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孤踪:顾炎武北游山西行迹探微(中)
天涯孤旅图
有说法顾炎武与傅山联合创始了票号,
徐珂在《清稗类钞》认为,
顾设定了票号规则,
“山西人得其资以设票号。
其号中规则极严密,
为顾炎武手订,
遵行不废,
故称雄于商界者两百余年。[18]
——冯潞
日升昌银票
顾炎武在山西著名事迹
雁门垦田。
清康熙五年(年),顾炎武在重游五台山时发现,这一带有沃土可垦,有急流可灌溉,就响应地方号召,带头与傅山、李因笃、朱彝尊等士人组织20多人垦田致富。顾炎武起到了带头作用,而与官方合作,则与李因笃说项和代州知州陈上年庇护有关。对此经历,顾氏显出南方人的精明和重实务。
但其中存在争议:譬如垦作点选择于“在五台之东、雁门之北”,应是笔误,从地理方位观察,雁门之北在五台之西,而非之东,两地不能重叠,应是“在五台之西、雁门之北”。笔者依据这两点定位,在地图上推测,应在今朔州市山阴县一带,此地有桑干河流经,多盐碱地,这种土质至今仍存。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垦田存在两地,一地在五台之东,可能在五台县境内,属于代州管辖内;另一地在雁门之北,属于山阴范围,归隶于大同,与曹溶不无关系。
代州边靖楼
起初,顾炎武曾披荆斩棘建立庐舍,考虑于此定居。他尝乐观地给弟子潘耒写信,言:“马伏波(马援)、田畴皆在塞上立业”“畜牧之获,饶于耕耨,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10]。但经营一段时日,那里苦寒特甚,让他这个南人很不适应,就委托给门人掌管,继续其周游四方;几位士人自然也各归各处。
从产业性质分析,属于“应募垦田”,有政策鼓励。有关其垦荒收益,顾炎武并未有详细交代。有人分析,于此获利不菲。譬如全祖望,对此持乐观态度,“垦田度地,累致千金,故随寓即饶足。[11]”章太炎则持怀疑态度。笔者考全祖望之思维,认为其不无揣度的成分。笔者以为未必,恐是一尝试。否则,如此重大经营项目,且曾计划以此地为家,假如业绩显著,顾炎武岂能不书写于文稿之中,又怎会搁置不提呢?想必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而已。陈友乔也持同样的观点。[12]
静乐纳妾
提及顾炎武纳妾,不能不探究其婚姻生活。其妻王氏,江苏太仓人,王家为江南望族,先祖王锡爵曾为明万历十二年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权力之盛超过顾氏。王氏没有生育。年,33岁的顾炎武曾在南京弘光小朝廷任职兵部司务(估计九品级)时,纳妾戴氏,据说此女为秦淮女,长相标志,但又未生育,后顾将其安置于清江浦(今江苏淮安);37岁的顾炎武纳妾韩氏,此女相貌平平但贤淑有爱,不久即诞生下一子,取名诒榖,不幸4岁夭亡。顾炎武在顺治十四年(年)离开昆山时,三位妻妾再未为他留下子嗣。
顾炎武北游后,妻子王氏寡居故里,俩人再未见面。康熙十年(),顾炎武已经59岁,傅山在太原第三次拜望老友傅山,精通医术的傅山为其号脉,认为其有生育能力,劝其纳妾留后,并开医嘱。“浼之诊脉,云尚可得子,劝令置妾”[13tg]。顾炎武不禁心里怦然一动。因为子嗣问题,让他忧心不少,眼看自己年近花甲,仍然孓然一人,怎奈奔波在外,无力顾及呵。今傅山兄点到其痛处。
这才有了“静乐纳妾”之事。
静乐为忻州市辖县,距离太原Km。对此纳妾细节不详,作为顾氏,虽然胸怀天下,但也不能免俗,因无子嗣而引为憾事。后来纳妾成功,此女也温柔细心,但最终没有生子,反倒是让他的身体状况急剧下滑,不禁有些后悔,后写了《规友人纳妾书》,据顾在《与王山史》中叙述,“不一二年而众疾交侵,始思董子之言而瞿然自悔”[14],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傅山的怨言。那时候,没有西医,做不了生育能力检测,但他终于悟出,他不可能有生子能力了。于是,他断然将小妾嫁出去,并陪了一笔费用。
太原北公里处的静乐风光
此后,顾炎武多次途径太原,均未登门,只有一次去土堂拜见,只是在信里问候。笔者以为,此时或多或少给顾留下了阴影。至于傅山如何看,不得而知。此事值得玩味,“做好事做成坏事”,似乎影响了其健康和寿龄。法国国王路易十二也有同例,他身边无子唯有一女,他在52岁丧偶后,娶了18岁玛丽公主后,希望生子继承王位,可惜仅仅三个月,就因精力耗尽而撒手而去。可见其并未吸取东方顾氏之教训矣。理性分析,对于顾炎武,此事如果不满意,应有他本人担责,毕竟你是成年人,何况还有“医嘱”;作为傅山,起了“怂恿”作用,虽然是好意也有医嘱,造成后果,终究也有从责吧?
对于顾炎武纳妾,有遗留文字谓,“所到之处,必买媵婢,置房产,一二年后即弃之,什么都不顾就走了……[15]”这些评价有些过分,对顾似有不公。
顾炎武对老年无子的弥补,则是认领亲枝疏远的吴江族侄顾衍生为嗣子解决。此事由顾之学生潘耒提议,在获顾炎武认可后,经过几年合议,最后决定双方在山东德州好友张简可家里见面。康熙十六年(年)四月初,顾衍生由其老师李云沾陪护,从江南吴江出发来见,十三日双方终于见面行父子礼。[16]时年顾炎武65岁,顾衍生12岁。此后,顾衍生随伺在侧,终得养父认可。顾炎武也在后来文稿中叙述云:“犹子衍生……稍知礼法,不好嬉戏,竟立以为子。[17]”
绛山书院讲学
绛山书院位于曲沃城内,为理学家卫蒿创办。卫蒿,字匪莪,人称绛山先生。康熙元年(),顾、卫相识于阳曲(今太原)三晋书院,而后结为挚友。清康熙十八年(年),顾炎武由陕西华阴来曲沃拜访理学家卫蒿,寓住于绛山书院和东韩村宜园。顾在《赠卫处士蒿》诗中云:“抱疾来河东,息此浍水旁。寒禽绕疏枝,百卉沾微霜。一身殉社稷,自古无先皇。与君同岁生,中年历兴亡。”顾曾讲学于此;并在曲沃整理并完成了他最伟大的著作《日知录》。又在宜园写下了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史学等方面的文稿,并与来访的秦晋名士李二曲、傅山及卫蒿等吟诗作画唱和。
票号祖师爷
文人自古及今尚清谈,多不务实,生财能力偏弱。顾炎武则一反常态,提倡经世致用,办理实业经济,投身其中身体力行,且有所成就,在当时士人遗民中实属罕有。有说法顾与傅山联合创始了票号,徐珂在《清稗类钞》认为,顾设定了票号规则,“山西人得其资以设票号。其号中规则极严密,为顾炎武手订,遵行不废,故称雄于商界者两百余年。[18]”章太炎也在《顾亭林先生轶事》中持同一观点。沈嘉荣则不以为然,陈友乔则持有限度的认可,他认为:“不管怎样,顾炎武在北游期间创立票号之说似不能尽指为凿空作伪”[19],“不过,民间传说恐怕也不会完全无根杜撰,它至少能说明顾、傅二先生曾在山西从事过与票号业务相关的活动,并且给世人留下了某种深刻的印象,否则,人们怎会把这两位老夫子同票号联系在一起呢?[20]”
晋商茶路
笔者研究以为,顾亭林活动的阳曲、祁县等地,属于晋商票号缘起之地;加上其善经营,对赚钱极为敏感,不排除他曾与票号有染。传说他曾把余钱投入票号,赚取结算手续费。笔者也在其文稿中寻见其文字,“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末与银为币,而患钱之重,乃立此法。唐宪宗之飞钱,即如今之汇票也。[21]”但考虑到没有实证,笔者以为顾在此方面获利并不巨大,而文化意义大于实利本身。
翻阅一下《鹿鼎记》第五十回,顾炎武在河间府杀龟大会中,被推举为锄奸盟总军师,在江湖上声誉鹊起,连韦小宝也佩服有加……云云。内容虽为虚构,但说明一点:顾炎武的多番经历、志向,被文艺圈看好,而常常将其与某种缘起连接起来。
顾炎武交游、酬谢、唱和
顾炎武交友甚广,主要是精英阶层,以士人、官僚为主。其交友,“首重气节,次学问,又次词章。[nnn]”笔者注意到其中要好者三分之一以上为晋人或于晋地结识。其中有傅山、阎若壕、戴廷拭、李因笃、卫篙等学者大儒交往过密。
傅山画像
与傅山。傅山(-),阳曲西村人,后居于双塔寺附近的松庄,被认为是山西籍明清学识最渊博的学者,备受晋人尊崇。现于太原滨河东路边立有碑林公园,全以傅山书法为主题。傅大顾六岁,均属于明末遗民。在梁羽生武侠小说里,塑造有一位傅青竹主,医卜星象八卦样样精通,为书中顶级人物,就是以傅山为原型。
顾炎武对傅山久闻大名,为访问之,他曾三赴太原松庄,一到土堂。康熙二年(),顾首次访问傅山于松庄,俩人一见如故,顾留诗《赠傅处士山》一首,傅回诗《顾宁人赠诗随复报之如韵》。二人结为知心好友。康熙五年(年)六月,顾、傅又相聚于太原,而后偕同北上访问代州李因笃,又相约几人于雁门北垦荒。康熙十三年(年)正月,顾炎武由京都,再入太原,又拜访了移居土堂村的傅山,赠诗《寄问傅处士土堂山中》,称傅山为“太行之西一遗老”。俩人互相唱和,有惺惺相惜之状。交往中发现,二人的出身及在多个领域的兴趣爱好相同,譬如金石、音韵学,俩人也一同访碑。中间也出现过杂音,与顾氏纳妾有关。
傅山书法碑帖
如今,太原人悉知的松庄是东山过境高速的一个出入口,旁边的双塔寺已经辟作一大型公园;土堂地处中北大学附近,因土堂大佛而有名,而顾傅山交谊早已被历史魔障湮没。
与戴廷拭。戴(-),太原祁县聚村(今祁县戴家堡)人,出生于仕宦家庭,为人豪爽,交游广泛。在故乡祁县修建了一座丹枫阁,看上去建筑颇有气势,藏书万卷,用以名人学士荟萃交流,据说匾额为书法家傅山亲题,丹枫阁建成,“此地成为清初明遗民活动的中心。[22]”其意义被认为是全国的文化学术交流中心。由此也说明清代公共文化设施的不发达,既无大学学堂,也无研究机构,个别图书馆则由私人倡建。
康熙十四年(),漂泊中的顾炎武来到祁县拜望戴廷拭,戴曾在南山为之修筑书堂。史称“祁县筑室”。顾长期盘桓于此,利用戴廷拭基地,与来人切磋,其中包括傅山、阎若璩,及客游山西的遗民朱彝尊、李因笃、屈大均、潘耒等人,形成了一个遗民学术圈。张英称,“当时名士南方多聚于冒巢民水绘园,北方则丹枫阁为极盛焉![23]”他在祁县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书堂。中间也出现过杂音,譬如,顾氏寄放在祁县戴廷拭处的两银子,被戴廷栻儿子偷窃,为了纳教谕之职。此损失让他捉襟见肘,生活陷于拮据。“他在追讨窃银一事上,他对朋友戴廷栻咄咄相逼”[24]。
顾炎武足迹所至:太原髦仁寺
与阎若璩:阎是清初一流学者,精于考据、地理,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祖籍太原西寨村,侨居江淮。康熙元年(年),阎若璩改归太原籍,后多次于此乡试,落第。顾阎在傅山处结识,并主要交往于太原。。康熙十一年(年),阎第四次返归太原故里,恰逢顾炎武,而后他们“一道考晋祠古迹,辨晋水源流及太原之沿革、唐晋之分封。顾炎武还以‘所撰《日知录》相质’‘即为改定数条,顾虚心从之’。[25]”阎对自己才学自视甚高,但对顾炎武极为钦佩。曾写信给大儒黄宗羲,曰“博而能精,上下五午百年,纵横一万里,仅得三人:曰钱幕斋宗伯,古亭林处士及先生梨洲而三。”二人间也出现杂音,顾氏对阎之失节媚清多有微词。
与李因笃:李因笃(-),号天生,字子德,先世祖籍山西洪洞,今陕西富平人,出生于盐商富家。他精于经学、音韵、诗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为不涉仕途华夏“四布衣”之一。经友人苏生紫推荐,在代州知州陈上年家任塾师。后又跟随陈北调雁平道。因其文名日盛,前往拜识者趋之若鹜。康熙二年(年),顾炎武北访代州时与之相识。李小顾19岁,俩人堪称“忘年之交”。
唐末军阀李克用墓封土
康熙五年(年),顾李再度相见于代州,并联合实施了垦荒种田产业,其中受到陈上年庇护。李因笃羁留晋北九年后离晋。康熙七年(年),顾身陷济南囹圄,李又仗义相助,从陕西富平长途跋涉,冒暑入都相救,对于顾出狱起了一定作用。之后,顾李二人又在北京第三次见面。李专门赋诗一首纪念,仅题目竟有50字,实属少见。顾也赠诗《酬李处士因笃》。此后二人若即若离,又交往于渭南——运城之间,在学问上切磋交流。顾曾赴富平登堂拜其母。顾于曲沃病倒,李又派弟子探视。顾病逝,李获悉后立即写下《哭顾亭林先生一百韵》,以表悼念之情。
与朱彝尊:康熙五年,顾炎武在太原东郊傅山处结识学者朱彝尊(-)。此人是浙江秀水人,精于考证,尤工诗词,此时正在山西布政使衙门做幕僚。俩人由此订交。而后曾相约雁北垦荒。康熙七年(年)春,山东莱州黄培诗案发后,顾身陷济南之狱,朱曾奔走山东巡抚幕中为之活动,顾于当年十月获释出狱。但对朱的易节附和清廷强烈不满,“感情也由痛心、惋惜发展到激愤”[26]。
与曹溶(-)。此人字洁躬,号秋岳,浙江嘉兴人。明代崇祯丁丑进士,顺治初,由户部侍郎出为广东布政使,为清初封疆大吏。后左迁山西阳和道,再后裁缺,留山西侯用。在遗民眼中,此人存有争议,因为投降清朝,被视为“贰臣”。但奇怪的是,具有民族气节的顾炎武却与之有着长期的交往,关系甚洽,由此说明顾交友的灵活性,有寻求资助与庇护嫌疑。康熙元年,顾炎武考察北岳恒山后,专程北上大同拜见曹溶。此时,曹溶以山西按察副使的身份监察阳和道,驻于大同。二人之间的交接铺垫,估计是信件做媒。曹溶曾写诗《答顾宁人》。[27]其中曰:“北鄙寡同俦,中情正枯槁。缪序四方略,救溺甚援嫂。束缚无所施,空堂对衰草。”
翻译一下,其意是:北鄙(雁北大同)一带,少有知音,我内心非常苦闷,没有欢乐。在当地行事遭到诸多限制,不能施展抱负,只能在大堂空对衰草。
曹溶的一番诉苦,分明是将顾炎武视为知己。他称这位在野之人是“三吴之杰”,从中可见其对顾之尊重。笔者推测“雁北垦田”与曹溶的权力支持不无关系,因为笔者推测的山阴属于其管辖范围之内。
具体到生活中,他是一个矛盾人格,不愿求人,保持独立自持的人格。其自谓,“食力终全节,依人尚厚颜”[28]。又表现得斤斤计较,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常人看来,其在金钱上的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悖,体现出的是强烈的“治生”意识,部分隐含着西人的契约精神。但正是这一点,有别于清初士人,——他们往往重义轻利,重农轻商,但穷困潦倒,不能解决好生计问题。
就这样,顾炎武在山西如鱼得水,结交了一批学术好友,终于能融入到山西士人的学术氛围之中,当地质朴的民风和学术风气对他有熏染;他也以“博古通今的学术视野和精湛的考证之功,推动了山西地区的学术发展”[29]。
狡兔三窟:三个卜居地
顾炎武北漂25年,主要活动于晋冀鲁豫秦京五省一市。除了在济南府坐牢,顾炎武没有在一地超过三个月的。乱世飘零,半停半走,居无定所,“食无定餐,骡马相伴,沉卷相随”[30],是顾炎武后半生的人生常态。
他尤为钟情于鲁晋秦三省,并曾于此建立自己的临时根据地,分别是山东省章丘(今济南市辖区)大桑村,陕西省华阴和山西省曲沃韩村。
鲁地为北漂第一站,顾对此印象甚好。一提章丘,笔者会想到章丘铁锅。本来大桑村,是他心仪的根据地,长期以来他的活动以此为中心。颇具经商头脑的顾炎武,为了能够学术自养,他将余两银子借贷给地主谢长吉,这几乎是其北游携带的所有资本,谢以其大桑家10顷地田产作抵押。这其实是清初允许的民间高利贷活动。后来,谢因“千金被坑”而无法按期履约,只得以田产相抵偿。[31]说白了,这10顷地所有权归了顾炎武。10顷地换算一下,就是亩土地。这笔交易,比起他典出的亩祖田,稳赚不赔。此后,这片土地为他带来一笔稳定的收入,年入两租银。由于顾四处考察,不能亲理其业,就采取了“委托管理”的方式。
后来此事与一场匪夷所思的文祸——莱州黄培诗案有牵连,让他身陷囹圄。构陷人就是与他有过借贷关系的谢长吉。谢长吉告发顾炎武与黄培诗案有染,意在反清复明,其目的主要是想借刀杀人,夺回那失去的10顷地。
顾炎武因田地而遭构陷;加上昆山那次,这已经是第二次坐牢。
虽然半年后得释,他却惊魂一场。
顾不免对齐俗有了恶感,于是谓“齐虏重钱币,恩情薄兄弟。[32]”“而人心之日以浇且伪,盗诬主人而奴讦其长,日趋于祸败而莫知其所终。[33]”“浇且伪”,就是刻薄、虚伪之意。顾炎武对齐地得出如此印象后,离去继续北游;而后登上黄土高原,发现高台上的晋秦淳厚朴实,为其喜爱,此后顾炎武活动最多为秦晋,经十余年考察,终于选择在陕西华阴定居,史称“华阴卜居”。
康熙十八年()正月,67岁的顾炎武,在其好友王弘拱诚邀下,来到华阴县西岳庙南小堡定居下来。王弘缤,字无异,号山史,“为关中声气之领袖”[34]。顾炎武曾赞誉之:“好学不倦,笃於朋友,吾不如王山史”[35]。此时,新过继的嗣子顾衍声也随侍在侧,此外另有仆从两三人。从顾文字间发现,他对其卜居环境相当满意。为生计考虑,顾还在当地购买水田四五十亩以养老;甚至带头出资,联合地方士绅筹建朱子祠堂。
看得出,顾炎武已做长久安排。
顾炎武客死曲沃
本以为顾炎武会终老此地,但在生命的最后半年多,剧情却发生反转!顾炎武以69岁垂老之躯,却突然辞别华阴,让后世学者一头雾水。
为何顾炎武要急急离开其动议十余年的卜居地?
顾炎武没有留下文字答案。研究存在多种说法,有逼迫说,譬如,据赵俪生教授分析,与甘肃提督张勇、张云翼父子“半夜告访”胁迫所致有关[36];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人际关系的变化。“顾炎武和关中士绅关系的恶化是导致顾氏改变主意的主要原因”[37]。关中士绅不包括几个挚友,李因笃远在富平,“王山史早在康熙十九年三月业已离陕南游”,且“家计日落”,已经凭靠不上。而华阴县令迟维城、县府要员刘太室等对其冷淡起来,赵刚分析与嫉妒有关,“或因学术及其他原因产生疑忌之心,最后借修朱子祠堂一事对他大肆发难,最后迫使他离开华阴”[38]。笔者分析,与顾性格过于“认真”有关,水至清则无鱼。
那么,这位古稀老人骑马去了哪里?
文献记载,去了与华阴一河之隔的山西曲沃。据其挚友李因笃分析:“顾炎武此行“将有菟裘之计矣”[39]。所谓“菟裘”,即“养老”之意。赵刚干脆指出,“顾炎武到曲沃是想安居的”“康熙二十年顾炎武曲袄之行,目的是寻找新的落脚点”[40]。在哪里,受到县令熊僎的热情接待,厝身于元帝庙。而后,觉得喧闹,又于十月移住下坡韩村,借住于进士韩宣的宜园,——他曾于此完成《日知录》,“与秦晋名士李二曲、傅山、卫篙等吟诗作画,共话抗清复国之志”[41]。在这里他的病势日沉。至此,贫病交加的老人,已经无法纵横捭阖,信马由缰。在病榻上,他思谋着为其嗣子顾衍生议婚靳氏。
曲沃顾园顾炎武雕塑
康熙二十一年(年)正月初八,顾炎武不顾病体,仍早起上马,计划答谢曲沃县令熊僎及诸官绅,上马不慎失足坠地,疾作,竟日夜呕泄不止。初九丑时溘然长逝。
顾衍生连同韩宣等人一手操办了顾之丧事。韩宣亲为顾扶柩,并与顾衍生护送灵柩,南下Km,归葬昆山故里。[42]
(待续)
文献参考
[8]参见刘庆:《行万里路——顾炎武的交游与学术》,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9][41]参见赵汝泳:《顾炎武在山西小议》,《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10]参见《国朝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传》。
[11]全祖望:《鲒埼亭文》,第页,齐鲁书社,年版。
[12][19][p][u]参见陈友乔:《顾炎武北游不归之原因探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3月,第36卷第2期。
[14][37][38][40]参见赵刚:《顾炎武北游事迹发微》。
[]
[16]顾衍生:《顾亭林先生年谱》不分卷,第、、、页。
[17]顾炎武:《亭林文集》卷4《与李霖瞻书》,《顾亭林诗文集》,第88页。
[18]徐珂:《清稗类钞》,第页,中华书局,年版。
[20]参见百度百科“阎若璩”。
[21]参见顾炎武:《日知录》。
[22]岳林海:《顾炎武在山西的诗歌创作》,《太原大学学报》,第15卷第1期,总第57期,年3月。
[23]参见张英:《戴公暨文孺人合葬墓志铭》。
[24]参见陈友乔:《顾炎武北游期间的经济生活》,《兰州学刊》,年第7期,总第期。
[25]周可真:《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第5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版。
[26]参见刘祺濛:《顾炎武的人生游历及其未易之心》,《文学教育》。
[27]参见曹溶:《静惕堂诗集》(四十四卷),
《雍正三年刻李维均序本》。
[28]参见顾炎武:《刈禾长白山下》,《顾亭林诗文集》卷五,中华书局,年版。
[29][nnn]参见窦磊:《顾炎武在山西的游历及其游记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年,第S1期,经济与管理科学辑。
[30]杨瑞庆:《顾炎武的北游壮举》,《史海钩沉》,年第4期。
[31]参见全祖望:《鲒埼亭文集》,齐鲁书社,版。
[32][33]参见《为黄氏作》,《顾亭林诗文集》,《亭林诗集》卷四。
[34]参见李广林:《顾炎武的北游与定居华下》,《唐都学刊(西安师专学报)》,年第二期。
[35]参见《顾亭林文集》卷六《广师》。
[36]赵俪生:《顾亭林与王山吏》,第65-66页,齐鲁书社,年版。
[39]参见李因笃:《与顾太学》,《续刻受祺堂文集》。
[42]参见齐燕:《韩旬公传》。
作者:冯潞,人文学者,文旅策划人,户外发烧友。踏勘山西主要标志性地理。致力于将山西地域作为研究对象,兼顾北方地区人文地理及现实发展。
太原西山:作者沿着顾炎武走过的路
-1作者于太原髦仁寺
迤逦河西走廊编辑
冯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