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工作的地方出来,一拐弯,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自从出版社建了新馆,我还是第一次走进这个地方。此前,仍然是在这附近,不时的在读者服务部闲坐,聊以时光。那是一个不大的地方,说一米阳光都牵强。今天的一瞥,不由得神清气定,一种久违的亲情,油然而生。原来,在大厦一层,读者服务部另一端,正在进行着一场高质量的国画展,展览一直待续到地下一层,这就是“吉祥五台山中国画艺术展”。作为《中国美术》的增刊,展览的图片走进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法眼,收入为册。
如果说喜欢美术,喜欢绘画是少年的梦想,如今看来,欣喜这个展览,更多的是理性的审视,窃喜的由衷,以及爱莫能“之”的无奈。
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址位于朝阳区双井桥南,路西侧,那个咖啡色的新建,很有特色,一眼望去,个极富个性的建筑就是它。今天看展,更晓得那楼里一定有一群有个性的人,这个个性就是,有“法眼”和有担纲。不要以为“人民”两个字那么容易被冠以头衔,知道“人民艺术家”吗?新中国成立了七十年,才评出了四位,他们分别是齐白石、老舍、常宝堃、常香玉。所以,被冠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单位,秉承的是国家的成份,历史的责任,以及昭示国家与人民就美术发展方向的职责,能够在这里展览,所见到的作品,起步就是精品,留存就当传世,见到就应为缘分。
说是五台山元素的画展,就离不开和尚,展览以刘大为的“玄奘西行图”开门,以菩提元素为主线,仪态万方地伫在那里,接受世人的洗礼。
昌隆在此小文中有一个想法告慰大家,那就是昌隆从此展览中看到一个希望,一个未来,一个尚未离索的本,依然顽强地站在那里,偶尔的,五十年前站在荣宝斋大厅,品味大师精良之作的情景,再现眼前,如影随形,身临其境。
那时我很小,住在琉璃厂附近,和荣宝斋算是街坊,便不时的去那里看画,后来也画过,终未入行。但骨子里对画作的喜爱,成了不折不扣的童子功,爱得持久,仅此而已。不过,多年的爱,换来固有的心规,与其他任人不同的审美,始终伴随我的灵魂。最近有一句话特别流行,“我不说,不代表我不知道”,对画的判断,审美,真正的成为“我不说,不代表我不知道”。
昌隆认为,看一幅画,首先看作者的作画态度。不要以为一张大写意,一张泼墨是那么随意而来,一张画的尺幅再大,再小,都与书法有着极为相通的法则管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大法与小法的关系。昌隆不懂画,但懂得法的厉害,法是不可愉悦的,常言道,有法必依嘛,呵呵。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从岩画到帛画,再到纸上,之所以称之为国画,与中国的文化传承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审美从实用到宗教,从宗教到现实,无论多种流派穿插期间,千百年来始终保持在一条看不见的水平线上,这条水平线,贯穿着中国画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意境。认真的作画态度,容纳着人文,承载着文化,传递着时间,用画笔昭示着时代的静谧、浮华、烦燥、雍容。有的作品在当时或许名噪一时,但最终成为史上的弃儿,作者的作画态度,是重要的因素。
昌隆读画,不时的在脑海中闪现曾经的故事。如“松荫奕趣”,画作下方的草丛,让昌隆不禁想起当年刘继卣画的虎,那寥寥数笔,将一片草丛展示得磕磕郁郁葱葱,以小搏大,以少喻多,以无见有,方显大师风范。如果说竹叶的凌乱能够原谅,那么雪涛画的叶,丝毫不移分毫的作画态度,你不能不敬佩得五体投地。
五台山主题下的画展,更多了些菩提意境。无论是题材,或者构图,甚至意境,都或多或少地让人感受佛释的清静与凡修,大格局下,毫厘间可中,那植物的枝枝离离,叶叶索索;那人物的含颈,那瞥视,那垂目凝神;那野趣风住、宿雪初融、抑或氲氲之气,抑或野生闲情,都在画家笔下静静地伫在那里,任观者静心或自省。
从格局,到局部,昌隆信手拍摄了几幅,聊以倾心。
经常和朋友聊天,说看画看五百年。这大概就是个比喻吧。昌隆不是画家,不是评论家、鉴赏家,但有自己的审美和评判守则。昌隆始终认为,或许一幅画能够因由着诸多因素在一个时期名噪一时,但能够“走”得远的,才是真正的中国画。有一个时期,昌隆悲观的感到,如果以目前的审美标准评价艺术,究竟有多少艺术品能够隽永?以天安门红灯笼为例,曾经以艺术品的形式拍卖一千八百万元之后,烂在了仓库一角。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是需要经过历史检验的,这是昌隆的一己之见。昌隆认为,一幅有价值的中国画,未必于当世即被全然认可,历史或许在五百年以后才能够让它体现价值。
或许浮躁的社会等不及五百年,一百年也不等不及,这就迫使人们于当下变现,并将其当做价值。昌隆不以为然。
五台山主题画展让昌隆看到了当年荣宝斋的意境,看到了至少还有人以中国画真正的传承精神看待作品。这至少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五百年后还有人把这段艺术史不折不扣地传承下去,而没有转折,没有倒退,没有断代。特别希望这种精神恒久地在艺术界传承下去。
如果说,历史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昌隆便始终站在五百年后,看今天的画,也看着一些画作,风风光光的灰飞烟灭。
静心看画,图册是相当的精美,却相当的不值得一看。如果有时间,建议大家马上去看。免费的。
昌隆审美是一种态度,赞赏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