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台正在全力搜集五台徐氏家族史事、人物传记、历史遗迹等珍贵史料,请众位宗亲积极参与,为保护五台徐氏历史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始祖才甫公
导言:五台徐氏自明中后期至今一直为五台望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才人辈出。据年《山西五台徐氏宗谱》记载:从五世开始,五台徐氏便有族人入县学,随后入庠、入贡、任官职者逐渐增多。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者2人,文武举人14人,贡生28人,监生25人,廪生、增生、庠生、佾生人,合计人。其中授诰封、诰授者14人,敕封、敕授者8人,例封、例授者39人,担钦差大任者1人,一品官员1人,二品官员4人,三品官员2人,四品官员6人,五品官员12人,六品官员9人,七品官员20人,八品官员20人,九品官员11人,合计人次(其中个别曾任多品阶官职)。民国时期(截止年),大学本科12人,专科9人,中等专业学校17人,陆军大学、黄埔、保定、山西等陆军学校9人。其中最著名的有晚晴名臣、“正眼看世界第一人”徐继畬、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徐向前等人。
那么,作为五台徐氏始迁祖的才甫公,其一生是怎样的呢?
五台徐氏始迁祖才甫公之相关生平及轶事,主要有三方面的资料:一是《五台徐氏宗谱》,二是清末五台徐氏二股十五世祖徐继畬(字松龛)《徐氏本支叙传》,三是历代五台徐氏族人口耳相传的轶闻。
才甫公画像(徐鹏图绘三股二十一世)
一、家庭情况:
据最早的康熙三十五年《五台徐氏宗谱》序记载:
“始祖昆仲三人,一讳通甫,迁于河间府。一讳意甫,或曰仍居马邑,或曰迁居河南。本支祖才甫迁台邑,里居建安。”
松龛公《徐氏本支叙传》云:
“才甫祖兄弟三人,曰意甫,曰通甫,长幼行次无考。通甫复迁河间;意甫迁河南,或曰仍回马邑。才甫祖娶阎氏,生友谅。友谅祖娶刘氏,生二子,曰义、曰安。安子文明无嗣,吾宗皆义祖之裔也。”
综合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通甫、意甫与才甫公为兄弟三人,排行大小并不清楚。通甫迁居河间府(今河北省河间市),意甫迁居到河南,但另有说法是又迁回了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才甫公则迁居台邑建安(今山西省五台县大建安村),其妻子阎姓,名字不详;其儿子的名字为友谅,友谅祖的妻子为刘姓。友谅祖的儿子为义、安。
现如今所有的五台徐氏族人均为义祖的后代子孙,这一点在《五台徐氏宗谱》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二、迁居状况:
据《五台徐氏宗谱》:
“本宗徐氏世系东海,系伯益之苗裔,袭封为姓。未详何代宗派徙居马邑。逮洪武定鼎……本支祖才甫迁台邑,里居建安。”
由此可知,才甫公同其他地区绝大多数的徐氏子孙一样均认同为夏朝立朝前后东海伯益的后代,后来建立徐国,徐国亡而国人以国为姓,繁衍至今。不过此说太过久远,世系以及详细的居住地早已无法查证。而上文提到的“马邑”却是一个非常具体、可查证的地名,“马邑”即今山西省朔州市。但究竟由哪一年、哪一支徐姓迁居马邑却无法查证。
据松龛公《徐氏本支叙传》载:
“吾宗故马邑人,或云北宋时远祖自浙迁马邑,旧谱未载,不得其详。”
这里又提出一种说法,即才甫公的先祖可能在北宋时期先由浙江地区(也有可能为江浙地区)迁居山西马邑地区,但准确度如何还有待考证,大略是族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说法。
综合以上信息,才甫祖迁居状况大致为:
浙江(北宋)(待考)——山西马邑(明初)——山西五台大建安
经过几代繁衍,到七世、八世的时候,才甫公后裔开始向外迁徙。
清乾隆三十五年《五台徐氏宗谱》云:
“予宗系由马邑徙居五台建安,五世而后宗族繁衍,子孙众多,分住数村……”
二股七世祖镛公晚年由建安迁东冶,三股七世祖铣公迁居东冶南街,九股七世祖明公迁居繁峙。二股八世祖光教公、光训公、光赐公昆仲三人迁居河边观上,调鼎公、调轴公兄弟迁居南大贤,海公迁居甄家庄,三股八世祖光国公迁居石村。(参见光绪十三年《五台徐氏宗谱》卷二)
“至乾隆中,先曾祖惇菴公修谱时,合九支,凡千余丁。所居之村曰大建安、曰东冶镇、曰河边村、曰大樸村、曰永安村、曰新村、曰石村后堡、曰北涧、曰甲子湾、曰甑家庄、曰东寨、曰橫岭、曰广银沟,又有流寓直隶口外者。”(二股十五世祖徐继畬《徐氏本支叙传》)
现在,据五台徐氏宗祠管委会统计,五台徐氏已传至三十世,散居五台40余村、山西其他地区以及河北、河南、陕西、内蒙、新疆、北京、上海、台湾和海外多地。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是:五台徐氏在明初由南京应天府句容县东发峪峡北里的说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考证。
这一说法源自清末三股十七世祖徐实甫在清光绪十三年()续修宗谱时撰写的《马邑徐氏宗谱序》(附文末)。此序对五台徐氏迁居情况进行了推理猜测,但是部分族人们却误读为实甫公进行的严密考证,把这种可能当做了完全的肯定,并且流传至今。
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供大家探讨:
1、实甫公在续修族谱时没有将此《马邑徐氏宗谱序》的内容纳入版《五台徐氏宗谱》的谱序序列,可见实甫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肯定五台徐氏与此马邑徐氏为一脉。
2、以地名、人名相合的阐述过程是文章主体部分,但是这些只能作为理论论据进行了合理的推断,并无直接的文字、碑石等实物证据。如果族人以此主观地认为两地徐氏即为同宗却颇为牵强。
3、文中以十四世祖广轩公与江南徐某人、道光五台典吏徐大勋与我支以及实甫公本人与庚申状元徐郙以同宗往来三个事例说明的是天下徐氏一家亲的同宗认同,敦亲睦族应为联亲应有之意,并不说明具有明晰的血缘之亲和世系关系,与马邑徐氏一支更无任何关系。这应该是撰写《马邑徐氏宗谱序》一文的初衷吧。
(三)轶事:
之所以称为轶事,是因为在最具权威、最严谨的《五台徐氏宗谱》中并未对才甫祖的相关事略进行记述,仅存在于二股十五世祖松龛公的《徐氏本支叙传》和民间的口耳相传之说。
“方才甫祖之初迁也,明制拨给官荒地若干亩,有一子两孙,力耕而食。土著者侮之,所种青苗辄放牛驴践食,以丁少不敢与校。”
这是《徐氏本支叙传》中的一段记述,大意是:才甫公刚刚迁到五台县大建安村的时候,明朝官府按照规定拨给了几亩土地。他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孙子,靠自己的力气耕种庄稼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由于才甫公属于外迁户,加之家中男丁少寡,所以坐地户(当地土生土长的人家)就会欺负他,把牛驴等牲畜赶到他家的庄稼地里,肆意地践踏。
可见,才甫公初迁五台建安,立足未稳,生活实为不易!
另有五台徐氏二股十八世志民公据民间口耳传颂始祖才甫公之德报轶事编撰为文曰:
“某日,始祖母阎氏手提饭罐为公送食于田间,行至途中偶遇路客。时值夏日,炎热难挡。路客汗流浃背,饥渴难耐。双目凝胶,直视饭罐。踌躇片刻道:‘某家大嫂可否与我水喝?’始祖母见此情状欣然允诺,遂将饭食与之。客不觉一饮而尽,歉然曰:‘想你家当家者亦于田间待食,此如何是好?’遂与始祖母偕往,以明原委。始祖笑曰:‘无妨,朋友何处不相交,人生相逢皆有缘。若不嫌弃,可否家中一叙?’路客甚喜。饭毕,路客乃曰:‘吾南方人士,以相地之术行走江湖。恩公菩萨心肠,甚是感恩。今无以为报,愿为恩公择一茔地,若何?’始祖即与之适田间南亩。路客问始祖所欲。始祖曰:‘吾徙居此地,丁少户单,屡受屈辱,口不敢言。今无他求,丁旺足矣。’路客遂择地于老围山下,曰:‘恩公,此地足佳,富、贵、人皆备矣。’后果四世后椒聊蕃衍、人丁绵绵、家声赫赫,为台邑之望族。”
(选自《五台徐氏家史文化集萃》)
又三股二十一世徐春俊先生在《爷爷教我识家谱、学家史》一文中回忆道:
“爷爷还给我讲了祖上才甫迁到大建安村后开枝散叶的传说。
老祖宗才甫夫妇俩在建安村种地过日子,年近六十高龄依然无子,一日老两口在田里农作,从远处走来一白发老翁,颤颤巍巍晃晃悠悠地走到田埂边突然晕倒,老两口急忙过去把老翁扶起,给之饮水后老翁苏醒,口喊饥饿。才甫公又把自己下田所带的干粮全给老翁食用,老翁吃饱后精神大好。临走时又提出能否再给一些口粮好又路上充饥。老两口二话没说,把老翁带回家把家里仅有的口粮给老翁全都带上了。老翁说我把你们的口粮都拿走了你们如何度日?才甫公说穷家富路,我们守着家里您在旅途,您比我们更难就别推辞了。老翁甚是感动,脱口而说您二老如此友善一定会子孙满堂,人丁兴旺。才甫公听后叹气道,我一把年纪还膝下无儿无女,哪来的子孙满堂啊!老翁说你听我的,一定会梦想成真。他从身上摸出一个铜钱走到刚才摔倒的田埂边,抛开土把铜板埋入说明年您就会有一子,待您百年之后就埋在此地,您就会子子孙孙无穷尽啊。哈哈一笑拂袖而去。
果然第二年便生下一子,取名友谅。友谅快成年之时,才甫公百年仙逝,正当办丧事之际,有一老僧突然上门化缘,本来就贫穷的家境,又赶上举办丧事,友谅公已经是身无分文。但还是竭尽所能把家里能拿出来的粮食给了僧人。僧人拉着友谅边走边说,你乃善良之人,我给你选一个埋葬老人的坟地,你把老人埋于此处一定会保佑后人兴旺发达。僧人走到才甫公早以指定的坟地处,拿起一树枝插入土地说就在此处。话音未落人已不见。友谅组织乡亲们按照僧人插入树枝处抛开土地,众人惊奇地发现僧人插入土地的树枝居然正中原先白发老翁埋入铜钱的方孔中。友谅就将父亲葬于此地。
从此友谅公得两子,子又传四孙,到第五世传九股,之后九九八十一孙从此徐家兴旺发达起来。”
(选自《五台徐氏家史文化集萃》)
此二事系伪传的可能性较大。但是此说充分表达了五台徐氏子孙对才甫祖和阎氏祖婆厚德大行的虔诚赞颂和感恩之情,因而阖族人等亦乐见其成,六百年来一直津津乐道,作为传奇轶事代代传颂未为不可。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附徐实甫《马邑徐氏宗谱序》
马邑徐氏宗谱,吾家有至马邑者传抄以至五台。其原叙云:徐氏祖居南京应天府句容县东发峪峡北里人。洪武四年充山西已革太原府中护卫中右所安插。宣德二年四月内奉敕连家眷起调大同府后卫所安插。宣德九年正月内设立马邑县所隶之十百户顺里九甲。至明崇祯甲申遇闯贼改革,是年六月平定闯变,继明而王我大清。不肖嗣十五世孙久成书此,后世子孙得有攸考云:接此书云第一世徐明德生子海、洧、澄、洪、滨,徐峻德连家眷迁于五台东堰村,谨按五台无东堰村而有东冶镇。《五台徐氏宗谱》:始祖昆仲三人,曰才甫,曰意甫,曰通甫。通甫迁居河间府,意甫或曰迁居河南或曰仍回马邑,才甫居五台之建安。通甫之居河间无可稽矣。而马邑书明德、峻德,无才甫、意甫;五台书才甫、意甫,而无明德、峻德。且以居建安者为居东堰相歧不相合,窃以意拟之,东冶大镇相近之小村,外间俱称为东冶。而建安在东冶南三里,以建安称为东冶而“冶”字转音为“堰”,以口语之讹易东冶为东堰确乎无疑。而两地之名判然不同,则疑马邑之明德、峻德为名,五台才甫、意甫为字。《大学》重明德,其功以诚意为重,意甫与明德合,五台之意甫,即马邑之明德,故曰意甫仍回马邑也。峻德见于《尧典》,其时尚未讲性,而峻德即性,孟子以才言性,才甫与峻德合,马邑之峻德即五台之才甫,故曰峻德连家眷迁居五台东堰村也。不然五台无峻德一支,马邑无意甫一支,何以两地徐氏子孙继继绳绳之不已哉?
乾隆乙卯十四世祖广轩公中进士,朱卷履历刻有宗兄徐某系江南人。道光年五台典史徐大勋与吾族以同宗往来。光绪乙亥、丙子耘田在京会试,与庚申状元徐郙以同宗往来。盖即吾族之在应天府句容县者,世次无考,犹不相弃。况确有世代行列之可稽考者,可不以敦宗睦族之义联之哉?因于叙次五台徐氏宗谱之后,而以马邑徐氏宗谱附之,是为序。
十七世孙耘田谨识
徐晓雷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