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佛教的教义。佛门以净化为主,它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对人类文明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佛门内有很多的传承,其中就有佛乐。最为著名的是五台山佛乐,它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听过佛乐后都会感觉佛门是个圣境。
五台山佛乐与南风少林寺佛乐存在很大的区别,它有着北方人直爽大气的特点。而且,五台山佛乐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距离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史料记载,五台山佛乐来自印度的佛教音乐。唐朝时期,佛教处在众星捧月的位置。由于佛教礼仪日益集中化、规范化,佛乐迅速繁盛,形成了多种演唱方式。元明时期,乐器从印度引入五台山佛教,使五台山佛教礼仪艺术性大大地提升。
中国的佛教音乐分为南北两个门派,每个门派都有不同风格的乐色,各有千秋。南方佛乐委婉、清秀。北方佛乐受到古印度佛乐和北方人性格的影响,曲子有些古朴、庄重。五台山佛乐可以说是北方佛乐的代表。北魏北齐时期,五台山佛乐十分流行和重要。有些文人为了佛乐专门作诗。“箫笛笙筷,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闻,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五台山名字的由来。话说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是太行山山脉中的一支。五台山有五座山峰,山峰看起来像个平台,于是便取名“五台山”,至今一直沿用。
五台山是全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佛教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所谓的“声乐”就是,作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演唱,主要有“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4种形式。“器乐”是由很多的乐器和法器来演奏,这些器具组合成一个小队,然后用经文诵咏部分曲调或单独进行器乐演奏,器乐演奏的乐曲称为“小曲”。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谱系是“工尺谱”,这种线谱即便是看得懂,但是没有师父在一旁指导的话,也不能完全演奏出音乐。所以,五台山佛乐的传承方式是“口传”,由师父传给徒弟,徒弟再传给下一代。
五台山佛乐在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它不仅沿用中国的“歌赞”、“转读”、“唱导”等形式,而且还保存有唐宋以来各种流行的歌曲和乐曲。五台山佛乐的曲目分时段演奏,一天中有好几种风格。和尚们做早课时,其中常见的曲目有《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等,晚课曲目有《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文》等。
五台山佛乐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在北方有很大的影响。随着五台山佛乐申请为文化遗产后,在当今已经受到重视,人们将这种佛乐的风格融入各种流行音乐中。比如大型舞蹈《千手观音》,从歌星李娜皈依佛门的神秘故事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元素。五台山佛乐是音乐和宗教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逐渐地演变出一种独特的风格,成为社会发展中一种文化现象,价值含量颇高,值得我们将烟火继续延续下去。
你知道五台山佛乐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