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八大套》重新奏响
五台《八大套》是中国三大古老乐种之一,与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齐名,被全国音乐界誉为“民族的高雅艺术”、“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瑰宝”。《八大套》融合古典文化、佛教文化、宫庭文化、民间文化于一体,共有57个曲牌,规模宏大,结构精致,曲调高雅,巧妙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调式曲牌和尾声加以变奏,使整套曲子连贯和谐,调式统一。20世纪30年代,不少乐谱和相关资料散佚,演奏逐渐消沉。近年来,在该县政府的挖掘和抢救下,终于重登历史舞台。
早在年8月,《五台八大套》整套演奏专家评审会在五台中学举行,有著名民间乐种《山西八大套》即《五台八大套》传人五台音乐世家陈家庄乡陈家庄村艺人牛玉堂鼓班和田林文鼓班用整整两天的时间进行了《八大套》全套演奏并进行了现场录制,精彩的演奏得到了现场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也让众多音乐爱好者陶醉。评审会邀请了山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郭士星,全国著名音乐学家、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韩军等参加,专家们对现场演奏给予高度评价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五台《八大套》是与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齐名的中国三大古老乐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往今来,全国音乐界予以高度重视,各音乐大专院校作为教材讲授,许多学者、教授和专家撰写了著作和论文,省内外新闻媒体曾制作音像专题播放,老一辈多位民间艺人曾赴省进京成功演奏《八大套》音乐,多次得到中央首长、外籍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喝彩。据资料记载,《八大套》最早在宋代已有俗字谱《五台山僧寺流传宋时乐谱》,据调查明代永乐年间五台牛氏祖上就在宫廷里吹奏雅乐,到清朝末年牛氏后人牛为贵为清朝雅乐演奏师,因内忧外患,宫廷混乱,牛为贵辞职还乡,致力于发展民间音乐,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在牛氏家族鼓坊和窑头地区的九村会社乐班,着手以宫廷音乐改造地方鼓乐,将笙管乐曲演奏技法引入民间鼓坊吹奏,名震一方。后来,他受阳白鼓坊田德义和王家庄王发荣高薪聘请,传授《八大套》吹奏技艺,以后逐步流传于定襄、崞县(今原平)、忻县等地,以至省内的太原、大同、榆次、阳泉和国内的北京、天津、甘肃省的兰州、内蒙古的包头、新疆的乌鲁木齐等地,以及军队的文工团体。
五台《八大套》曲调高雅,群众喜闻乐见,被全国音乐界誉为“民族的高雅艺术”、“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瑰宝”。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使五台《八大套》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不少乐谱和相关资料轶散,演奏人员逐渐消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重视,才使五台《八大套》得以保存了下来。然而,随着田元喜、杜万重山、郭根富、杜三等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几十年来五台境内,再无人能将《八大套》全套吹奏下来。
为了系统抢救、保护、传承《八大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老干部余热生辉,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大事。其中,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白俊章和五台籍省委退休干部朱生和韩先平、李福堂等成立了“五台县晋北鼓吹研究会”,致力于《五台八大套》的研究工作,6年时间完成了70多万字的《总论》,收集《曲谱大全》23种付梓印刷,同时还录制发行了40多盘音像资料。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搜集了从宋、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八大套》乐谱21种和年以来的大部分影像资料,并慷慨解囊投资5万元购置乐器,组建了《八大套》演奏班进行培训。经过艰苦的排练和演奏,年7月30日,《八大套》雅乐能够全套原汁原味的吹奏下来,结束了几十年来五台人无人能整套吹奏《八大套》的历史,这是五台文化建设的一大幸事。后来,山西省电视台完成了《五台八大套》专题片拍摄工作,系统地介绍了《五台八大套》的发展、流传、收集、挖掘、整理、编写、研究过程。国家文化部原党组成员曲润海专程来五台观看欣赏了五台县牛氏乐团、田氏乐团演奏的《五台八大套》,参加了五台晋北鼓吹研究会成立揭牌仪式并揭牌。曲润海还分别为牛氏乐团、田氏乐团题了诗,肯定了源于五台的《五台八大套》是与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齐名的中国三大古老乐种之一,是全国影响很大的传统民族民间器乐套曲代表,可以申报国家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大套”走出家门
来源:大美忻州作者:胡立成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