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各项金融服务工作,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五台农商银行组织开展“以金融消费者为中心,助力疫情防控”为主题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活动。
“网贷诈骗”,这四种套路你别上当!
骗局一:未放款却先收费
放款之前先收费是无抵押贷款最常见的伎俩,贷款被骗受害人中,十有八九就是掉进了这个坑里。骗子抓住借款人急于求成,而常识缺乏的心理,第一步先取得信任,号称只需要提供“身份证”之类的信息就可以拿到借款;第二步,编织各种理由,提前收取借款人的费用,通常以材料费、保证金等由头忽悠借款人上钩;第三步,当借款人将钱打入对方账户以后,骗子完成一轮骗局,消失。
警方提醒:在近段时间以来较为多发。犯罪嫌疑人往往抓住人们急于用钱的心理,以先收手续费再放款为理由骗取钱财。无论是在哪一个金融平台上进行贷款申请,所有正规的单位都不会在放贷之前,提前收取任何费用,牢记这一点,可以避免90%的骗局。
骗局二:承诺低息实为高利贷
很多无抵押贷款骗局打着“日息低至××”的幌子,将借款人骗过来,最后以高息放款。比如媒体曾报道过一起借款人被骗的案例,市民王先生贷款3万元,结果日息高达元;再比如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裸条贷款”,女大学生借钱周息高达30%,这也是高利贷无疑,而且这种高利贷通常还伴随着暴力催收,一旦上钩,就很难走出这个恶性循环。
警方提醒:当你碰到声称利息比银行还要低的金融机构,一定要谨记这段话:天上不会掉馅饼,骗局多始于贪念,同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一定要对高利贷有一个基本概念。警方调查发现,这样的“贷款”被犯罪嫌疑人称为“物业贷”,其前提是受害人要有房产。虽然号称是“无抵押贷款”,但犯罪嫌疑人会诱骗受害人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给团伙成员,再利用受害人提供的房产信息,勾结一些不法中介,擅自将受害人的房产进行网签,使其不能再进行买卖,从而为后期上门索债提供了筹码。
骗局三:包装资质承诺成功
“凭一张身份证,不管你是黑户还是白户,当天就能下款20万到50万。”这是近期大家经常可能收到的诈骗短信内容。通常情况下,如果市民一旦交纳手续费之后,按照对方的要求办理了贷款,最终遇到的结果就是贷款没到手,高额的手续先被骗走。
警方提醒:在正常办无抵押贷款的过程中,银行和金融机构一般要求贷款人提供信用担保。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在完全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凭空获得贷款,它要求贷款人具备相当多的条件,对于贷款人的资质也有很高的要求。民警表示,确实有提供小额贷款的公司可以提供无抵押贷款的服务,但是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巨额的资金支持,所以他们在审核贷款人资质的时候,反而比银行更为严格。按照刑法规定,采用这种虚假的包装贷到款,可能触犯刑法,涉嫌骗取贷款罪或者贷款诈骗罪。
骗局四:花钱消除信用污点
近期,由于不少借款人申贷被拒是个人信用产生污点导致,于是骗子也做起了这种买卖。通常情况下,骗子号称银行里有熟人,或以花钱消除征信污点,一旦你上套,大笔的好处费就进了骗子的腰包,而你的个人征信却并不会因此好看半点。
(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警方提醒:个人征信系统又称消费者信用信息系统,主要为消费信贷机构提供个人信用分析产品。具体来说,个人征信信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信贷信息,第三部分是非银行信息。这些信息确实潜在影响到个人在银行的借贷行为。事实上,个人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管理,没有人或者机构可以帮你洗白个人征信。任何人或者机构,都无权删除或者修改。所以那些告诉你有办法洗白征信的,基本都是骗子。
“金融理财”,这四种套路你别上当!
骗局一:使用ATM机要小心
陈阿姨在银行ATM机上取款,将卡插入ATM取款机后,ATM机未出现提示语,卡也没能取出。她正一筹莫展时,发现ATM机左下角有一张标语:“如果卡被吞,请打以下电话”。着急的陈女士不仅拨打了电话,还将自己的卡号、姓名和密码都告诉了对方。最后,陈女士发现自己账户上元资金不翼而飞。
警方提醒:用自助银行服务终端时要防止他人偷窥密码,如遇吞卡、未吐钞等情况,应拨打发卡银行的统一客服热线电话,及时与发卡银行取得联系。不要擅自拨打周围张贴的所谓“客服电话”,情况复杂时可以拨打电话,请求民警的帮助。
骗局二:电话诈骗新花样多
去年,市民张阿姨急匆匆来到银行营业厅办理电汇业务,要求现场办理6万元汇款,并说这笔钱务必在12点之前汇出。这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向张阿姨询问情况,原来,早上张阿姨接到市公安局打来的电话,说她有一份包裹中含有毒品,当天必须向一个指定银行账号汇款,否则就要被拘捕坐牢。听了张阿姨的叙述后,银行意识到这是诈骗分子常用的手段,并告诉张阿姨切勿听信。
警方提醒:电话诈骗的手段不断翻新花样,如遇到类似电话,首先应核实自己是否有包裹寄出,并到附近的公安机关与银行咨询,不要轻易将自己银行账号泄露给他人,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骗局三:网络社交陷阱多
王爷爷的孙子在国外留学,一天他孙子在QQ上联系王爷爷,提到国外信用卡的便利,接着就向爷爷要信用卡的卡片信息,还让爷爷发信用卡正反面的照片给他,要比较一下国内外信用卡的差别。爷爷觉得很奇怪,就拨通了孙子的电话,结果孙子说QQ被盗了。原来,索要信用卡正反面照片,是想要获取信用卡的卡号、有效期和卡片背面末三位数字。因为用这3项信息就可以进行网络支付。
警方提醒:不法分子运用社交网络的熟人关系,让持卡人放松了警惕,不要轻易在任何社交网络中,发送信用卡的卡号、密码、卡片背面末三位数字等相关信息,以免不法分子窃取用户银行卡信息。同时,可以开通账务短信提醒服务,及时了解账户信息。一旦发现有异常,立即致电银行客服人员了解情况,并及时冻结信用卡。
骗局四:高额利息非法集资
河北邢台的牛先生被邀参加了某P2P平台举办的一个宴会,宴会上该公司鼓动大家投资该平台,并许诺给予高额利息年化收益率约12%,定期返还本金和利息,同时给予客户投资额外奖励。在高利息的诱惑下,牛先生投资了2万元,之后的两个月都顺利拿到了利息,可是第三个月开始就拿不到了,本金也没拿回来。牛先生前往该公司询问情况,发现该公司大部分工作人员早已离去。
(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警方提醒:高额利息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利息越高,风险越大。因此选择投资项目时,切勿只盯高额利息回报,而忽视投资风险。一般而言,投资回报率在10%以下比较合理,标榜收益高达20%~30%甚至更多,同时许以金条、旅游等附加品的基本上都是非法集资了。
“钱袋子保卫战”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与数字技术结合,让晦涩难懂的金融知识变得有趣味,让指尖学习成为现实。
点击下方体验一把“钱袋子保卫战”!
撰稿:张晓虹赵辰佳
编辑:李亚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