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知道南五台,可是却很少有人了解,南五台山下有一个古村,千百年来,与山上的寺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是五台留村。
从环山路驱车数里,就到了留村。村中灰砖青瓦的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条青石铺就、古色古香的街道赫然出现在眼前,直通向南山下。古街宽阔,两边屋舍虽是才建不久,但也是飞檐青瓦,古韵盎然。这是留村的西弥街没错了。
01
新晋古街的雅致与传统老街的熙攘
西弥街是当地政府为配套南五台旅游产业,发展乡村经济而打造的古镇式商贸街。街两边餐饮、民宿、商店一个挨着一个,一条清渠穿街而过,渠上国槐茵绿,街中还设计了民俗雕像、花坛景观。时值太阳西斜,几位老婆婆在自家门前的石阶上闲话,放学的小朋友在花坛边玩耍,这也是岁月静好吧。西弥街有座高大的牌坊立于街的南头,上面由西安的书法家题写“西弥街”三字。站在牌坊下向南望去,老街熙攘,南山郁郁,仿佛站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十字街头。
与南北向西弥街交相而汇的东西向老街,是留村老辈就有的集市经年累积传承形成的,商家林立,市声嘈杂,也是留村从前人气旺盛、商贸红火的明证。老街的建筑保留着关中民居从前的印迹,有雕花窗棂、青砖黑瓦,大多分上下两层。人来车往的十字路口,西南角的清雅楼泡馍很是抢眼。门前,烤肉的师傅正在忙活,旁边的小桌坐着一位乡党,一碗泡馍就一碟糖蒜,享受这南山下长安人的下午。
02
与南五台相依相成
穿过五台古镇新老街交汇的十字路口继续向南行去。街道两边高大的梧桐树,让这条通往南五台的大路显得更加幽深。前行不远,就可见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大门矗立在街东。再一直向南行,便可直达南五台。南五台的声名无需赘述,自秦汉时就是帝王巡游、佛教修行、百姓朝山进香的圣地,到唐代更是达到荣耀巅峰。而五台山下的留村,便是这荣耀兴盛的发端之处。
“五台留村,与爷平分。”这句民谣道出了留村与南五台相依相成的关系,也是留村人引以为傲的资本。南五台岱顶观音寺,至今依然是五台留村的汤房。汤房是寺庙给朝圣的人沿路提供汤饭、住宿的地方。留村位于南五台台口处,是朝山进香的人们必经之处。据说留村内自古就有“三十六丁字路,七十二座汤房”之说。借由南五台的超人气,留村也成为了终南山下著名的大村古堡。
03
消失的城堡和山祠
留村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留村人认为本村得名,与汉留侯张良不无关系。村内现有年在原有基础上复修的留侯庙,又称广惠庙,村里人俗称大庙。广惠庙坐北朝南,庙内有戏楼。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张良生日这天,西安城的众多名角应邀登台,献演秦腔大戏,场面盛大,被赞“城南第一”,是留村一年中的盛大美事。
很早以前,留村内建有终南山祠,用来求雨;又建有坚固的城堡护佑村人。“祠在村西南角。”可惜早已不见踪迹。城堡形制完备,有六个城门和城楼,城墙底厚约6米,顶宽2米,高大古朴。城堡内外还有灵应院、无量庙、药王楼、湘子楼,以及土地庙等众多祭祀礼仪场所,让别村人羡慕不已,更使留村成为了南五台的一部分。只是城堡也在上个世纪消失了。
关中各地叫留村的有几十个。专业人士考证后认为:所谓留村都是十分古老的村落,大都是西晋十六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产物。《长安县地名志·留村乡》记:“新迁来的村落被称为戎村或羌村,留下来未迁走的村落被称为留村。”穿越历史的风烟,五台留村的城堡、山祠虽已消失,但这里的人们也用生生不息的传承,留下了祖先的文脉和生活的样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