进入手续,比佛光寺复杂。不但需要登记身份证号码,而且需要加公安局公用号,然后注册成功,才能进入。注册还挺复杂,需要人脸识别。我弄了两次,才算成功,折腾了七八分钟。幸亏游客不多,否则要排长队了。
进门拐弯,进入正殿前的小广场。迎面正殿,三间歇山式单檐大殿。尽管体量不大,仅有佛光寺大殿的几分之一,但风格一致,都是明显的唐代风格。巨大的斗拱,高高飞扬着,显示出夺人的气势。
广场上有十几个游客,多数是刚才在佛光寺遇到的,有一车北京人,还有几位马来西亚华裔。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大家都低头拍照,轻声细语,好像担心惊动了这座伟大建筑的安宁。
南禅寺大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年),距今多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比佛光寺还要早七十五年,是名震寰宇的中华国宝之一。里面有大大小小的十七尊唐代雕塑,手法精美流畅,也都是顶级国宝。
南禅寺五十年代在五台县李家庄发现,再次轰动全国。山西五台县,它偏僻的山坳里,一次次发现顶级国宝,真是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
我想,首先是黄土高原的万千沟壑,阻止了动乱与战争蔓延上高原,其次,是山西人温厚忠实淳朴的性格,保护了这些顶级国宝。山西人,不但勇于创新,敢争第一,而且长于保护,抵御损毁。山西大地,成为中华建筑瑰宝最集中的地方,绝不是偶然的。不能不喜欢山西人,不能不欣赏山西人,不能不崇敬山西人。这次旅行,在我的心里,一次次重新认识山西人,一次次重新认识这片宽广深厚的黄土高原,一次次重新审视晋文化与晋文明。它在华夏文明之中,应该有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看完南禅寺,出门之时,发现司机正在门廊里的值班桌子上,泡一盒方便面,悠哉悠哉,准备吃午餐。我这些天中午,为了节省时间,都是在车上吃点干粮,面包炊饼榨菜之类。于是我又赶紧回到大殿之前。我找了一把椅子,坐在南禅寺大殿正前方,迎着正午的烈日,仔细欣赏这座一千二百年前的伟大作品,欣赏我们民族最珍贵的建筑遗存。
4.阎锡山旧居河边村
离开南禅寺,两位驴友要去五台县,我要去河边村阎锡山故居。司机带着他们两位去五台县,在岔路口,把我交给一位当地小车司机。车上还有几位当地人,又一路上客下客。下午三点,在一个路口把我放下,让我沿着小路,走几里地,就到了。
没说清楚到阎锡山故居,只好这样了。路边有一个加油站,我把背包存在加油站,背了一个小包,装了一杯水,出发了。
查了查百度,还有1.9公里。太阳正晒,我戴了遮阳帽,还是浑身出汗。也见不到出租车,路过的小车也都不停。河边镇似乎有点凌乱,景观一般。走了足足二十分钟,上坡,终于到了。
阎锡山故居,门面似乎不大,远不如过去见过的山西民居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等,而且,居然是黄土院墙,一点不像是统治山西三十八年的大人物的故居。
整体布局也是小巧紧凑,不浪费空间,古朴实用,谨慎细致。一如阎锡山的为人与性格。民国期间,各省领袖如走马灯一般更替,唯独阎锡山稳如泰山,始终掌握着山西省的权柄。山西人重稳定,谨慎小心,踏踏实实的性格,在阎锡山身上,表现得非常鲜明。
四点四十,我回到公路上,等了十分钟,上了一辆五台县的公交大巴。到五台县,三十公里,十元钱。一路山川秀美。河川里良田阡陌,绿油油的田野,长满了玉米。远方山峦青翠蓝天白云。中间路过徐向前故居,路边一块巨大的牌子。河边村南边,还有薄一波故居。不到百里的地方,出了三位大人物。再往南不远,就是交河县,还出过一位更大的人物,曾经担任过国家总理和党的主席。
晚上六点,到达五台县。一座美丽的小山城,周边山峦环绕,城北有一个五台湖。湖边一排排巨大杨树。杨树与湖水,组成了美丽的景观。七点二十,我在湖边晚餐,看到了瑰丽的五台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