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前世今生张满槐

北京酒渣鼻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310/8733706.html

故乡的前世今生

张满槐

每当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我的思绪总会回到那久违的童年。故乡的人和事、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至田野里的坡坡梁梁、沟沟岔岔都会让人眷恋难忘。昏然入睡后,这一切仿佛又重现眼前,在梦中与它们相聚交流……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我的家乡一一同川地区东南一隅的小山村东岗村,是富有、温馨、和详的,虽是沟壑纵横、干旱缺水的偏僻山村,但我从不觉得她贫穷落后。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的家乡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农历三月刚到,崖头上的杏树桃树绽放出粉色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喜讯。几天后坡梁上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洁白的梨花漫山遍野、似银如雪,一堆堆,一行行,一片片,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远远望去,真是美不胜收。再过几天,夏果和槟果树的嫩叶逐渐变得翠绿起来,那粉红色的一撮一撮圆嘟嘟的花蕾一天比一天膨胀,娇嫩的花瓣慢慢舒展开来。此时,休息了一冬天的蜜蜂们忙碌起来,在梨果树上飞来绕去,上下穿梭,让人在很远处就能闻到一股股甜喷喷的蜜香,沁人心脾。我曾想,我们的祖辈是多么的辛苦,把我们村几乎所有的坡梁上都栽满了这些高大粗壮的梨果树,这繁花似锦的壮观景象比起最近几年原平梨花节那些梨花照片真不知要精彩多少倍,如果从梁顶爬到漆郎山上往下一望,那真是花的世界,树的海洋!与邻近的村庄以及整个同川连成一片,此起彼伏,白的、红的、粉的、绿的交错融合,阵阵微风飘来丝丝花香,令人陶醉,甚至眩晕。

夏末秋初,经过一个夏天的孕育,各种树上的果实都逐渐长大,正如一首巜原平是个好地方》的歌里所唱的:东山坡上摇钱树,珍珠玛瑙满山坡,请唱唱原平的同川里,脆格生生甜格茵茵十里香。梨果树间隙中套种的粮食作物也日趋成熟,诸如抱着胖娃娃的玉米、涨红了脸的高粱、压弯了腰的谷子、随风摆着长发的糜子,还有那像绿地毯一样的红薯、山药,在坡梁上那弧形的层层梯田里像一道道雨后的彩虹,由高到低,一排排,一列列,十分壮观。即使是在崖边、沟旁一些面积很小形状不规则的小地堰里,也是种满黄豆、绿豆、小豆等茎蔓低矮的小杂粮作物,边上爬满南瓜、葫芦的蔓条。

立秋时节,我们村的特产果品之一一夏果已长大成熟,向阳的一面挂上粉色的红面。那些树冠方圆足有五米的果树,果实缀满枝头,层层叠叠,一秃噜一秃噜地直把树枝压弯垂向地面。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乘到田间挽草(喂羊和兔子)的机会,总要在那果实累累的树下饱吃一顿。因这种果子皮薄肉脆水大,吃在嘴里酸甜可口,既解渴又充饥,吃多了也不会坏肚子,所以大家吃够了,还要把衣服兜里塞满,偷偷带回家中。到了处暑时,夏果就都熟透了,满面通红,外敷一层白霉,吃起来更香甜酥脆。每当这时,外地的客商就蜂拥而至来抢购,常常是供不应求。人们总是把枝头最大最红的挑出来,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白露节到了,我们家乡果品中的又一珍品一一红槟果上市了,这种果品有几个显著的特点:色泽深红,熟透后通体一色,没有绿影;味道特灵,只要家里放几个,整个屋内都充满香气,如有人带着它从你前面走过,半里地以外都能闻到一阵阵果香。在五台、定襄甚至到内蒙一带,这种红果十分受欢迎,尤其是成熟期正赶上八月十五左右,很多地方的人把它作为中秋节必备的果品之一。

再过半月秋分来到,又到了同川地区卸梨的时候,这是一年里家乡最忙的几天。因为梨是家乡的主要物产,是人们主要的经济收入,而且梨相对于其它水果来说更娇气,在采摘和运输的过程不能有任何磕碰,只要有一丁点儿损伤就成了残次品,不但不能存放,也不能出售。摘梨的时候,要剪掉指甲,攀上足有四米高的三角木架,用手轻轻掰断果柄,把它们先放在里面缝垫了布料的竹篮里;然后再从竹篮里一个一个捡出经过详细检查确定没有伤痕和虫蛀后,轻轻放在同样垫了布的篓子或筐子里;摘满篓子后,把它放在一种特制的四角穿了绳索的箱架上,用扁担一头挑一篓用肩挑到专门贮存梨子的土窑洞里;最后再从篓子里一个一个拾出来放在早已架好的梨铺上。铺上铺有一层用高粱秆做的帘子,是用四五道麻线把高粱秆联结起来的,在它上面放梨子,既绵和磕碰不到梨子,又通风透气便于梨子长时间贮存。

我们同川地区的梨树老品种很多,最主要的有黄梨、秋白梨(夏梨)、油梨、笨梨等。梨是一种有药用价值的水果,不仅有止咳化痰的功效,还可以去热败火。其中黄梨糖分高,水分足,也较耐贮存,产量相对高,是载培数量最多的。夏梨皮薄汁甜,果肉细腻,口感好,但不宜储存和运输。油梨是一种油性较大的品种,个头大,果肉厚细密,听老辈人说食用这种梨药效更显著。笨梨相比于其他品种质量差些,皮厚,果汁酸涩,但挂果率高,又是其他品种的授粉树,耐存贮和运输。这些树种对土壤和水分的要求都不高,适应性特强,所以在我们这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得十分旺盛,有的树主干两人才能合抱,树冠足有五六米高,据父辈们说,这些树的树龄都在百年以上了。

除以上水果之外,我们家乡的红枣树也有悠久的栽植历史,在崖头、路边等水分较少不适宜种植其他树种的土坡堾埂上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每当农历九月以后,树上的枣儿就像缀在枝头上的红玛瑙,摘一颗吃在嘴里绵甜可口。记得上小学时,每年放秋假后,我们学生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生产队捡枣,当打枣的人站在树上用两手握着树枝用力一晃,树上的枣儿就如同从天而降,哗啦啦一阵响,铺满整个树下,我们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往竹篮里捡,一会儿就捡满满的一面袋,用一根小绳背在背上,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劳动果实送回到生产队晾红枣的铺上。

那时的秋天,可真算得上是收获的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一齐上阵,到处一派人喊马叫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水果场上,装满果实的梨果筐整齐地码放成一堵堵高墙,从地里担回果实的人们以及向外地运输的车辆你来我往,川流不息。生产队的粮食场上更是热闹非凡,金黄的玉米,鲜红的高粱,沉甸甸的谷梱,……这里一堆,那里一片;打场的人们举着长长的梿枷对面排成两排一上一下动作整齐地抽打着铺在地上的谷物,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那边还有队里新买的脱粒机也正在几个年轻人的操作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人们边劳动边谈论着、说笑着,丰收的喜悦快乐的气氛弥漫着整个村庄的上空。

那时农村人们的生活虽然清苦一些,但花的是自己种植梨果得来的钱,吃的是自己辛苦劳作种出的粮食,不仅自给还要交国家税收和公粮,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更进一步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村里的粮食和水果产量成倍地增长,家家户户梨粮双丰收,粮食不仅自足,还可按市价出售余粮。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原来国家统一收购的梨果也推向市场,同川地区的一些有商业头脑的能人开始走向全国各地,把自己生产的梨、果、红枣等产品长途贩运到外地销售,最远的到了东北的哈尔宾、云南的昆明等地,家乡人民的经济也更加宽裕起来。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进入本世纪以后,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逐步被打破。由于市场经济的推进,交通运输条件的日益便捷,各种商品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流通了,市场上的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只要有钱哪里也能买到。农村人挣钱不再靠植树种粮了,在村种那人均几亩的薄田,收入远不能维持家人的生活,只能靠外出打工,因为种一亩地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铺垫,纯收入远不及外出务工一天的工资。老品种水果在外来水果的冲击之下没有了销路,逐渐被淘汰,那些布满坡梁的大树因没人管理渐渐枯死,几乎全都被砍伐,成为了人们烧火做饭和取暖的燃料。所以在老家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有种的也是那些老弱病残,外出打工找不到岗位的。这样就导致了故乡的日益衰落,过去生机无限的田野,树木不见了,粮食作物绝种了,浮现在眼前的只有一片荒芜,丛生的杂草……村子里空荡荡的街巷里只守候着几个病弱的白发老人,孩子们也不在了,因为要读书,村里学校关门了,只能到城镇去找学习的地方……

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度里。可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像我家乡一样的偏僻山村应该很多,她们的现状令人迷惘。每次回到故乡,看到她的破败衰落,令我惋惜和遗憾。当然现在国家十分重视乡村的振兴和发展,由原来的扶贫又转向乡村振兴,我相信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广大农村一定会重振旗鼓,我的家乡一定会再创辉煌。

链接

花甲随想(山西张满槐)

消逝的家园:南白西岗

张满槐

我的启蒙老师刘安业\\张满槐

作者简介

张满槐:原平市南白联校退休教师,一直从事语文教学,爱好文学和书法。

信贤川编辑

北国风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ls/11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