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晋味儿山西特色小吃

要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山西饮食文化,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山西的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更有盛誉,山西人爱吃醋则是人所皆知。尤其是刀削面。刀削面以其颇有嚼劲的口感及优美的手工名列中国四大面食之一,如果说刀削面是汾酒的话,那竹叶青、杏花春就是猫耳朵、剔尖、揪片、焖面、抿蝌蚪、擦尖、栲栳栳、油糕、鱼鱼、包子、饺子、拨烂子......数不胜数。

山西面食有丰富的原料、白面、莜面、豆面、荞面、玉米面等等,加上勤劳手巧的山西女人,成就了山西的众多的美食,让人意犹未尽。民以食为天,山西人喜食杂粮,干饭稀饭结合,主粮杂粮调剂,花样多,南北风味各异。晋北地区寒冷,喜食含热量较高的莜面、山药蛋、玉米等,副食佐以萝卜、豆腐及腌菜。忻州晋中大部分地区则以高粱、玉米为主食,腌制咸菜、酸菜佐餐。晋南大部分地区喜食饼子、干馍,晋东南人则对小米饭有着浓厚的兴趣。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下面食,尽在三晋”,山西面食从远古走向今天,也从黄土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山西食,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蒸制食品

山西人的主食一般是以蒸食为主。玉米面窝头是最普遍的主食,有发面窝头和死面窝头。过去,贫苦人家吃糠窝窝、草籽窝窝、杂合面窝窝,能吃上玉米面窝窝已算是中等人家了。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有的要在中间夹裹枣、豆、菜等。馒头分花卷、刀切馍、和圆馍等,而最有意思的当属霍县一带的各种造型馍馍,佛手、果类等等,诱人食欲大增。杂粮蒸食的有:荞面窝窝、莜面推窝窝、高粱面鱼鱼、高粱面窝窝、莜面角角、红面角角、金银卷(玉米面白面相裹的蒸食)、发糕、包了、蒸饼、稍梅、蒸合捞、块垒(山药块垒、榆钱块垒、莜面小米块垒、槐花、葫萝卜叶子块垒等多种)。

做莜面推窝子(又叫拷老老)是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只见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中间,放置光洁石板一块,随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拷老老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软筋适口、浓香不绝。

高粱面鱼鱼在晋北的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一带是家常饭。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人小的四、五个剂子,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随着手腕上银镯‘咣啷、咣啷”的磕击声,四五尾摆动的细若香头的小鱼摆尾延伸,听之有声、看之有趣,蒸好浇上汤菜食之,又是绝佳美味。若是时间紧,来不及搓鱼,便捏成很薄的红面壳壳。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要么切条,用鸡蛋、酸菜炒食,同样令人垂涎。过去村里孩子玩饿了,取一个红面壳壳,在里边倒一点盐醋,滴一点食油,从边卜掰一块醮点盐醋吃,吃到最后,盐醋、壳壳来个一口香,老百姓叫“油盐醮窝窝”。

晋北山区老乡用精白的荞面和起,在手掌上握捻成寸许大小的形同海螺样的荞面窝窝,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更是令人食之难忘的风味小吃。

用高粱面、莜面包上萝卜、土豆、韭菜、羊肉等,捏成半月形角角,是农家粗粮细做的饭食。定襄一带还有在玉米灌浆尚未老熟时,剥下颗粒磨成浆,加调味置玉米皮上,一块块摆入笼中蒸好,食之香嫩可口,是独特的一种地方小吃,俗名叫“玉米尖尖”。

2、煮制食品

山西的煮制食品极为丰富,因其制作方便,又可汤菜结合,方便实惠,因此深受青睐。

面条类有扯面、龙须面、刀削面、转盘剔尖、刀拨面、河捞面、柳叶面、撅片、抿面、切面等。老百姓的一般饮食,隔三交五要吃顿面食,叫吃“酸咸饭”。把玉米面、江面加入榆皮面擀成面条,晋北叫“圪瘩子”,长治叫玉米面拨子,放镲板和抿床上抿成条状下火锅中叫“擦擦子”、“抿圪斗”,“抿须须”。用河捞床压制下锅谓之“喝河捞”。过去白面少,除大型节日外,只有招待贵客时才吃。所以,以白面包裹玉米面吃顿“金裹银”面条,便算上乘饭了。

山西的刀削面名扬海内外,与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削面选用瓦形钢刀。只见大师傅们托起揉好的面团,站好优美的姿势,刀舞间面条如流星落地,鱼跳龙门,削出的面条又细、又薄、又长。山西风陵渡饭店有位李子元师傅的刀削面被誉为“燕钻窝、凤脱巢”。太原钟楼街饭店的飞刀手孟玉祥师傅,二十秒能削出刀。更有甚者,相传过去在北京比武,一位民间能手,在光头上垫一块净布,把面顶在头顶卜,双手持刀,左右开弓,快削如飞,削出的面条片片相挠,依次落入七、八步外的茶壶口中,成为京华奇谈。

山西刀削面具有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消化等特点,加之随到随削,简易方便,是深得人们喜爱的食点。看一次拉面可以说比吃上一顿还痛快。太原的宋国胜师傅拿三斤面团在案上轻揉数下,而后抖动双臂,左通右转,转眼间面条腾空飞舞、似玉带乘风,一分多钟时间拉伸十二扣,拉出细若银丝的四千零九十二根面条,直惊得人目瞪口呆,拍案叫绝。

拉面拉七扣为大拉面,九扣以上便为龙须面。在晋南一带民间人们将和好的面条分成一二两的小块,随时拉伸入锅,宽薄软筋,称为小扯面。

把和成半流质的面团盛放在盘子里拍平均匀,一手执一铁筷,一手转动盘子,沿边剔面下锅,浇卤食之,是流行晋中、太原一带的名吃:“转盘剔尖”。

刀拨面是把和好的面压成半公分左右厚度,切成五寸宽大片,叠放四、五层,置锅过条案上,双手执对柄切刀,起刀拨面下锅,啪啪有声,刀闪面飞,甚为壮观。

除这些面条类的汤类食品外,还有很多各具特色、别有风味的手工煮食,如猫耳朵、小撅片、捻鱼、豆面流尖、拌汤、煮圪瘩。包馅煮食有饺子、馄饨等。这些又根据地方不同,或用白面、豆面,或用莜面、红面、玉米面,且又多与各种瓜菜同锅煮食,真是盛一碗饭,稀的、稠的、脆的、绵的什么都有,丰富多样。农家喜欢吃这类“混锅”饭。其吃法,一种是葱油调味炝锅,与汤面同吃;一种是面熟后再加易煮菠菜放入椒盐酱醋调味,叫“腾汤面”;再一种就是把面捞入碗中浇卤,称为干搭面;也有将煮出的面再卜油锅加菜、蛋、肉煎炒面食的,叫“炒面”。

小米稀饭、玉米圪糁稠饭、玉米面糊糊、油面茶、红豆南瓜饭、黄豆面、撒子饭、瓜菜稀饭等都是农村极普遍的辅助饭食。根据地方条件不同,随手制作,既富营养又简便适口。

3、煎烤类食品

煎烤类食品统称为饼子,既可作正餐主食,又可作出门干粮。

煎饼,一种为葱花煎饼,稀面加葱花调味碾薄,或调成糊状,置煎锅内摊匀,白面,红面等均可制作。另一种是将玉米面发酵后成糊状,以勺舀倒到特制的铁鏊上,熟后又折起来,晋北也有用高粱面做的、叫“摊糊儿”或“摊折饼”,把高粱面加榆皮面糊调匀,流在大锅内刷匀,熟后折起切成条加菜拌食,叫“煎锅”,十分好吃。

过去晋北人爱吃玉米面锅贴,做法是:大锅盛水少量,烧热,把发酵好的玉米面拍成圆饼依次沿锅贴满一圈,封锅烧火。这种饼子贴锅一面焦黄蹦脆。向外一面绵软香甜。

无论是油香筋口的肉菜馅饼,还是稣软可口的火烧油旋饼,或是外筋用嫩的煎饺子,亦或是焖面、焖饼、焖面鱼,都是大众的日常食品。

4、炸制食品

二月二晋南人要吃麻花,谓之食龙骨,有甜、咸之分。现在已是较普遍的食品。

山西大面积的丘陵半坡地,较适宜抗旱性强的黍子生长。黍子去皮糠成黄米可做粥,包粽子,磨成面粉做油糕吃最为讲究。人们寻常不吃油糕,只有在生日、祝寿、婚嫁、丧礼、待客、盖房时才吃。少量做糕只需把糕面捏成窝窝,蒸熟后揉好,分剂油炸便可;大量做糕一般采取撒蒸办法,即把面放一大容器中,拌成略干的面块垒,蒸圈放在大锅上,将缝隙封严,底笼先铺一层面团蒸熟,然后揭开锅,一边加火,一边往笼中撒湿面,那里冒气往那里撒。边撒边熟,一锅能蒸近二百斤的糕面,撒完只需盖锅十来分钟,便成面团。面团出笼时如同激战那样紧张,手脚麻利的主妇们手醮凉水(用碱水),以极快的速度插入粘烫的糕面中,拖下一块往抹了水的大案上一摔,再蘸一把凉水,揣揉成一光溜的面团后,挤成剂子,包上红糖、枣泥等,入油锅一炸,外脆里软,筋绵香甜的油糕便做成了。炸好的油糕放在瓦盆中,瓦盆一般放在炕头上,随吃随拿。

在盂县、定襄等地,每至腊月还要用糕面加玉米面炸成一种叫油布袋的在正月里待客用。

5、副食蔬菜

山西人的饮食习惯是重主食、轻副食。但是遇年节婚丧、迎亲待客,副食品便成为主角,至今尤甚。主要的副食品是猪肉、牛肉、羊肉、鸡蛋、豆腐、粉条以及鸡、兔、鱼等。

平常人们不吃肉,在岁时节令总要买猪肉,俗称“割肉”。过年时,多有人家杀一口自养的猪,有的送亲戚后,自己享用,有的卖一部分后自己吃大部分。红烧肉、酱肘子一般是大户人家的吃法,小户人家把肉炒好放在阴晾处,烩菜时放一点,权当解馋调味。牛肉多是吃炖肉、凉片肉或制馅。切凉牛肉片做下酒菜,是宴席上不可少的佳肴。羊肉是农村的主要肉食,每到冬天,家家炖羊肉,羊肉饺子、羊肉包子很常见。晋西北炖羊肉为待客的上等菜。鸡蛋可单炒,也可配蒜苗、韭菜、金针、葱花、香椿、西红柿、肉片等同炒;亦可荷包、整煮、甩花做场、制卤、腌制成蛋等。农家利用剩汤剩饭、粮食的皮糠,喂养三、五只母鸡,攒下鸡蛋,一来换个零钱置购日常零杂,二来以备有客或探病、探亲时用。

豆腐是农家的常用食品,大多是自己磨了豆浆做。炸、烧、炒、烩、炖各有千秋,是物美价廉的大众副食。

粉条有绿豆粉、粮食粉、山药粉、红薯粉等不同淀粉制作的宽粉条、细粉条、粉丝等等。制做粉条的地方称为“粉坊”,把泡好的粮食、豆类磨成浆,滤过粉渣制成淀粉,再加白矾成半流质。水烧开,漏粉师傅执起葫芦制成的漏飘,盛湿粉端上锅口,一边转动,一边用手磕击瓢沿,湿粉成线状流入锅中,漏粉师傅要通过控制瓢的高低,来掌握粉条的粗细、匀称。一般农家也可用河捞床压制山药粉丝。

民间极少吃整鸡、整兔之类,都要斩开炖了加其它配菜吃或撕肉丝凉拌。鱼,过去除河畔湖畔居民外,一般少有食用。现在,逢年过节婚丧宴筵都要买条鱼,取富贵有余之意。

蔬菜全省以白萝卜、红萝卜、白菜、茴子白、茄子、西葫芦、豆角、山药蛋、西红柿、辣椒、芥菜、菠菜、芹菜、莲菜、南瓜、蒜苔等为通用菜。

时鲜菜到上市后,城里居民可随买随吃、蒸煮煎炒随意而作,配以芝麻、葱花、蒜泥、芫荽、韭菜等,讲实惠顺口,不管是否好看。

块茎类的秋菜如白萝卜、土豆、白菜、红萝卜等,既可烩、渍、拌、煮做鲜菜,又可腌制各种小菜、咸菜、酸菜、酱菜、制干菜,这些腌制的菜是各地的主要过冬菜。

6、腌菜和干菜

腌菜和干菜是过去春天冬天的农家常用菜。山西的腌菜干菜风味独特,花样繁多。

每年秋菜上场,除一部分大白菜、土豆、白萝卜、红萝卜下窖贮存外,忻州、太原一带的“烂咸菜”是将萝卜叶子、芥菜、葑菜叶子等洗净,开水一焯放入瓮,加盐、花椒、茴香等佐料,叶子上面放一块压菜石。经发酵后,便成了清淡可口的酸菜。一些地方还把咸菜经切丝、蒸、晒、焐等工艺,制成多种多样的风味小菜,随吃随取,十分方便。象长治甜丝菜、平定豆叶菜、定襄老咸菜、太原酱菜等都是斐声三晋的名产。

干菜大多由新鲜蔬菜经日光晒后而成,如干豆腐片、长治萝卜黄菜、茄子干、南瓜干、干豆角、雪里蕻。干菜最有名的是五台山的台蘑、中条山的猴头、大同的黄花菜和管涔山的银盘蘑。

7、风味小吃

山西因气候、土壤结构、生活条件,和土特产品不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地方风味小吃。并且一个小吃成为一个地方形象的代指。现在这些独特的风味小吃,已日渐从家庭餐桌走向集市摊点。

在晋中、晋南等地有一古老的风俗,孩子做满月,外婆家或亲朋好友总是提一包崩脆的“疤饼”前去祝贺。这种松脆酥香的疤饼,食用方便,易于消化,产妇吃后既多产乳汁,又增加食量,滋补身体。这种疤饼,又叫石子饼,用油和面,将碾薄的面饼放在炉鏊中已经加热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其中繁峙疤饼最为有名。

碗托,又名灌肠,是山西的又一风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食时或以刀切,或以挠爪,切成条状,浇上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利滑爽口、味美异常。在晋西北保德、河曲、偏关及代县街头,随处可见卖碗托的摊点。晋中平遥、榆次、太原一带以白面碗托热炒居多,俗叫“炒灌肠”。

荞面河捞,荞面用温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捞床压入开水锅中,捞入兑好的盐醋汤水中,浇上羊肉臊子,加点陈醋,香味奇特,远近闻名。

凉粉,是分布最广的消夏小吃,多用豆粉和山药粉制作。或摊薄成卷、或装盆成托,用挠勺扒条、加盐醋、蒜蓉、芥末食用,辛香入肺,清凉气爽。

8、田间野菜

乡村中的食品虽以种植、养殖为主,也常常采集一些野生植物的花、茎、叶、果及菌类作为主粮的补充和调剂。

春季,植物新芽吐放,鲜嫩的柳叶、杨叶采回家,泡去苦味,煮渍后加调味可为小菜;榆钱嫩黄,采回摘洗干净,加面粉,俗称“傀儡”。槐花、苜宿花也同样可照此食用。

过去农村人人都有挑菜的铁铲和菜篮子,春天一到,便到田野中挖野菜。回来摘洗干净、或做蒸饺馅,或是当菜肴调味,象甜苣莱、苦苣菜、灰灰菜等,用开水焯过,泡去苦味,加葱花蒜泥调成小菜,淡苦浓辣,别具风味。

过去在粮食不够吃时,近河的老乡们到河滩去挖蒲草根,洗净晒干,磨成粉后,与粮食掺和一起食用。

连阴雨后,树林草丛的地面上,除野生蘑菇外,还有一种黑色的象紫菜一样的菌类,俗称“地皮菜”,“地骨龙”,乘雨拣回,洗净后盐醋拌食、或晾干制馅,味美绝佳。

此外象野韭菜、野芹菜、南瓜花、荞麦苗、豌豆叶,都是独有风味的采集食品。至于山区这类野生的菜蔬则更多,如酸枣、山桃、山杏、山葡萄。水生的鱼虾、青蛙,以及野兔、野鸡、野斑鸠等都可成为美味食品。孩子们上树所摸鸟蛋也可成为佳肴。

9、作者推荐

(1)莜面推窝子

做莜面推窝子(又叫拷老老)是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只见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中间,放置光洁石板一块,随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拷老老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软筋适口、浓香不绝。

(2)不烂子

不烂子名字土,但是做法讲究。不烂子将蔬菜(如土豆、茄子、豆角等)拌入面粉,搅拌均匀后上笼蒸熟,之后可以炒食也可以拌食。春末榆树槐树开花时也可以用榆钱、槐花做食材。

(3)碗托

碗托,又名灌肠,是山西的又一风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食时或以刀切,或以挠爪,切成条状,浇上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利滑爽口、味美异常。

碗托有白面碗托,也有荞面碗托,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选择,而碗托的吃饭也多种多样,可以凉拌,食用时有一种凉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也可以热炒,将炒瓢内入入熟猪油,加入葱蒜后,将切成条状的碗倒入,加山药蛋丝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酱油、醋等调味品。炒熟后香味四溢,诱人馋涎欲滴

运城古称河东,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属于晋南地区。

(4)饼子

  饼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稷山饼子早在明朝就已出名,有圆形油酥饼、半圆形葱花饼或麻辣饼及三角形油酥饼三角类型,口味香酥适口。稷山饼子之所以特别好吃,是因为其从进料源头抓起,注重操作中的每个细小环节。特别是在用火方面,选择了成本较高的焦炭作原料。稷山饼子色泽黄亮,层次鲜明,吃起来脆而不碎,香酥适口,既是放置三天后,色香味依然如故。多年的演变发展,稷山饼子在吃法上也从油心变成油酥,从油酥再增加夹肉、夹蛋、夹青菜等花样,适合各层次顾客的要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fc/5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