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清境,如沐唐风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880973.html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不少信徒心目中“许愿比较灵”的祈愿之所。从春季天气转暖开始一直到晚秋,游客和信徒始终络绎不绝。

如果从五台山风景区驱车向西,经沧榆高速转至省道,再走一小段县道,就能来到距离五台山核心风景区一个半小时车程的阳白乡李家庄。道路的尽头,是一座仅有四合院大小的寺院,名字叫做南禅寺。

▲南禅寺山门外

由于南禅寺地理位置偏僻,不在前往各个景区的道路上,因此游客寥寥,寺院内更是嗅不到香火的气息。即便是五台县当地也少有人知道,这座默默无闻的寺院,已经屹立于此一千两百余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质结构建筑。

地上看山西

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上,一座建筑想要保存完好通常需要至少满足下面的一个条件:要么具有政治权威性,例如宫殿、市政厅、皇家陵墓等,要么就具备神性,比如寺庙、清真寺、教堂。

▲埃及金字塔建造于年前

相对而言,政权更迭不休,遇上个喜欢烧杀抢掠的侵略者或是准备全面推翻前朝的新君,旧朝建筑容易遭到破坏。而宗教延续性相对较强,因此具备神性的建筑物通常能存活更久。

▲历史超过年的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即便如此,若将时间线拉长到以千年为单位,能够幸存的建筑就变得寥寥无几了,能存活至今的如古罗马斗兽场、万里长城、吴哥窟和金字塔等大多为砖石结构建筑,既能够抵抗狂风暴雨,也能受得了火灾等各种破坏。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相比而言,能够保存上千年的木质结构的建筑就少得多了。上千年的建筑,在历史上最晚也是唐代。遗憾的是,中国目前已没有一座早于唐代的木质建筑了,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现在依然存有四座唐代建筑,分别为:南禅寺、佛光寺、天台庵和广仁王庙,它们都在山西。

武宗灭佛

南禅寺能成为中国现存时间最久的木质建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上的几次浩浩荡荡的灭佛运动,其中以唐武宗在公元年的“武宗灭佛”最为致命,这次运动,基本上把南禅寺以前的大型佛教寺院毁坏殆尽。

▲武宗灭佛惨况

武宗李炎的谥号是“武”,说明后人对他评价相当高。武宗在位的短短六年间(公元-年),他在内政上励精图治,重用能臣扩大改革。在军事上不但平定了自家反叛的势力,还打击了回鹘,稳定了边境,史称“会昌中兴”。

这样的皇帝开展灭佛运动绝非心血来潮。当时的佛教在唐帝国极为兴盛,吸引了众多百姓皈依。韩愈的《论佛骨表》中就描述过疯狂的佛教信徒:迎送佛骨的仪式途中,能吸引几十万人顶礼膜拜。有钱人千金散尽,贫民只能割下自己的胳膊、大腿来表达供养之情…

▲韩愈像

疯狂的信徒使得地方寺院的财政收入几乎可与当地政府分庭抗礼。佛教寺院和寺院中的僧人无需向政府缴税,占用了大片耕地,还组织起僧人军队维护寺院周边治安。此外,不少作奸犯科之徒削发为僧,躲避法律的制裁。可以说,佛教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正常税收和可用耕地面积了。

▲佛教在唐代盛极一时

好在中国不存在什么君权神授,也不存在政教合一。本来就信奉道教的武宗在年开展了浩浩荡荡的灭佛运动:拆毁大批寺院,收回土地近千万顷(也有人说是数千万亩),同时要求大量僧人还俗。仅长安一地的寺院,就遣散了四千多僧侣,全国范围遣散僧人26万人,遣散寺院内仆人50余万人。

灭佛运动对于当时的政治统治绝对属于重大利好。历史上各个朝代三番五次地打击各路宗教,宗教也始终没有在华夏大地上占据过任何主导地位。但灭佛运动也破坏了不少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

在“武宗灭佛”运动之前,五台山上的僧侣数量已达万人,寺院几百所,盛极一时。而在武宗灭佛时,现在五台山风景区的范围属于“严打地区”。而偏安于五台山以西数十公里的南禅寺则因地处偏远、庙小僧寡而躲过了这一劫。

▲南禅寺一隅

从郭美美到仝卓,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做人要低调。南禅寺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人还是建筑,低调点都没有坏处。就这样,南禅寺躲过了各种灭佛运动,躲过了战火纷飞,躲过了梁思成和营造学社成员们的考察,甚至躲过了建国之初的破坏,却在进入新千年前栽了个跟头。

山寺遇盗

年11月24日晚7点左右,三个强盗闯进南禅寺,将寺院管理人员打伤后捆绑起来,割断电话线切断寺院和外界的联络,随后砸开佛坛的钢网门锁。大殿里从唐代传承至今的佛像被当胸挖开,腹内宝物被偷走。文殊菩萨的后背也被掏开,其余几尊塑像同样受到破坏。唐代特有的两尊“似宫娃”供养菩萨被锯断整个搬走,狮童塑像也从脚跟处被掰断劫走。

▲画圈的三尊塑像被盗

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极少有人知道南禅寺在中国建筑史上的特殊地位,不会有人知道供养菩萨的价值,更不会有人知道佛像的腹中藏有大量经书、文物。因此专家推测,这伙强盗应该是受非常专业的文物贩子指使,在冬季游客最少的时候前来盗抢,得手后直接通过专门渠道迅速运往境外销售。在警方作出反应前,五台县李家庄待了一千多年的文物大概已经坐上了国际航班,开始了它在海外的漂泊。

▲修复过后的南禅寺大殿内部

如今,南禅寺的保护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主殿佛像前是高高的铁栏杆,我们只好凭栏而望。被剖开的佛像已经重新填补、修旧如旧了,被偷走的供养菩萨的残存双脚成为大殿中那次事件的唯一注脚。

唐韵犹存

南禅寺是座很容易错过的寺庙,不仅因为其偏僻的地理位置,也因为它过于低调的规模。除了东侧院,寺内仅有四座建筑:山门、东西配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格局。而除了大殿,其他三座建筑在后期均进行过重建。

▲南禅寺主殿

即便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古代,南禅寺也不过是一座山野小寺。主殿顶部灰瓦单檐歇山顶的结构造型也说明了它的建筑规模和地位:这不过是一座民间筹资修建的寺院,没有任何官方背景。

▲单檐歇山顶结构

由于位置偏僻,当地村民经济上从古至今都不富裕,房屋所选用的木材也不太考究。从东西配殿的屋檐和立柱都能发现明显的后期拼接、调整的痕迹。专家证实是明清时期当地人重新修建时为了节约木材,旧配殿拆后,将拆下的木材整理一下,把还能用的改造一下又装了回去。因此东西配殿和天王殿的木材新旧不一,房梁和立柱都能看到拼接的痕迹。

但是大殿却仍然保持着最初的样貌。从天空俯瞰的话,大殿是正方形的:面阔进深各三间,用现代的计量单位来计算,就是通面阔11.75米,进深10米。殿前月台宽敞。

大殿的正面有两扇无法打开的窗子,竖着的条条窗棂为三角形断面,因为是用一条正方形的窗棂一劈为二形成的,所以这种窗子的学名叫做破子棂窗,是直棂窗的一种。宋代以后,佛寺就不再使用此种形式的窗棂了。

▲宋代以后的窗棂更讲究精细的雕工

大殿四周有12根檐柱,其中有方柱3根,其他的都是圆柱。五代以前的建筑,为了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木材的内聚力,立柱均有一定程度的内倾,角柱增高,同时通过生起让屋檐呈现自然微微上翘的效果。这种形式在南北朝时期还未被发明出来,宋代以后因为制作工艺过于复杂,也不再使用了。因此只有在唐代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中才能看到这样造型的建筑,极具价值。

▲立柱向内倾,屋檐向上翘

唐代建筑的内部特点也在南禅寺中展示无遗:为了增加视觉上的纵深感和空间感,整座大殿内无柱。大殿屋顶没有天花板,房梁结构完完全全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这种无天花板的形式学名叫做彻上露明造。

▲古建中没天花板的都叫彻上露明造

从年代上,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均为辽金时期建筑,比南禅寺要更晚;从规模上,善化寺与华严寺拥有皇家背景,大殿都是等级极高的单檐庑殿顶;从建筑材料上,南禅寺的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使用当时最为经济实用的木材完成。这给了后人巨大的研究价值: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唐,普通的营造工匠就具有了制作如此建筑的能力,而这南禅寺,也成了唐代民间建筑学的现实教科书。

结语

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一个人、一栋建筑或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会让人看得更清楚,也更让人唏嘘。南禅寺在公元年重建,始终偏居于山西五台县一隅,五台山兴旺的香火与它无缘。在年间,拜访过它的香客大概超不过年五一黄金周的流量。

▲古建中没天花板的都叫彻上露明造

但也正因为地处偏僻,它有幸躲过了武宗灭佛和“破四旧”,却不幸没能让专程前来寻找唐构的梁思成先生一睹它的容貌(梁先生发现了距它几十公里、建成时间晚它几十年的佛光寺)。就在进入新千年之际,本以为未来一片坦途再也不会有波澜,却被三个毛贼砸了佛像、拆了泥塑。

▲佛光寺的斗拱

在离开南禅寺之前,我又回望了一眼大殿。阳光照在南禅寺的瓦片上反着柔和的光,麻雀站在瓦檐上喳喳地叫着。一阵风吹过,屋檐边的铃铛响起了弱弱的“叮当”的响声。

这一幕大概和年前并无二致吧...

▲文/天洪图/天洪▲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Toseetheworld,todrawcloser,tofindeachother!

伦天洪

赞赏搞起来,一块也是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fc/92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