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年的历史不仅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璀璨,更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框架式结构、庭院式组群布局、结构对称等。
中国古建筑的对称和谐之美南禅寺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这座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的南禅寺大殿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南禅寺大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也就是公元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历经多年的风霜雨雪,南禅寺大殿仍然保持着最初的淳朴豪放,它也正是唐王朝殿宇建筑出檐深远气势蓬勃的一个缩影。
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无一不在体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雍容大度。
长长的横梁和鼎立的圆柱牢牢地咬合在一起,撑起了整个大殿。
这种梁柱结构在保证建筑稳固性的同时,还保证了建筑主体左右的完全对称和平衡。
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到,那时候已经有了木构的用料统一标准,南禅寺大殿木结构的梁架形制尺寸统一,这也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
除此之外,南禅寺的屋檐还运用了斗拱这个汉族古建筑中特有的形制。
这种斗拱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过渡部分,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挑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集中到檐柱上,或间接的传至额枋上再转到檐柱上。
斗拱应用在古建筑上,因其繁复华丽的特点,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因此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代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说完斗拱,就不得不提到“榫卯”。“榫卯”结构作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艺中的精华,它是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的方式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结构。
值得一说的是,榫卯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对木结构建筑的损害。
南禅寺年逾千岁仍然屹立不倒的原因,正是由于“斗拱”和“榫卯”的双重保险加持了。
在中国建筑历史长河中,像南禅寺这样的优秀木结构建筑案例比比皆是。
那么到了当代,木结构建造的技艺又有哪些发展呢?
1.工业化
古代的木结构建筑构件几乎都是出自于技艺超群的木匠师父,他们亲手设计制作每一个部件,严丝合缝,精密得巧夺天工。
但是由于这种技艺很难传承,因此到现代已经很少有这样的木匠师傅了,不过科技的发展给了我们另一条捷径:专业的器械和流水线作业的车间为我们生产出标准化定量的木质构件。
2.性能多元化
木材本身的优势和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使得当今木结构建筑在各方面的性能逐步得到优化。
为满足不同人群和地理环境的需要,木材作为初始原料与其他现代建筑材料混合使用,达到最终的1+1>2的效果。
3.木结构产品多样化
当代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总的来说分为轻型木结构、原木结构、胶合木结构三大类。
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需求,人们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木结构。
NO.1轻型木结构
是指主要由木构架墙,木楼板和木屋盖系统构成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三层及三层以下的民用建筑。
(NO.2原木结构
是指采用规格及形状统一的方木和圆形实木或承压木构件叠合制作,集承重体系与围护结构于一体的一种木结构体系。
这种木结构能够充分的体现木材的天然色泽和古朴的花纹,外观较为粗犷,能够更好地融入周边环境,适用于风景区、旅游景点的休闲场所或酒店。
NO.3胶合木结构
是指用胶粘方法将木料或木料与胶合板拼接成尺寸与形状符合要求而又具有整体木材效能的构件和结构。
根据胶合方式的不同,胶合木结构又包含:梁柱式木结构和CLT木结构等。应用范围更广,可用于低、中层甚至高层(15层以上)大型公共建筑。
胶合木结构房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积有历代工匠的技术和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辉煌成就。在当代,木结构建造技术不仅完美地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造技术核心,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科技,让木结构建筑的性能和适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祖国70周年生日刚刚过去,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沉浸在国庆的快乐和自豪中,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未来强国,在文化上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
屹立千年不倒的中华古刹不仅是中国木结构建筑技艺惊艳绝伦的体现,更是我们中国传统建筑技艺匠心独具的体现。
而木结构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历史中的瑰宝,我们更要将它传承发扬,跟紧时代的脚步,用科技不断地完善更新,让木结构建筑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
多楼名第(江苏)木结构科技有限公司
意大利高端木结构品牌
搜丨丨索“多楼名第”,关丨丨注多楼名第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