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历任领导之余从
余从(-),原名徐灵寿,山西省五台县大建安村人,年12月19日生于太原。年9月于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三部音乐科结业后,分配至中央戏剧学院,在戏剧理论教研室中国戏剧史教研组,跟随周贻白教授研修中国戏剧史,并担任助教。年至年先后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从事戏曲研究,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年始,历任戏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院研究生部戏剧学系主任,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至年离休。曾担任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及名誉会长。
自年以来,先后担任国家重大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常务副主编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常务副主编。著有《戏曲声腔剧种研究》,合著有《中国戏曲史略》等。参加编撰《中国戏曲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声腔剧种部分副主编)、《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戏曲编审、撰稿人)、《当代中国戏曲》(撰稿人)、《中华文明史》(戏曲史学科主编、撰稿人)、《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编委、审读,获第8届中国图书奖)、《中国京剧艺术》(主编之一,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中国戏曲史图鉴》(主编,撰稿人)、《中国艺术百科词典》(副总主编,“戏曲卷”主编、撰稿人)等。余从先生曾发表和收录于各种书籍中的文稿已集结成册,编成《余从文选》,年1月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余从文选》封面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
学苑出版社年出版)
作为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余从先生为推进学会的工作劳心劳力,离任后仍对学会的发展极为关心,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了学会所有的学术活动,并给予指导。此篇推送,我们经作者及编辑部的同意,转载了中国传媒大学路应昆教授的文章《余从先生治学风范略记》,此文发表在《戏曲研究》第60辑(年11月)。文中所附照片,由余从先生孙女徐晋女士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一帆老师提供,在此深表感谢。
余从先生治学风范略记
路应昆
余从先生原籍山西五台,年出生于太原。年9月于华北大学三部音乐科结业,分配到中央戏剧学院乐队,不久调至教务处。后进入戏剧理论教研室中国戏剧史教研组,跟随著名中国戏剧史家周贻白先生进修戏剧史,同时也在周先生身边做助教工作。年余先生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史研究室,在杜颖陶、傅惜华、黄芝冈等前辈指导下从事戏曲史的学习和研究。60年代初“下放”一年后,中国戏曲研究院改称中国戏曲学院,余先生在该院从事本科生教学,主要讲授戏曲近现代史。年后,余先生一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初称艺术研究机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等)戏曲研究所从事戏曲研究。年受聘副研究员,年受聘研究员。年至年任该所副所长,年后任所长,直至年离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期间,余先生在做个人研究的同时,也先后参加了一系列集体攻关项目,并在不少项目中担负领导职责。如在两部全国性大型项目《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余先生均担任常务副主编。余先生也长期致力于戏曲史论教学工作。年后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戏剧学系主任和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年由国家教委评定为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几届戏曲学博士和硕士。余先生还常在中国戏曲学院讲授戏曲史,并受聘担任该院客座教授。半个世纪中(除“文革”数年外),余先生在戏曲的史论研究、编审、教学等园地中辛勤耕耘,劳绩卓著。
余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戏曲声腔,及与声腔密切关联的戏曲剧种。余先生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年出版的专著《戏曲声腔剧种研究》中。这部著作的论述范围从戏曲的起源形成直到戏曲在现当代的变革,囊括了戏曲历史演进的全程,显示出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深厚的研究功力。余先生主要从声腔角度切入,探讨了戏曲的一系列主要种类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在声腔研究领域,20世纪30年代已有周贻白、马彦祥等先生的专论文章和王芷章的专著《腔调考原》,并已使用“声腔”概念。余先生踏入这一研究领域,也和50年代受周贻白先生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但前代学者囿于当时的治学条件,在该领域仍留下很多空白,不少推论成分很大的看法也有待进一步验证。余先生在前人基础上,对全国各地的声腔剧种进行了更广泛的考查,得出了不少新的认识,将声腔研究推进到了新的水平。在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期间,担任声腔剧种分支副主编的余先生协同分支主编马彦祥先生,与各地的戏曲研究者密切合作,对戏曲声腔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认识上有不少新的突破。如活跃于山东、河南等不少地区的“弦索”,主要源自明清俗曲,后来流传甚广,但此前论家不大重视。清代民间曾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柳”便属弦索一类,但后来学界流行的清代“四大声腔”之说并不包括弦索。余先生与山东纪根垠先生一道,从有关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归纳出弦索声腔系统的存在,填补了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缺。
对于作为戏曲学科一大分支的声腔剧种问题,余先生也有更具理论高度的思考。余先生认为,声腔的基本内涵是腔调,但声腔概念不同于具体腔调,而是指层面更高、包容更大的腔调体系或系统。譬如西皮、二黄、平板等都是腔调,它们总体合成的“皮黄腔”则是声腔。一种声腔常有一批较固定的戏,故习惯上常用声腔之名代指用该种声腔演唱的戏,如“高腔戏”、“乱弹戏”等。声腔四下流布时总要因各地语音的不同而“音随地改”,加上其他诸方面因素,在不同地区便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剧种。声腔与剧种之间有种种交错,如一种声腔可以横跨若干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包容若干声腔,这是长期以来各地众多声腔剧种不断交流、融变的结果。余先生的论述,廓清了一系列理论上的含混,对声腔剧种问题的探讨有重要推动。
余先生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