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五台,难免想起山西的五台县,或者清凉名刹五台山。可是它们之间真的没有丁点关系。不过和铜川耀县有关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长安五台山距西安约27公里,古称太乙山。山上有清凉、文珠、现身、灵应、观音五峰,又因其位于陕西耀县五台山也叫药王山以南,故名南五台。据说孙思邈在两座五台山都待过,都在此妙方救过很多人。所以两地都有很多纪念他的药王庙。南五台自古就是佛教名山与皇家避暑圣地,有弥陀寺、圣寿寺、紫竹林、西林寺等60余处名胜古迹。南五台山形峻峭,峰峦重叠,森林茂密,风景极为秀丽。景区内群山起伏,原始森林景观优美,古树名木种类繁多,森林季节变化丰富,四季景色各异,是西安近郊不可多得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景区。山下就是五台街道办,五台街道你了解多少呢?下来就听我给你介绍一下吧。五台街道地处长安区南部,东邻太乙宫街道,东南与王莽街道相接,南与商洛市柞水县接壤,西连子午、滦镇街道,北临王曲街道,街道办事处驻地在五台古镇留村,距区行政中心25千米。五台街道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滈河,发源于五台石砭峪,从南向北流经罗汉坪、老龙桥、小马杓、青岔、四岔、大瓢、关庙、西尧、团结诸村,经团结村北流至子午、王曲、郭杜等街道,长2.2千米,流域面积.5平方千米,年均流量70立方米/秒。与潏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向西,在长安沣惠村附近注入沣河。五台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也很多,有南五台景区、圣寿寺、圣宝泉、弥陀寺、西林寺、张良庙等寺院多处,还有关中民俗博物院、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石砭峪水库等。五台街道的前世你了解吗?三百多年前清代时,五台属杜曲社(仓),一百年前民国属王曲仓、区、乡、联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为王曲区五台、乾村等乡,年为王曲公社五台管区,年成立五台公社,年改名五一公社,年恢复原名,年改乡,辖西窑村、东窑村、团结村、留村、星火、新农、星光、和平村、东甘村、西甘村等10个村民委员会,22个自然村。年1月将原石砭峪乡划归五台乡,年11月撤乡设五台街道。年末,五台辖17个村民委员会(留村、西甘村、东甘村、和平村、星光村、新农村、星火村、东尧村、西尧村、团结村、关庙村、罗汉坪村、老龙桥村、小马杓村、青岔村、四岔村、大瓢村),1个西街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82个村民小组。前年也就是年4月该街道区域内的行政村进行了撤并调整,其中,星光村、和平村合并为华家新村,村委会办公在原星光村。关庙村、大瓢村、四岔村、青岔村、小马杓村、老龙桥村、罗汉坪村合并为石砭峪新村。村委会办公在石砭峪新村。撤并后行政村:西尧村、留村、东尧村、星火村、团结村、新农村、东甘村、西甘村、华家新村和石砭峪新村。由于时代变迁,许多村子都没有了,这些地名你知道吗?特别是五台的人们,你们还记得这些地名吗?星光村,村民多住半截沟两边,主要为张、王、刘三大姓。过去,星光村与和平村这一带被称为“铧尖口”,铧尖口这地方,是因为先祖那古老的农具而得名,还是这儿的地形就像一个铧尖,无从确知。据老人说,村中张姓来自山西大槐树下,王姓来自东、西甘村。星光村沟壑多,坡地多,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山梁上有一堆长满荒草荆棘的土包,叫“歇店坪”,但村里老人却没有一个住过那传说的老店。是老店呢,还是只供砍柴人歇肩的一块平坦地方?至今也还是个谜。据说山上还有座白龙庙,庙供台下有股清水,许多老人说白龙庙里曾有神像,过去法马角取水就上过白龙庙。随经济发展,平坦光洁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一排排楼房整齐排列,庄前屋后绿荫掩映,鲜花扶疏飘香。昔日的三道沟,绿荫如云,曲径通幽,招引来不少城里人,摩托、小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和平村是新中国成立后对“铧尖口”上村的称谓。形如铧肚子似的一种特殊地貌,和平村位于其铧肚儿东侧。过去,沿山数里有许多村民散居,这一片儿俗称“铧尖口”。今和平村指南富裕沟和北富裕沟两个居民点形成的行政村。村子有一座重修的二龙塔,是珍贵的文物。传说二龙塔是为了压龙脉,先修在龙头上,龙头一摆,塔倒了,第二次修在龙脖子上,龙喘不过气,才被压住了。村中老人还说,村南那个梁是文殊台直接延续下来的,这条梁连着五个台,就是连着五枝莲花,那梁宛如一枝莲花柄。后来,村民全搬出山沟,沿水泥公路两旁居住,几乎全部是一层或二层砖混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关庙村,从石砭峪口进入石砭峪遇到的第一个村子,就是关庙村。年,修建石砭峪水库时鲁家滩、南韭子沟、倒沟峪、沙坪地等自然村被整体征用搬迁至山外,剩下了青沟、熊沟、了峪口、离娘寺等4个自然村。关庙村亦称关帝庙村,村名源于位于青沟、熊沟两沟沟口的关帝庙,年修建水库时被水淹没。关庙村历来是石砭峪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熊沟沟内建有大大小小的茅棚,据说鼎盛时期,这里几百米就有一个茅棚,可见隐士之多。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关庙村变得山清水秀,林茂木盛,花果遍地。为村民养殖土蜂创造的很好的条件,又是垂钓爱好者的乐园。大瓢村在石砭峪口以上2.5公里处。东与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连接,南延伸于秦岭深处,西与小瓢四岔相接,北邻关庙,沟内开阔,四周山峰环绕,宛如莲花瓣,地势险要,农家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沟内。大瓢村有4个小组,都是自然形成的,一组在北池峪,二组在苍骜内,三组在沙岭子,四组在瓦谢口。因紧挨熊沟,沟口窄小,沟内腹地宽阔,型似葫芦而得名大瓢村。近几年,这里修建了火车路、公路、隧道,通往安康、柞水。但是总的看,村里仍旧地形不便,村里人口都向山外移,女孩嫁到外面,男的在外落户。四岔村坐落在分布四条沟口的中心点,形状像四个岔道得名叫四岔口。四岔村由4个自然小组组成,一组在东边沟里,因沟口狭小,沟内地宽阔,形状像个葫芦而得名叫小瓢;二组在北边得名叫北四岔;三组在南边,叫南四岔;四组在南四岔西边的山岭上,叫谢家岭。听老人讲,村域清朝末期就有人居住,由于那年代闹饥荒,山外的人没有饭吃,就上山里生存,各自占领山沟,开垦荒地,种上庄稼,有了地,也就有了粮食,后来到四岔村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代代相承,就这样陆续地形成了这里的四岔村落。青岔村位于终南山石砭峪水库南10公里处,最早,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年秋,因国家重点工程西康铁路的建设,占地多亩,移民搬迁60多户,多人迁至山下西王曲村和曙光村。此后,青岔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40来户,余人。一组位于村口公路边,二组位于公路河东,三组位于村西地处海拔多米的后沟半山坡。青岔村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宗教历史。村北路边有一土地庙,村西后沟口处有一座无量庙,每年农历三月三是庙会,还唱大戏庆祝,没有人能说清历史。小马杓村有两个村民小组,50余户,余人。村民来源于三省七县,来源繁杂,姓氏较多,好多姓氏在当地很少有,例如“牛”姓。历史上村名曾多次变更,新中国成立前曾叫青岔村,隶属于宁陕县。新中国成立后划归长安县,曾叫小马杓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红星村,后又叫小马杓村。村民依山而居,两边高山耸立,林木茂盛,一条小河自高处奔流而下,是小马杓的生命之水,水小却常年不断。村子两边林木茂盛,动物繁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俨然一处世外桃源。老龙桥村的来历据说由于石砭峪河水很大,就在此修了一座铁索桥,由于每次涨水,都被水冲垮,众人都说当时支书“修一次,被水冲一次”,是把龙王没敬好。年遂称老龙桥,同时有老龙沟、龙窝、龙眼等名称。村内有四条沟,分为5个小组。起初共有人,由于落后,大部分人先后迁走,女孩出嫁,男人落户外地。如今,草房变成瓦房,也有楼房。总体来看,村民观念落后,部分村组还是山间水路。一小部分村民,国家给予搬迁补助政策,已搬到村中心的位置,从而改善了生活环境。罗汉坪村,据说这里原有一座罗汉寺,因该村位于寺旁平地上,故名罗汉坪村。“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用这句古诗描写这儿的生存环境也许是恰当的,因为这儿距海拔2米的牛背梁,不过是青岔到罗汉坪的距离。在过去那些年月,家禽与野兽搏斗之事时有发生。罗汉坪正东有一个仙人岔,仙人岔里有茅棚群,一直是佛教僧人修行的隐居之地。北池岭村,位于五台街道南部。东邻大瓢村沙岭子,西至四岔村小瓢沟,南接罗汉坪村,北连仓敖。清光绪元年建村,名为北池岭村。居民点在岭上,北有天然水池,故名。仓敖村,位于五台街道南部。东邻沙岭子,西至四岔村小瓢沟,南接北池岭,北连绝谢口。相传清初有村,名为仓敖,亦作仓廒。最早全村的粮食、山果等农产品在此集中储存、分配,相当于粮仓,故名。绝谢口村,位于五台街道东南部。东接沙岭子,西至四岔村小瓢沟,南连仓敖,北接关庙村。清初建村。因地形像农具镢头的楔子,故名镢楔口;后来人转音叫成绝谢口。沙岭子村,位于五台街道东南部。东接关庙村熊沟,西至仓敖,南接太乙宫街道正岔梁,北至绝谢口。清代有村,清嘉庆《咸宁县志》名为沙岭子沟。以砂石、长沟得名。北沟沿村,位于五台街道东北部。东接太乙宫街道,西至西甘村,南邻环山路,北至省道。清末建村。以前东、西甘村是一个行政村,统称甘村,清嘉庆《咸宁县志》名乾村(读干),雅化为今名,分为东、西二甘村,两村以大沟(康峪沟)为界。清末,甘村沟东有地的农户为了耕种方便,逐渐迁居到沟东,解放后从甘村分离出来,成为东甘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因村庄位于康峪沟北段沟沿,村民沿沟沿居住,故名北沟沿。园子村,位于五台街道东北部。东接太乙宫街道,西至西甘村,南邻省道,北依三里路。清末建村,以王姓为主,分二家户和五家户,清末,二家户甘村沟东有地的农户为了耕种方便,逐渐迁居到沟东,五家户从星光村迁于此。解放后从甘村分离出来,成为东甘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因以前农户多圈养牲口高打圈墙故而称圈子,后雅化为“园子”。东尧村,位于五台街道西南部。东接留村、星火村,西邻滈河,南靠终南山,北至环山路。该村建于明朝末年。清嘉庆《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记有东窑村。村民原凭借崖势挖土窑安身,处于卧龙岗以东,故称东窑村,后称东尧村。关庙新村,位于五台街道北部、东、北接团结村,西至子午街道,南起老环山路。以前村民住在了峪沟口,7年因修建西柞高速公路村民搬迁至山外团结村西南建了新村,故名关庙新村,仍隶属关庙村。7年改名为关庙新村沿用至今。离娘寺村,位于五台街道中部。东邻石砭峪水库,西至天子峪,南连四岔村,北接四岔村。唐代以后,山上有离娘寺(灵源寺),即隋建灵源寺。传说唐王李世民之母曾住此寺,并在此寺去世,李世民非常悲痛,由此寺离开去西边的天子峪,后此地遂名离娘寺,李世民离去经过的沟叫离娘沟,建村于唐代以后。清代高僧紫谷和尚曾主持过此寺。清嘉庆《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今离娘寺位置有弥勒两寺”。青沟村,位于五台街道中部。东接南五台,西至石砭峪水库,南连熊沟,北接道沟峪。该村始于明朝,清嘉庆《咸宁县志》名青沟。因沟内树木青翠,故名。熊沟村,位于五台街道中部。东接南五台,西邻水库,南接大瓢梁,北邻青沟梁。明朝建村。此地以前多有狗熊出没,故名熊沟。熊沟曾是隐修者的天堂。据说,鼎盛时期这里曾十步一茅棚。高窑沟村,位于五台街道东北部。东邻太乙宫街道大湾,西至村委会,南接终南山,北至南五台服务区。该村建于清初,原名富裕沟。因村紧靠山麓,沟谷交错,土地贫瘠,居民生活贫困,以希望富裕之意而得名。古称树峪、富裕沟,现名高窑沟。窑底沟村,位于五台街道东北部。东接高窑沟,西至星光村1组,南靠终南山,北至服务区。清朝初年有村,以住沟口得名。据《长安地名志》记载:村南之山沟古名树峪,当地人读“树”为“富”,以祈求富裕,谐音为富裕沟口。古称树峪、富裕沟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五台乡,现称窑底沟。北吉井村,位于五台街道南部。东接梁顶,西至石头桥,南接南吉井,北至小瓢沟南梁。据传说,建于清初。因沟内地形从高处山脊看如深井,南有南吉井,故名北脊井,后谐音读作北吉井。老龙沟村,位于五台街道南部。东接大河,西至西天池,南接大石梁,北至黑岩窝。该村建于清初,清嘉庆《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为老龙河沟。传说附近龙窝沟里曾有老龙出没,故该沟叫老龙沟。沟内有天池寺。附近有秦岭北麓地区面积最大的天然芦苇荡。龙窝子村,位于五台街道南部。东接罗汉坪界,西至石头沟,南接东西甘沟,北至龙窝口。相传建村于清初。该沟是石砭峪通往宁陕县的通道,深四十余里,沟口岩上有大石洞两个,传说是龙窝,故名龙窝子。留村,位于五台街道中部。东接东甘、西甘村,西至团结村,南接星火、东尧村,北至王曲街办劳动、中甘村。相传建村于唐朝以前,宋张礼《游城南记》“五台之北有留村数寺,皆下院也”。系十六国时未南迁的留村之一,自古是县南大村,为与其他留村相区别,亦名五台留村。汉留侯张良挂冠归隐后首先来到此地辟谷,后觅山径云游,最后至陕南留坝,后人为了纪念张良,取村名为留村。大板岔口村,位于五台街道南部,石砭峪内。南邻头道河,北至扁头起。据村里老人说,唐代有村名为大板岔口。村落处在石砭峪河主流和大板岔沟支流交汇处,又有大板石横卧水中而得名;一说因这里林茂树粗,所出板材好又大,故名。该村有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管护站,南五台风景林场管护站。麦场砭村,位于五台街道南部。东依秦岭大梁,西至大梁,南接扁头起,北至牛过湾。据村里传说,唐代有村名为麦场砭。过去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场院,村所有住户都来这儿打麦子(脱粒),故名。后沟村,位于五台街道西南部。东邻刘家大坟,西至红岔河梁,南接小马杓梁,北至抱龙峪梁。该村建于清初,原有一大庙叫无量庙,村民居住在庙后沟里。该沟位于青岔大庙之后,故名后沟。由此沟向西经红草河可直通喂子坪,过去一度是川陕大路。该村为青岔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小瓢沟村,位于五台街道南部。东邻大瓢,西至四岔口,南接青岔,北至关庙村。该村建于明末,清嘉庆《咸宁县志》名为小瓢沟。该沟口小里大形似葫芦瓢,因沟口狭小,沟内地宽阔,形状像个葫芦,又因乡民分葫芦为瓢,状似葫芦瓢而得名叫小瓢;又因其比紧邻的大瓢沟小,故名。谢家岭村,位于五台街道南部。东邻四岔口,西至沣峪,南接青岔,北至南四岔。该村建于明末,人们住在沟内一条大山岭上,原住户多姓谢,故名。又一说,唐王从离娘寺离娘后,摆驾沣峪里的枣岭,在该村歇脚,后将唐王歇脚的地方命名为歇驾岭。柴路村,位于五台街道西部。东邻普贤堂,西至子午曹村,南接太白石,北至省道。相传建村得名柴路。该地原是一条南北马路,通往子午水寨至王曲街道,农民上山割柴或者去王曲卖柴都由此路通过,时间久了,此地便叫柴路。该村为团结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梁家巷村,位于五台街道东部。东畔滈河,西邻普贤堂,南接赵老庄,北至省道。相传梁姓人由年从长安县贾里村迁来开荒种地。居民以梁姓为主,故名梁家巷。普贤堂村,位于五台街道南部。东邻梁家巷,西至柴路,南接赵老庄,北至省道。清末年间村民集资盖庙,称普贤堂。清末年间有九村医生王文升先生在此行医,村民集资盖此庙供先生居住,因该人乐善好施,医术高明,久而久之,普贤堂之名众人皆知,该地故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五台乡,村名沿用至今。太白石村,位于五台街道西南部。东邻赵老庄,西至子午曹村,南接子午水寨,北至柴路。据村里老人口述,年建村名为太白石。此地原有一石头,长1.5米、宽0.5米,全身白色,年长日久人们视为神石,有求治病的,有人将小孩寄养的,有求必应,当地人给该石起名太白石,村故名。赵老庄村,位于五台街道南部。东畔滈河,西至子午水寨,南邻环山路,北至梁家巷。相传年建村,名为赵老庄。居民原都从外地迁来,以赵姓最多,故名。西甘村,位于五台街道东北部。东邻东甘村,西至留村,南接新农村,北至王曲街道南堡寨。。清初建村,因村原位于古甘露寺近旁,《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载,“此村位于古甘露寺近旁”。甘露寺是古人为祈祷天降甘露所修的庙宇。《汉书﹒宣帝纪》载: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宫。康熙《长安县志》《咸宁县志》载:甘露寺,在城南五十里。今尚有古甘露寺遗址石柱础。明代将留村与其南的甘露寺统编为“甘留里”。清嘉庆《咸宁县志》名乾村(读干),雅化为今名,分为东、西二甘村,两村间有大沟(康峪沟)相隔,本村位于沟西故名。西尧村,位于五台街道西南部,东邻东尧村,西畔滈河,南接关庙村,北至环山路。明初建村。明朝初期祖先迁居此地,凭借土崖优势挖窑洞居住,原名圪背口,后称西窑村。以前多数村民长期居住窑洞,处于卧龙岗以西,故称西窑村,后称西尧村。点子村,位于五台街道东北部。东邻星光村,西至四组,南接六组,北至留村。该村建于清初,《长安县地名志》称其为“古代洪水冲击的一块洪积扇地”,原为山洪冲击成的形如扇子一样的积淀而成的黄土平坝,高约30米,顶宽百米,居民们就住在上边,远望似河西的一个制高点,古名点子。《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其地时附于留村之后。东胡青村,位于五台街道东北部。东邻沙窝,西至西胡青,南依终南山,北至留村。清初建村。当地人称“东湖庭”,以前的大寺院名称,西边还有“西湖庭”,清《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称之为“东胡坑”,《长安县地名志》称其为“东胡青”。《辞海》释为“地洞深谷”。“坑”乃为黄土地貌特有的地形。其沟南起南山,北接化龙沟的一条曲折陡峭的黄土深沟。西胡青亦为类似的一条黄土沟,因同为两条黄土山沟,固有东西方位之称,以示区分,后演变为东胡青和西胡青。康峪沟,位于五台街道东北部。东邻星光村,西至沙窝、东胡青,南依终南山,北至留村。清初建村。康裕因何而得,说法不一。当地人说因为峪中有一条康溪,故名康峪;也有人说因为以前峪中住有康姓人家,故名康峪;又一说因沟内巨石康、大石康、二石康、三石的传说有关,因村民居住在康峪沟口而得名。还有人说是因为春秋时期秦穆公修灞桥,在此取石(现在康峪里还有遗石),为保年景丰裕,故称康峪。清嘉庆《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记有康峪沟。沙窝村,位于五台街道北部。东邻康峪沟口,西至东胡青,南接西柞高速公路,北至村东西路。清初有村。据说该地原只有3户居民,故又称三窝。因当地原为沙河冲击的地带,故名沙窝村。西胡青村,位于五台街道东北部。东邻东胡青,西至星火村,南依终南山,北至留村。清初建村。当地人认为是“西湖庭”,以前的大寺院名称,东边还有“东湖庭”,清《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称之为“东胡坑”,《长安县地名志》称其为“西胡青”。“坑”乃为黄土地貌特有的地形。其沟南起南山,北接化龙沟的一条曲折陡峭的黄土深沟。东胡青亦为类似的一条黄土沟,因同为两条黄土山沟,固有东西方位之称,以示区分。后演变为东胡青和西胡青。白蛇沟村,位于五台街道北部。东接新农村,西至台沟口,南靠南五台山,北至往子桥。据资料记载,村建于清初。《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曰:白石峪建村后,村随峪名。以山沟内原有一条白石岩道而名峪。后又谐音“白石”为“白蛇”,碎成白蛇峪。峪内有著名佛寺圣寿寺,观音大士应身塔、印光大师舍利塔及唐槐2株。台沟口村,位于五台街道北部。东起白蛇沟,西至赵家坡,南起南五台山,北至往子桥。《咸宁县志》称台沟为“五台沟口”,村建于唐代。据村里老人传说,唐代建村得名台沟口。因位于南五台景区沟口,故名。村内有弥陀寺,其位于台沟土地祠南,是终南山根一较大寺院,当地人称为南汤房。往子桥村,位于五台街道北部。东接白蛇沟,西至赵家坡,南接台沟口、白蛇沟,北至留村。该村建于清初,村以往子桥命名。村中有桥架于白蛇谷水流之上,原为车辋形状块石所建,故名辋子桥,后改为往子桥。赵家坡村,位于五台街道北部。东接往子桥,西至东尧村,南靠终南山,北至留村。据村里老人传说,该村建于清代。坡上赵姓人家为主,故名赵家坡时至如今,虽然许多五台的村庄消失了,或者合并了,但人们大都还记得这些名字,但愿它们能在五台人心底始终留有一席之地。五台,不光是景色迷人,而且故事多多,如果你还有更好的故事,欢迎留言噢。初玄
你的赞赏是我前行的动力,谢谢
权威白癜风专家确诊白癜风诱发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fc/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