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历史名人辛亥元老谷思慎

---以上广告位招商,广告位联系--

这里有神池的经济、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立足故土,着眼家乡,动真情,写真人,记真事,讲神池故事,抒桑梓情怀

年3月20日

第六期

辛亥元老谷思慎

葛俊武

谷思慎

谷思慎,字仲言,祖籍神池县山后村,年出生于神池县城关。父如岗排行老二,曾任阳城县儒学训导。伯父如墉,进士出身,官至清朝户部员外郎,宦游在外,不通有无。三叔父如凌早殁,无子,有遗孀郑氏,乡老称其为“三老太太”。谷思慎排行老三,乡人称其为谷三少爷,幼时生母段氏早丧,父续娶苏氏后,谷由其三婶郑氏收养。后来父亲和继母不久亦相继去世,因此与异母弟思恺迎寡婶郑氏至家,以理家务,操持生计。

谷思慎祖籍神池县龙泉镇山后村

谷家为书香门第,家中藏书很多,谷思慎自幼聪敏强记,未冠已涉猎群书,辄能背诵。及长,性格落拓不羁,不事生产,轻财仗义喜呼朋拜友,善与人交,肝胆相照。服膺郑成功“灭清复汉”遗策,参加哥老会组织,设“三元堂”,请“五祖圣贤”,请“红棍”,升杏黄旗“,砸香”入会,秘密结社,吸收会员,北方反清豪杰,纷纷投奔,谷为乡井仰慕,被尊为北路哥老会“三元堂”龙头大哥,手下有会员数以万计,暗中为推翻清王朝做组织上的准备。

年,谷思慎探知英国人李提摩太利用所谓山西“教案”赔白银50万两,伙同山西巡抚岑春煊创办山西大学堂中、西两斋,特聘时任户部员外郎的伯父如墉为监督(校长)回山西总管大学堂一切事项。谷思慎心想,寻求救国之道,非入学深造不可。于是到太原寻找伯父。伯父以前曾听人说思慎在乡行事不规,组织哥老会“灭清复汉”,与己思想格格不入,故严加责备。谷思慎谨顺其意,力陈欲读书进取,方允留读山西大学堂中斋(文科)。不到两月,功课名列优等,得享“膏火”(奖学金)。谷思慎在校时,不但学习成绩优良,而且胸怀救国大志,喜交朋结友,宽宏大量,大家都喜欢以他为中心。众人称赞说“:仲言豁达,终非池中物。”

年,甲午战败,国人图治,戊戌行新法不成。清廷见国事日蹙,欲图振作。年,乃派学生留学英、日,学习政治。谷思慎等经山西大学堂选送,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政法系。谷思慎到了日本东京后,当时反清的华兴会、兴中会与光复会等革命组织的骨干分子爱国青年黄兴、宋教仁、胡汉民、汪精卫等都汇集在这里,到处都是公开谈革命,讲反清,这时谷遂了自己的心愿,成为当时留学生中思想激进极为活跃的头面人物。

年7月中旬,孙中山从欧洲转道日本东京,认为“时不我待”必须尽快地与各反清团体的首要人物接触“,共思共识”。时有程家柽(安徽人),是留日学生中老资格的革命派,也是知道孙中山行迹的少数人之一。谷和程交往较多,经程介绍,谷思慎成为孙中山最早接见的反清头目。孙中山于年7月14日接见了谷思慎。孙先生和他谈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思想。谷喟然叹道:“救国之道,舍此何求!”遂当场剪辫,以示决心。谷建议先将兴中会、大刀会、哥老会三会合一组成反清的统一组织,孙先生表示赞同,谈到这个组织的名称时,谷建议叫“三合会”,孙中山说凡入我会者一律平等,叫同盟会好。于是,谷思慎当即以哥老会“龙头”身份,由孙中山为主盟人,于乙已年()7月14日,首先加入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孙先生命谷为同盟会华北主盟人,以晋、陕、甘、绥、蒙等省哥老会为基础,发展会员,准备举事。同时初步相约了革命大略:南方交通便利,距北京远,清室控制力弱,革命先由华南发动占领两广为根据地,然后挥师北上,紧接着华中同盟会揭竿而起成破竹之势,革命军占领武汉后,华北同盟会发动起义,这样华南、华中、华北纷纷发难,形成席卷全国之势,然后直捣北京。

谷深得孙先生信任和器重,成为孙先生组建同盟会的得力助手和骨干之一,为组建同盟会出了不少点子和力量。他同黄兴、宋教仁等筹备了东京留学生欢迎孙中山大会,不久又联络了七十多个反清社团头目,由孙中山主持召开了同盟会成立预备会。年8月20日,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孙中山在日本爵板本金弥府邸召开了十七省留学生数百人参加的“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同盟会分为八个部:执行部总理孙文、庶务部黄兴、书记部马君武、内务部朱炳麟、经理部谷思慎、外务部程家柽、会计部刘维森、评议部汪精卫、司法部邓家彦。孙中山曾经说过:没有同盟会就没有中华民国,因有同盟会之举,所以辛亥革命一举成功。

光绪三十一年(年)8月20日,中国革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孙中山(前排中)和各部经理合影留念,孙中山背后者为谷思慎,时任经理部经理(负责人)

年秋,根据同盟会总部指示,各省建立分会,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总干事。山西分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谷思慎兼任干事,主管山西分会一切事务,成员有荣炳、荣福桐等。乙已、丙午两年中,先后发展会员53名,成为山西辛亥革命的中流砥柱。根据孙中山的指示,谷思慎等同盟会领导人对清廷派往日本学军事的留学生特别重视,想依靠这部分人作为将来组织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对其中特别积极的首先介绍入会。谷思慎先后介绍了山西的阎锡山、赵戴文、温寿泉等多人入会。

是年10月,谷思慎介绍阎锡山加人同盟会,当时阎锡山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生,时年22岁,这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出身的青年人,对谷思慎这种既得清廷利益而又反清廷之举百思不解,阎锡山问谷思慎:“你伯父身为清朝大官,像你这样官宦人家的子弟,又有权,又有钱,还愁个人升官发财,为什么还要参加同盟会另谋出路?”谷思慎回答说“:我参加同盟会不是为个人谋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谋出路。”阎锡山经过三个月的思考,才勉强加入同盟会,当时按照孙中山指示,同盟会按十七省分别派人回国,到各省利用公开身份为掩护,占领阵地,从事秘密活动,发展会员,宣传革命,积蓄力量,准备起义。山西分会先派荣炳回国,荣系山西武备学堂学生,熟人很多。不久,谷思慎等第二次派人回国活动。被派的是赵戴文、阎锡山。阎三个月后返回日本,赵在公立中学任斋长,发展会员,有的会员已入了军队。山西分会以后又陆续派会员王建基、徐輸文、康佩珩、赵三成、赵承绶、齐宝玺、贺炳煌等多人回国活动。年,谷思慎根据孙中山各回本省,以学堂为鼓吹之地,鼓吹革命之主义,传播中华民国之思想,起兵革命,改造中国的指示,伙同会员丁致中亲自回国布置华北革命。谷通过程家柽推荐,认识了肃亲王善耆。他听说谷思慎为户部员外郎谷如墉侄儿,有意笼络重用,先让谷在京师警务处任职(六品衔),以后论功加官进衔。谷思慎有了公开职务后,奔走各地,进行秘密活动。先到宁武,住丁致中家中,他想筹办一所中学,作为革命的策源地,但苦于经费无着,因之和南桂馨等人商酌。南建议从煤税方面设法,这样不会给人民增加负担。因为宁武煤炭资源丰富,大量向朔州等周边县输出,公家定有纳税章程,然而掌控经营煤炭销售大权的天主教民非但不照章纳税,反而殴打收税人员。宁武府县恐惧外国宗教势力,束手无策。谷思慎以京师警务处要员身份,同宁武小学进步教师王先、冀学蓬等人与朔县米昔马庄天主教堂主教进行煤税斗争,组织了初次反对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较量,最后获得了胜利。从此教民按章纳税,用所得税资创建了晋西北第一所中学——宁武中学堂。他以办学为掩护,培养革命人オ,积蓄革命力量。同时介绍宁武的南桂馨、冀学蓬、梦松、周象山等加入同盟会,共图大业。紧接着谷等人又到五台、朔县、静乐等县活动,根据孙中山的《反满十条项》发动民间艺人李树勋编唱反满鼓词,深入乡村活动,同时介绍李树勋和静乐人武泽霖、高佩天等多人入会。同时和他人创办《晋乘》杂志,号召三晋人民起来革命,因经济困难,只出了三期。

年,清廷发现同盟会革命党人在各地大肆鼓吹革命,下令以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首大肆捕捉屠杀同盟会员。时任山西巡抚的满人恩寿也下令山西各地通缉同盟会人。

孙中山左为谷思慎

谷思慎等在晋西北一带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查缉谷的风声很紧,然而由于其伯父谷如墉系清政府的高级官员,时任陕西省的财政监理官(是个钦差),因此地方官员碍于情面,事先通风报信于谷。谷此时想去东京总部向孙中山汇报晋事,南桂馨也想去日本学习,苦于家庭贫寒,缺乏川资,谷愿解囊相助,于是谷遂偕南于大年除夕之夜逃离宁武,到五台县东治镇与会员赵戴文等会见,商酌谷走后的革命善后事宜。适逢前不久,留在东京总部的荣福桐带着孙中山给山西支部的指示信回国,荣先回太原会见了赵戴文,赵与荣商定通知谷思慎等有关领导成员到五台东冶聚会。大家在王建基家中召开了“东冶会议”。

东冶会议结束以后,谷和南步行到直隶定州,乘京汉车直奔汉口,再转轮至沪,东渡日本。当谷去总部汇报时,孙中山、汪精卫、胡汉民等已经离开了日本,转赴南洋。同盟会总部即由黄兴主持。谷谒见了黄兴,报告了在山西一切运动和布置的经过。

年,与同盟会对立的政团有“政闻社”,与同盟会章炳麟办的《民报》对立的报纸有《新民丛报》,是以梁启超为首而组成的。当时留日中国学生在东京的有一、两万人,每遇国家大事,同、政主张总是绝对分歧,留日学生赞同革命派同盟会的人占绝大多数,而作为改良派(保皇派)的政闻社支持者为数很少。梁启超感到大势已去,因而在东京锦辉馆召开政闻社成立扩大会议。组织各省支部,以图与同盟会抗衡。然机密为同盟会侦知,谷思慎等同盟会领导成员在《民报》社召开大会,研究对策,大家一致同意选出勇敢干练者二三十人以暴力对抗。谷思慎、南桂馨、景定成、荣福桐、平刚、拓鲁生、陶铸、陈汉园、杜曦、丁惟汾等同志在内,由谷思慎、张继、宋教仁率领进入会场。当梁启超演讲鼓吹君主立宪时,南桂馨首先冲上主席台,把梁启超打退,台下的同盟会员也一齐动手,会场顿时混乱,政闻社的人见势不妙,纷纷抱头鼠窜,各自逃生,一哄而散,谷思慎等人随即登台,由张继主持会议,宣布另行开会。

年秋,谷思慎奉中山先生之命回国运动革命。临行之前谷思慎、阎锡山、南桂馨等商议,计划利用日本友人营野之援助,并由合盛源钱庄捐款(庄主张晓若系同盟会员),在绥西后套借垦拓之名,培养革命势力,伺机以动。于是谷回国到包头一带,在绥西与弓富魁等合作,加强会党活动,后在辛亥革命时起了犄角之势。

年光绪、西太后先后病逝,溥仪即位,年号宣统,醇亲王载沣任摄政王,总揽朝政。年,谷思慎奔赴北京,运动革命,其间办了三件实事:一是救了汪精卫的命;二是为创办《国风日报》创造了条件;三是参加了全国同盟会领导成员非正式会议。

谷思慎之子谷辰生

同盟会由于华南起义屡遭失败,起义的重点转为华中。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告捷,黎元洪被革命派从床底下拉出来当了大都督。华北各省纷纷响应,迅速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年中秋节后,陆钟琦新任山西巡抚,陆系摄政王载沣的先生。谷思慎这时回山西太原运动革命,联络南桂馨等同志,特别是新军中阎锡山、温寿泉、赵戴文、乔煦、张瑜等同盟会员,秘密策划响应武昌举行起义。为了避免清政府捕捉,谷思慎多次转移住址,后与会员李抡藻同院居住,不料李之表弟冯桂芳就是清朝官方的高级侦探,每日将谷的言论和行动以及和谷往来的人详细报告给连印,当时连印任山西巡警道。这一年,全国政治局势一天紧似一天,清朝官方大肆捕捉革命党人,山西官方对谷思慎特别注意,企图抓住谷思慎这条大鱼,将山西同盟会主要负责人一网打尽。这个消息被咨议局议员刘懋赏(字劝功,同盟会员)得知,将官方密谋告知了南桂馨,南速转告谷及其他分会领导。大家认为,既然谷的行踪已被官方监视,劝谷暂时离开太原,到北京去,防止起义遭受损失和波折。于是谷和大家商量了起义时间和一些具体事宜,告诉大家,他不去北京,而要到晋西北和绥西一带活动,将后套作为根据地,一方面和太原起义遥相呼应,另一方面,一旦义军遭到失利,可退守绥西,以图再起。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后,谷思慎经过巧妙化装,由巡警道内线带领瞒过守城警察盘査,连夜离开太原。南桂馨向连印报告了山西同盟会主盟人谷思慎因惧捕逃离太原,连印将消息报告巡抚陆钟琦,陆以为既然谷思慎在逃,鸟无头不飞,放松了对同盟会造反的防范。对太原起义起了掩护作用。

谷思慎之子谷辰生一家

年10月29日,太原起义成功,谷思慎也在晋北一带树起反清旗帜,遥相呼应。他联络崞县弓富魁、五台赵丕廉、定襄牛诚修、忻县王建屏、代县李嵩山、刘文英、繁峙任涌、岢岚赵萃珍、静乐武泽霖、大同李国华和包头郭四少爷等,武装民众,投入反清革命斗争。

年1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派大军攻破娘子关,晋军失利,太原危急。阎锡山自带赵戴文、张培梅等少数官兵弃城微服而逃,意欲到晋西北一带寻找谷思慎。时同盟会员孔庚、张瑜等部取大同未遂,由雁门关退神池与谷思慎会合。阎锡山到神池后,以为革命将要失败,千方百计想推掉这个“山西督军”头衔,认为无官无是非,多次提出要把督军让给谷思慎,声言自己要到五台山出家。谷思慎劝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孙先生在华南发动十次起义尚未成功,仍不气馁。清政府政治上腐败,经济上落后,外交上无能,革命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且我们手下还有余名官兵,暂在神池休整几日,联络各地义军,再图后计。”孔庚、王家驹、张瑜等也附和,阎锡山这才罢休。谷号召神池绅士宫印月等捐资,招兵买马,收集娘子关败退之散军,晋军很快发展到余人。谷思慎派人到朔县购回棉衣、皮衣各余件,皮帽余件,解决了官兵冬装,并让神池县城刘、李、宫等富首捐粮食给晋军。这样晋军官兵的温饱得以解决。谷、阎、孔等在神池通过整休后,通电全国,声言北伐。经保德、河曲,入归绥,攻包头、克萨拉齐,所向披靡,士气大振。

孙中山赠给谷思慎的“五分子”手枪

阴历腊月初,晋军东进,准备攻占归绥城。初七日,到陶思浩村(又名讨赤豪),探知清军派出步、骑、炮兵分上、中、下三路布防,上路步兵一个营已进入刀什尔村,两军相距15里之遥,中间仅隔一条河(谷勒畔河),这里清、晋两军发生了一场恶战。晋军商定,王家驹为前敌总指挥,带领决死队为前锋,谷思慎为总参,中路接应,孔庚为副总指挥,带领炮兵断后,利用他们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下的战术准备“拂晓进攻”。谁知因奸细告密,清军连夜设伏于大青山前刀什尔村南,等待晋军。时积雪盈尺,晋军在明处,清军在暗处,当晋军进人步枪有效射程内,清军一齐开火,王家驹因骑一匹大马奔驰指挥,目标太大,当场阵亡。谷思慎和孔庚继续指挥作战。晋军伏于雪地之中,从午苦战到晚,伤亡惨重。谷思慎几以身殉,天黑时在孔庚大炮掩护下,退到寿阳村,和阎锡山会合后,退守托克托。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阎锡山从托克托回太原任督军,主管山西省军政事务。

年2月14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翌日,袁世凯当了临时大总统,给了孙中山一个官衔叫“筹划全国铁路全权”。孙中山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应该重点抓经济建设,在北京和袁世凯办完移交事宜后,决定来山西考察铁路,调查矿产,鼓励振兴实业。阎锡山得知这个消息后,利用其初具规模“二”的哲学,一方面通过金永(袁在山西亲信)以巴结袁世凯;另一方面想得到孙中山器重,欲借孙先生的名望抬高他个人的身份,因此邀请谷思慎进京欢迎孙中山来并。谷到京谒孙,备陈晋事。是年9月17日,孙专车自北平起程赴太原,各团体车站迎接,孙中山下车后,将移星转斗的巨手伸向了谷思慎,好像久别重逢的战友,阎锡山跟在屁股后头,孙中山仿佛不认识他似的。从此,阎锡山遂起了排谷之意。9月19日,同盟会晋支部开大会欢迎孙中山,孙中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谷思慎等和孙中山合影留念,诚为晋支部极盛时期。孙中山返京时对谷思慎说“吾行南北诸省,见起义将领无如阎之庸暗鄙塞,且诡谲叵测,曷足与语革命。”意颇他属,谷思慎根本看不起阎锡山,但为了顾全大局,乃进解说“:晋人治晋,较为稳妥,且知之在先,或无后忧。”谷思慎和马弁雷发关系较密,曾对雷说:“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咱俩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系谷之亲信。孙中山视察山西时,谷回到下处对雷发说“孙先生似有换阎督军之意。”雷说“:大哥(哥老会称呼)你为什么不坐山西督军?”谷思慎道:“我志不在山西,如若论官,孙先生让我主管整个华北,这还不是个大官?”雷说:“大哥先当山西督军,然后再图整个华北不是有了根基?”谷思慎回答说:“只要孙先生在,我不愁无碗饭吃。”

孙中山视察山西后,阎锡山认为,谷思慎久居山西对自己独霸山西是最大的障碍,决心利用完毕后而除之,遂将谷留在督军府,名曰参政,实则监视。而谷作为孙先生的追随者,为了顾全大局,在山西有立足之地,也就装出了胸无大志,刘备种菜,韬晦之策。时正隆冬,谷思慎在督军府或鸣枪打鸽,或散步思索,有人问做什么,谷笑答他想步量督军府卖钱花。阎锡山知道后说“:谷先生嫌俄(五台方言,即我)给的鸡鹅少,吩咐厨下,以后顿顿饭给谷先生上鸡鹅。”是年冬天,北京临时政府按《临时约法》规定,设参、众两院,阎锡山久有排谷之意,时山西有南、中、北三派争选省会议长之事乘临时参议院改选,推谷有组一派压一派之举。结果谷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年离职赴京上任,遂了阎锡山排谷之意。

年9月18日,孙中山在太原与社会各界欢迎代表合影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黎元洪、段祺瑞、张作霖、冯国璋等相互明争暗斗,争夺中央领导权,造成中国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惨状和政局的动荡不安。谷感世道日非,宦途艰险,托病归里,阎排斥之已定,更不容于乡里,用计谋害不果,谷思慎遂又返京。民国十三年()段琪瑞解散国会,江苏督办卢永祥召开非常会议,谷思慎应邀到上海,会议无结果,留沪客居二年。

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全国举哀。谷思慎沉痛之余,乃客游于国民军一军、二军,先与驻湖南一军胡景翼善,胡景翼死后,又过二军帮冯玉祥。直奉战争,奉军入北京,乃携眷回山西。年,由太原回神池。思想一度时期消极,曾写了“一事无成惊逝水,半生有梦化飞烟”的自谦自伤之诗句。总结了自己少壮追随孙先生南北辗转,萍踪浪迹,虽然有梦然而化作飞烟,如今壮志未酬两鬓已白,彷徨少伴,呐喊无应,半生奔波一事无成,在家养猴、养鹿,颇欲闭门著书,以补不足。当时,阎锡山在山西党、政、军、财集权于ー人,羽翼已丰,手下已有七个军,近二十万晋军,不但能独霸山西,而且可和蒋介石、张作霖、冯玉祥等军阀平起平坐。谷牢记孙先生对阎的评价,在乡间一方面等待机会,谋图再起;另一方面防止阎锡山的暗害。阎锡山经常派人以给谷议员送俸禄为名(每月大洋元),来神池侦察谷的动静。

鉴于这种严峻局面,谷思慎只好装出悲观泄气,看破红尘,吃喝玩乐的举动。据乡老言传,时谷在管涔山黄花岭一带设有猎场,内有山狍野鹿出没其间,有一野鹿跑出围场,被乡人捕捉想送小辛庄天主教堂,谷知道后赴虎鼻村,将鹿截住问:“送何处?”乡人说“天主教堂。”谷说:“中国的鹿为什么要送给外国人?”乡人说:“外国人慈善!”谷说:“外国人放个屁也香?哪里捉的?”乡人说:“黄花岭。”谷说:“黄花岭是我设的围场。”乡人见谷大人一听说外国人挺气愤,忙说“:谷老爷要,就送给谷老爷。”谷付了乡人辛苦钱,将鹿捆绑,置车中,回神池。

乡人听说谷思慎有看院鹿,出于好奇,想前去一饱眼福,然谷乃大户人家,一般人很少登门。时有小孩卢尚官和谷的三儿系同学,由其携引,方才敢进谷院看鹿。此时的谷思慎已近知天命之年,和霭可近。然谷视鹿为宠物,见有小孩近前逗鹿,怕鹿受惊恐而跳,赶忙从装有夏果子篓内掬了一掬绿果子给卢尚官吃,问:“这孩子你跟谁进来?”卢说:“我三哥。”“谁是你三哥?”“谷辰生。”谷方安顿谷辰生引小孩到外边去玩。那时谷还养着看家猴。

谷思慎少时家贫,年父病逝后,谷思慎于除夕惧债主逼债,偕弟避友人家,至元旦始归,与婶母团聚,虽粗茶淡食,亦安之如素。年,因迫于生计,乃借川资,寻其伯父如墉。分析上述,可能另有原因。谷父如岗官为阳城县儒学训导,根据史书记载,清末“儒学训导”年官俸31两5钱2分白银,略次于知县(45两),和典史相同,是一般衙门人员的5倍之多,家中应该略有积蓄,不至于怕要债不敢回家过年,想上学还得借盘缠路费。

乡老言传,谷思慎家道小康。虽为神池绅士,然土地不多,祖籍系神池温岭乡山后村人,祖父辈搬来县城居住。私第在县城东二道街,原城关镇镇政府所在地,四串院落,成田字型,另外在大南街开有字号“享义合”粮店一处,就是现在的供销大楼处;在西三道街附近开有“忠信长”铺店,经营布匹、日杂等。谷思慎返乡后拿出掌柜姿态,亲自过问经营。侦察谷思慎动向的人,回去向阎锡山汇报说,谷议员在家乡养猴、养鹿、经商发财。

谷思慎和家人在南京合影。从左至右:马召莲(谷思恺妻子),谷秀实(郭子阳妻子、谷如墉的孙女),郭子阳(宁武人),谷思慎,谷思恺(谷思慎叔伯弟弟),谷瀛生(谷思慎长子)

朔州安庄有一戏班,班中有花旦叫二姑娘,生的既美,唱的又好。神池过传统古会五月端午时,这班戏班来演出助兴。会后,谷思慎嫌不过瘾,又花上大价钱把戏班请到自家院内演出,他搬着太师椅,坐在最前头,观看二姑娘演唱。这是谷思慎的韬晦策略,难言之苦,当时世人解不开这种“荒唐”行为,只有谷思慎内心深知。当时被阎锡山残杀、被捕下狱和逃亡在外的仁人志士主要有安邑李岐山、孙占林、临猗景豹卿、崞县张汉卿、大同宋士杰、定襄贺炳煌,崞县邢维周以及弓富魁、景定成、续范亭等多人。除在山西被阎残杀入狱者不可胜数外,逃亡在外者亦达数百人。

谷思慎之孙谷道源全家照

尽管谷思慎演出贪财好色、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吃喝玩乐,有时还抽大烟,是个“公子哥儿”的灰人戏。然而,阎锡山终将谷先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密令时任县长王九思伙同县中劣绅共谋陷害。适逢谷先生长媳因家庭琐事而自杀,王九思登门察看,谷有怠慢之意,王九思以“家有命案,私藏枪支”为由将谷思慎父子入狱。异母弟思恺(留日学生,时为省政府日文秘书)在省多方活动,方才鸣冤出狱。年9月18日事变后,谷思慎组织“十人救国团”进行秘密活动,招收会员,并提出“打富济贫”口号,筹集资金,准备举事。时隔不久,又有人到太原告谷不法。阎锡山密令神池新任县长朱守正扣捕谷思慎,因朱与谷关系甚好,接令后偷送谷离开神池,谎称说谷逃跑未获。此案不了了之,时谷思慎已丧偶。从此谷思慎由家乡赴北京,赁居雍和宫(达赖喇嘛行宫),静养著书,以遂初志。为徐松龛著《灜寰志略》作注疏,作《神池县志》及《西域记》稿成若干卷。“七.七事变”后,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负责人陈希(神池人,共产党员)找谷,让其参加他们的行动,谷不敢动。陈希见谷思想不到位,于是,将铺盖和书籍放谷居所,而赴天津。抗战开始,日本浪人常至谷的寓所侦察。伪华北政务委会成立,王揖唐、王克敏辈欲罗致谷效力,谷拒,决意赴革命圣地延安。欲走陇海铁路,路已断,只好北行赴陕北,仓促离京,书稿尽失。甫抵大同,即遭日军囚禁,幸遇留日学友朔县郑某(人称二少爷)疏通保释,伪允任翻译,方同至朔县,以伺机脱走。

年春,侵占大同日军后官师团为配合其主力正面南下临汾,出动3万余兵力进攻晋西北的宁武、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七县。2月22日,日军黑田旅团和千田联队从朔州井坪两路合攻神池,谷思慎被挟之以行。当八路军师和日军在五寨县三岔村遭遇时,趁两军混战之际,谷潜伏莜麦草堆中。战斗结束后,从草堆中钻出,步行到神池小辛庄村,遇八路军师旅某营两战士,讯问之下,知老先生非等闲之辈,转送师部。贺龙司令员以礼相待,说“:先生乃辛亥革命前辈,孙中山先生的同志,与吴老玉章、廖老仲恺齐名,不知今后有何打算?如愿与我军合作,暂留师部,如愿回乡,战事稍平即刻送先生归里。”谷思慎推心置腹地说“:寻求救国之道,是我平生之志,如今国难当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岂能苟且偷生?孙先生一再教导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可叹蒋介石、阎锡山之辈背叛同盟会宗旨,忘记了孙先生临终嘱咐与共产党为敌,十余年我仿徨少伴,呐喊无应,如今投靠贵军,如鱼得水,若不嫌弃,愿肝胆相照,生死与共。”贺龙听后大喜,暂将谷留在师部。

谷思慎通日语,在日军挟行时,一日假寐,得知日军军火不足兵员伤亡惨重,于是将日军情报向贺龙汇报,根据谷提供情报,贺龙令旅团和团在神池设伏击战,重挫日军,迫使日军龟缩回大同、朔州,晋西北局势转危安。时,谷长子瀛生(谷思慎年和宁武张瑛结婚,翌年生子名瀛生,瀛乃东洋大海,盖志留日)也在八路军师师部工作,父子相见,喜出望外,谷谓之曰:脱难日寇,能赴延安,报国有门,宿愿得尝,贺龙得空电告中共中央,请示谷的安置问题,中央复电送延安。于是谷思慎偕其长子瀛生,同赴革命圣地延安。老马识途,成为革命圣地的座上宾。

到延安后,谷瀛生被送延安抗大学习,谷思慎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谷思慎在日本东京时,曾听北辉次郎讲过马列主义,然断章取义,不得要领。在延安这个革命大熔炉中,谷思慎获得新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晋绥边区临时参议会召开,谷先生及同县人王淑身(程进)、兴县牛友兰等地方名流被聘为晋绥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由延安返兴县。年,中共开展整风运动,谷毅然参加,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改造世界观,力争新生,直至年。

年秋,晋绥军区部队进攻绥远不利。绥察行政公署主任姚喆指名调谷赴前线交通守军。谷思慎时已年过花甲且身体不适,但毅然出征,意欲联络绥远国民党军将领中旧交,促其弃暗投明,早成解放大业,不意征途积劳成疾,病殁于山西省右玉县威远堡,时年64岁。八路军在“享义合”粮店(时为八路军兵站)为其举行隆重追悼会,归葬神池祖坟,赉志以终。

作者注:本文写作时间为7年前后。釆访、收集、整理共用了三年时间。参考文献资料有:

1、山西省文史资料之一《谷思慎生平录》,作者翟品山。

2、《辛亥革命记实》同盟会元老宁武人《南佩兰回忆录》。

3、《谷思慎生平简介》,作者谷思慎三子谷辰生。

4、《孙中山与山西》。

5、《神池地方志》,资料彙集之十九——人物,谷如墉与谷思慎简介。作者方山。

6、《阎锡山评传》。

7、中科院能源委员会副主任神池人陈希采访录《九十怀故》。

8、山西大学堂谷如墉的学生《王家驹回忆录》。

9、辛亥革命研究者晋城赵先生提供资料和图片。

10、神池县老年人高俊峰、卢尚官、宫荣生等釆访回忆录。

(照片提供:杨峻峰、谷秉乾、郭祥虎)

作者于5年撰写《神池文史》期间的图片

作者简介:葛俊武,神池县小井沟村人,年7月4日出生,年毕业于五寨师范,先后在忻县地区,河曲县委,神池县委宣传部工作,在神池县委通讯组7年,其间,文章散见于山西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特别是由他撰写,丁瑜、郝守元、郄智修改的义井供销社的调查报告《一个积极支援农业的供销社》,发表于年中共中央刊物《红旗》杂志第八期。以后又历任公社主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司法局局长。4年退休后笔耕不辍,重操旧业,以遂初志,16年来先后和他人合作,担任执行编辑、副主编、主编并出版《神池县军事志》,《神池文史》一至五集,《神池县妇女志》,《神池革命老区志》,《神池民俗》,年版《神池县志》,《医院志》,光绪版《神池县志》注疏等地方文学作品余万字。

上图为作者珍藏的年全国著名作家马烽、孙谦驱车赴八角采访全省造林模范高富的业绩,采访结束后到高富造林地之一西湾沟实地考查,期间和时任中共八角镇党委书记、作者葛俊武合影留念。图片从左至右:作者葛俊武、孙谦、马烽以及马烽司机。

本文来源:《桑梓情怀》第一册第六篇

本期编辑:肖巍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原文:看最新神池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fc/8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