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佛教文化》年第1期
五台山,五峰耸峙,高出云表,气象万千,各具千秋。远望五座台顶,山势高峻.明陆深《入台》诗云: “绝顶直疑天北极”
又元好问《台山杂咏》诗云: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云海露灵鳌、
大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叫号.
五台山盛夏十:分凉爽,故有“六月萧然似晚秋”的诗句。
这里山山有泉,峰峰有瀑,终年不竭,清淳甘甜。历史上被誉为有灵气者之。余处。最有名的是般若泉.其特点是清澈透明、甘冽爽喉,谓之智慧水。
这里随处有佛洞奇石,著名者5。余处。其中有志公洞、千佛洞、龙洞、观音洞、西天洞、罗汉洞等。奇石有清凉石、观来石、二圣对谈石、牛心石、写字崖。
这里是花的世界,夏季到来满山皆花,犹如铺锦。据年普查,有观赏价值的花卉50种余。最著名的花有金莲花、荟苓香、佛钵花、石竹花等,远来游客,登山必采,永久珍藏。
这里是天然药园,有3l0种药材分布山中,其中台参、黄芪为上乘药材,远销国外、,台蘑为著名食用佳品,是著名的贡品。
这里是广阔的牧场。五座台顶周围有牧场5万多亩,长着多种“油草”。
这里是森林公园,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油松、云杉、五台青杨等, 由于树种多,覆盖率高,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五台山以五台五峰著名,五峰风光各有绝佳之处。
东台望海
东台亦名望海峰,五台山五大主峰之一。海拔Z米,顶周三里,支山东南延40里入阜平县界,西北延20里入繁峙县界,距台怀镇15公里,远望山形.犹如一只站立的巨象。居顶环视,又似一个特大的龟甲,露出人海。
登东台可以观日出,望云海,与登泰山观日出有异地同景之妙。所谓望海,实际上是眺望冀州、沧州一带。望海峰近三千米,龙泉关以东的岗峦陵阜皆处其下,每当旭日初升的时候,站在东台顶向东眺望,云飞雾腾,仿佛渤海的浪潮汹涌翻滚一般
欲观日出,一般是盛夏晴天,需穿好棉衣、戴好棉帽,凌晨4点多钟,登上东台顶。这时四面的山峦还笼罩在苍茫的夜色中,日出前的云海美景,会随着微露的晨曦,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天际,在灰蒙蒙的云海和黛蓝色的天空接连处,先看到的是茫茫云海中露出一条很长很长的白线,将天地分割开来,接着,天边一片光亮,白中透红、红如喷火,天边越来越亮,越来越红,地平线上涌出一团火球,金灿灿,红彤彤,眨眼问,火球越来越大,越升越高。红轮之下,仿佛进入神话世界。
宋代张商英登东台后,作诗曰:
迢迢云水陡峰峦,渐觉天低宇宙宽。
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望长安.
圆光化现珠千颗,旭日初升火一团。
风雨每从岩下起,那罗洞里有龙蟠
年8月,已故著名诗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登东台后,亲历云海日出的美丽景色,作词云:
东台顶,
盛夏尚披裘。
天着霞衣迎日出,
峰腾云海作舟浮,
朝气满神州。
东台顶建有寺庙,称为望海寺。创建于隋代,元代重建,明嘉靖年间重修。因台顶风大严寒,殿堂系石窑洞。正殿为文殊殿,内供石雕聪明文殊。它是五方文殊菩萨之一。年,五台山敬造五顶文殊菩萨圣像功德委员会敬铸文殊铜像五尊供奉于五顶。其中,东台顶供奉的一尊是聪明文殊,像高2米,金身灿然。
东台顶上原有望海楼, 三层五间,高达16米,四面无墙。登上二楼,还能看见阜平、曲阳,远能望见山东。年本如和尚主持重建了望海楼
东台顶,有佛寺名胜26处,分别为那罗延窟、笠子塔、观音坪、华严谷、枣林、五王城、天城、大会谷、华东、温汤泉、龙泉关、旧路岭、铁铺、栖贤谷、观音洞、化竹林、青峰,观圣台、明月池、石佛岭、漫天石、研伽罗山、黄巍岭、观来石、紫府。这些灵迹都有动人的传说。
宋代张商英诗云:
风雨每从岩下起。
那罗洞里有龙蟠、
明代镇澄诗云:
云霞常出没,
神物自幽藏。
那罗延洞附近,有一座塔,名笠子塔。传说有一位戴笠子的陌生和尚钻入那罗延洞,数日不山.只在洞外留下一顶笠子,人们以为是文殊菩萨显圣,便建塔藏笠子,故名.
黛螺顶古寺在东山坡上,中殿内供五方文殊像。传说是将五个台不同形象的文殊像合塑此殿。善男信女到此参拜,即可代替朝拜五顶、,谓之“小朝台”,该寺为清代皇帝所尊崇.仅乾隆皇帝六度瞻礼五台山。就有两次登临黛螺顶。乾隆皇帝《登黛螺顶》诗云: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闍黎疑未识真宗。
南台堆锦
南台顶,又名锦绣峰,位于台怀镇南Z。公里处。五台山其它四台为连绵起伏的一道山峰,唯南台另为一峰。台顶海拔Z米, 为五台之中较低的一座.远望山形,犹如一匹卧马,立于山巅,又觉站在覆盂之上,周余米.+峰峦耸峭,烟光凝翠,奇花异草,千峦弥布,犹铺锦然。 因名锦绣峰。明万仁甫诗云:
南台孤耸隔诸台,极目氤氳瑞气开、
花满重岗堆锦绣,岩藏湿雾锁莓苔。
南台,叉名仙花山。是游人喜爱的天然高山公园、花草世界。据统计,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Z00余种。南台山势平缓,每到春天来临,春风吹拂,满山遍野的小草,迎风竞发,遮住了南台片麻岩。片麻岩的古老地貌,使南台焕发出一种美丽的风彩。登临台顶观望, 目光创及,一派花草世界。南台的花草品种繁多,有素白清淡的苓苓香,金色的蒲公英,红艳艳的山丹花,绛红色的灯笼花,白色的茴香花,淡黄色的台参花、浅蓝色的星星花,黄灿灿的金莲花,粉艳的罂粟花,米黄色的佛钵花等等.
南台不仅山花烂漫,而且药草遍地。药用植物有l5。余种,最主要的是长松,苓苓香、鸡足草、菩萨线、鬼见愁、茯苓、黄芪、黄莲、木瓜、大黄、芍药、桔梗、麻黄、白天麻、甘草、柴胡、百合、台参、小茴香等,其中苓苓香最常见。它那白色雅致的花朵,药用价值极高,釆下晒干后制成药枕,可降低血压。清朝慈禧太后用的“香发散”,配料中就有苓苓香。据说,慈禧太后常年使用“香发散”,直到临终,仍是满头秀发。
南台顶上建有寺庙普济寺,主供智慧文殊,为五方文殊菩萨之一。寺始建于隋, 明成化年间重修.寺内有明洪武二十年()晋王、颖国公等游台碑记和明万历二十八年()、康熙五十三年()修葺碑记。该寺有天王殿三间, 内供石雕弥勒菩萨和韦驮菩萨、,正殿五间,为文殊殿,殿内供铜铸智慧文殊像,后殿为石窟洞三间,内有石雕佛像一尊,菩萨父两尊,其年代较早。
寺西南面有一座石砌的覆钵式塔,称作普贤舍利塔,塔身高16米,站在塔顶四处暸望,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南台有佛教灵迹Zl处,分别为仙花山、普贤塔、古南台、古罅、神龟、石城、白龙池、插箭岭、万木坪、龙宫圣堆、圣钟山、圣僧崖、古竹林、虒阳岭、志公洞、法华洞、七佛洞、千佛洞、金阁岭、天盆谷、蛇沟、海螺城等。
南台南边有一座山峰,叫古南台。那里有系舟山。上面有铜环和舟轴、,相传尧帝为躲避洪水, 曾经乘船来到这里系舟。
东面有一座山峰,是插箭岭.传说宋太祖北征时路经南台,见菩萨现八臂相,于是插箭而归。后人就把插箭处称作插箭岭了.东面还有一处龙宫圣堆。传说北齐时,玄和尚在这里筑庵,曰诵《华严经》,龙母化为贫女,常来听经.后闻法化去。原来的龙池便涌出许多泥士,形成小丘,故名龙宫圣堆。七佛洞位于南台西南10公里处。传说昔年有七名西域僧人,结伴进入洞内,修持佛法,终成正果。千佛洞位于南台东北崖畔。传说明嘉靖末年,道方和尚夜游至此,见神灯万点。方随入,见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念观音名,愿造像,忽见一灯,寻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称其为千佛洞。
西台挂月
西台.五台山五大主峰之一.位于台怀镇以西13公里,海拔Z米,远望山形,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开屏孔雀。台顶平广,周2里。每当夜静山空,云带绕山。千峦曚昽,一峰矗立,月坠峰顶,俨若悬镜,故名挂月峰。张商英《咏西台》诗云:
三时雨洒龙宫冷.
一夜风飘月桂香。
明唐文焕《和咏西台》诗云:
月小更知山势险,
天空应见地形方
西台挂月是五台山的一大奇景、深夜往西台赏月,可得如此美景。每当明月升空,朗照群峰,西台清光明洁,l山泉细响,一片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但这并非最美的时刻。西台挂月的绝妙时刻应该是月亮坠落靠近西台顶的短暂瞬间,那一轮光华柔和的明月坠到台顶上端时,宛若悬挂在西台顶的一枚古镜、,高高低低的峰岭如披了一层淡淡的白纱.变成了一座座银山玉峰。象白天般明亮。却比白昼幽美、朦胧,充满沁人心脾的神秘气氛。
西台建有寺庙,称法雷寺,喻佛法如雷,能使芸芸众生觉醒。寺内王供狮子文殊,为五方文殊之一。狮子本为文殊菩萨座骑,表示威猛刚烈。狮子文殊,含有文殊说法,似狮吼如雷音之义。该寺创建子隋代,唐代重修,明法聚和尚叉子重修。该寺砖石构建,坐西向东,砖砌大门上挂區额。南北钟鼓楼匾额为“音应五台”.“声闻四达”。寺内正殿为3间石窟洞, 内供石雕狮子吼文殊像。寺内有明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晋王等游台碑记。
西台有佛教灵迹工7处,分别为魏文人马迹、八功德永、二圣对谈石、狮子踪.牛心石、文殊洗钵池、泥斋和尚处、鸟门、龙窟、石门、李牛谷、禅堂沟、峨谷、秘魔岩、萨堙崖、龙洞、香山。
台顶有一块盘陀石,上面有许多仿佛人马足迹的足印。人们称之为“魏文人马迹”.相传魏孝文帝曾经到西台游历,盘陀石上的人踪马蹄,就是魏孝文帝人马留在台顶上的印记。后人有诗云:
魏帝銮舆避暑来.
旌旗卷日映山台.
盘陀石上留空印.
风雨千年印绿苔。
“二圣对谈石”的石头,平整光洁,形同茶几小桌。传说在唐代有人亲眼看见黑白二色衣服的两位老者坐在这只石桌上絮絮而谈。然而当走到他们跟前时.却见两位老者足登祥云而去。方知老者是神仙。
“牛心石”为一道雄伟的悬崖,这道悬崖有一部分平伸出去,鬼斧神工.颜色紫红,形状仿佛牛的心肝。
西台山峰不尽平缓, 它有着险峰深沟,怪岩奇崖,是冒险家、探奇者喜爱的地方、
西台之西,有秘魔岩。昔高齐时代,有比丘尼法秘.惠心天悟,英志独拔,脱落器俗, 自远居之。积五十年,初无转足.其禅惠之.感世靡得闻年余。八十于此而卒。后人重之, 因以名岩焉。
秘魔岩所在是维屏山的断层.远远望去。如刀剑削就的石壁插立天际, 色呈赭红,笔直徒峭,寸革不生。半崖西向,有一条狭窄的小石间缝。这就是龙洞。相传很早以前,秘魔岩一带时时狂风怒吼,飞沙走石,渺无人烟、还出现五百条毒龙伤害百姓。百姓的日子变得苦不堪言。后来,文殊菩萨合掌将五百条毒龙聚在维屏山的这条石缝里,所以人们称之为龙洞。
西台有奇石,清水石上流。那潺潺作声的泉水,汩汩流淌的山溪,给西台峰岭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八功德水”,清澈明亮,环绕山间,是西台较大的一股水流.,这种水具有八种特殊功能:一者澄清;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后能除饥渴等无量过由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台西东北侧有池水,称作“文殊洗钵池”。传说古代有个叫明信的人,在西台法雷寺做和尚。因他以前曾是富家子弟,故尘缘难断。一次,竟然乘下山到台怀镇买粮的机会,用香客布施的银两偷买酒肉吃喝、,酒足饭饱之后,明信得意地:返回西台,路过这个水池边时,看见一位老妪正在池边洗饭钵。只信上前打问老妪从哪里来,老妪说西台法雷寺来, 明信正在奇怪怎么互相不认识。 只见那老妪寓意深长地笑了笑说:“你不认识我.我可认识你、,我正是寻你洗钵的啊!” “洗钵?为什么?” “因为你钵内有污垢!”
说着老妪悄然化去, 明信方知老妪为神灵,惭愧不已,人们说那妪正是文殊菩萨所化, 从那以后。 人们便把这个水池称作“文殊洗钵池”了。
北台叶斗
北台名叶斗峰, 系五台山五大主峰之一。位于台怀镇北10公里处,海拔米。顶周4里,是五峰中最高的一峰,也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地方,素有“华北屋脊”美称。远望山巅,恰如一身双头的共命鸟。
北台是五座台顶中最为高峻险要的一座台顶。叶斗峰,意即峰顶与北斗星的把子相连接。如《清凉山志》所说:
其下仰视,巅摩斗木勺,故以为名.
有许多民间俗语,描述了北台山势高峻的特点。如:“站在北台顶,伸手摸星星”;“南台虽高,打在北台半山腰”等等。历代诗人在歌咏北台的诗中,也描述了北台的山势,如”北台高峻碧崔嵬,多少游人到便回。怕见目前生地狱、愁闻耳畔发生雷“。低悬银汉星千点,俯视沧溟水一杯”。北台的高峻,常使游人“望顶兴叹”。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北台顶是极目远眺的佳妙之处,只要登上台顶,可东望海气。北眺沙漠,能领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
北台顶不仅高峻,而且谷多.藏真豁于西北,楼观谷位于东面,紫霞谷幽于正南。谷内景色各异,北台南麓的紫霞谷,俗称北台沟,是五台山上的“清凉最深处”。里边吞云吐雾,如同仙境。
北台有众溪发源泉,泉眼棋布,泉涌溪绕,一派清净秀丽的风貌。北台北麓有许多小溪,它们都注入繁峙县境内的品字泉。成为滹头河的源头之一。
北台顶龙王庙旁有一黑龙池,也叫金井泉。它与台东南楼观谷后的白水泉相通。,兰若寺旁有卓锡泉。北台南麓龙门之侧有金沙泉,台后有九女泉。
北台高寒,气候异常,风雨阴晴,变幻莫测。《清凉山志》对此有所描述:“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曝晴”或“猛风怒雷,令人悚怖”。正如前人诗云:
愁闻耳畔发风雷,
钟声鸣处隐风雷,
阴崖不雨自生雷。
北台的风以狂暴著名。发作起来,如虎齐啸。似狮狂吼,令人恐怖。强烈的旋风常常将雪卷成雪柱,旋升天际,达几十丈高。慑人魂魄。气象资料记载.最大风力在十二级左右。明代丘坦诗曰:
一片黄沙起,山川总不分。
满空飞乱石,四谷合乌云。
莫是龙王怒,疑从虎口闻。
这就是北台的风势!
“春光已三月,犹是雪纷纷”.北台顶全年积雪曰最长,可达Z00天。仅7、8月份少雪。在冰雪季节,狂风横扫一夜,台顶寺庙的几眼窑洞就会被积雪掩埋了。夜宿北台顶,睡醒后满山为冰雪覆盖是很常见的事。
置身北台.可以足踏雷电,俯视人间布雨。由于海拔高,北台自半麓以上云积雾绕,雷电频生。站在台顶观望山下雷雨,但见闪电有时像大红火球,四处翻滚撞击;有时又象桀傲蛟龙.怒游于雾云之中;有时象闪光的金剑,仿佛要将山峰劈得粉碎……伴随雷电,倾盆大雨自北台半麓泻下,沟谷里的村庄房屋一片朦胧。
北台诸峰常年掩没于云雾之中。因此人们又把北台称作云雾山。远远望去北台山岫出云吐雾,如海似潮,氖氳弥漫.在云雾浓密时,人们往往因视线被阻而迷路.云雾涌来,两人对面而立,也互相看不见.在云雾天气里,登上北台顶,只见“浓云似涛脚下飞”,而产生漂泊于云海之中的感觉。
北台顶,4月冰方解,7月即见雪,常年累月漫天飞雪,一切皆白.像银装世界。因此,每年阴历除去6、7、8三个月外,一般是不能登上北台的。在北台与中台相接处,有长年不消的“万年冰”.称作五台山的奇景。
北台顶建有寺庙称灵应寺。创建于隋。后毁。《清凉山志》载:明隆庆初,释圆广与徒明来构居。万历十五年(),释佛秀募造文殊大像。昔日,此寺东西有十里石铺朝台大道。寺内正殿为石窟洞七间,原有铁瓦,后被拆毁。殿内主供无垢文殊,为五方文殊之一。寺东有明代重修的邓隐峰石塔.寺东有黑龙池.其旁有龙王庙。现今北台寺庙经妙江法师主持重建,旧庙不见,新寺竣工。一座气势壮观的石雕寺庙屹立在北台顶上,那洁白殿堂,精细的雕刻,宽广的布局,高大的佛像,令人如痴加醉.赞不绝口。寺庙占地十几亩,中轴线上殿建二层.前面天王殿、钟鼓二楼。院中大型石雕亭.内置石刻经幢。还有石拱桥。后殿面宽十间,内供石雕、铜铸佛像十余尊。寺外,石雕龙王祠五间,规模之大,引人注目。
寺东,从鸿门岩至寺前,一条4米宽汉白玉铺的公路已建成。常年与外界隔绝的北台顶走近了世界。
北台有佛教灵迹24处,分別为黑龙池、说法台、隐峰塔、生陷狱、罗汉台、华严岭、楼观谷、金刚窟、白水池、五郎祠、玉泉、紫霞谷、龙门、金沙泉、仙人庵、九女泉、藏真谷、大黄泉、卓锡泉、文岫山、憨l山、宝陀山、秦戏山、品字泉。
生陷狱是北台中麓的一处绝石间.相传隋朝有个名叫张爱的人,在北台顶偷了寺庙的布施钱。在返家的路上,骤然刮起一股旋风,将张爱卷在半空。晃晃悠悠地落到了一个悬崖峭壁下的冰窟中,半步也动不得。张爱认为这是文殊菩萨对自己的惩罚、,于是便口称菩萨,连连祈祷,请求佛祖宽恕。第二天,悬崖忽然变成了一个不足一丈深的沟,张爱被一只白兔领着走出了这个绝石间。后来,人们便把张爱站过的地方称为“生陷狱”。
“黑龙池”,位于北台顶。长约50米,宽约30米,呈椭圆形。水深二尺左右,边沿砌石,俨然高山平湖。《清凉山志》记载:
黑龙池,台上,亦名金井池.侧有龙王祠,四方民祷雨辄应.
历史上遇有大旱,州、县长官要沐浴净身,亲临台顶,率众举行隆重的祈祷活动、佛教传说,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借回歇龙石,后经文殊菩萨教化而皈依了佛教,住进了黑龙池。具体负责代州境内的行云布雨。
北台山高沟深,多藏名寺古刹,著名的寺庙.有唐建法云寺、兰若寺,宋建太平兴国寺等,还有最古老的普济寺。太平兴国寺叉名五郎庙,相传为宋将杨业第五子出家处,为宋太宗敕建。寺内有五郎祠,并存有五郎所用兵器铁棍一根,重81斤,明秋崖《太平兴国寺》诗云:
杨师功业与天齐,恨杀丹青不与题。
傥得将军常在世,宋将争肯属单于。
中台滴翠
中台,又名翠岩峰,为五台山五大主峰之一。它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处,海拔米,顶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
中台,与西、北二台接臂,山体雄旷,气势不凡,北宋张商英《咏中台》诗云:
中台岌岌最堪观,四面林峰拥翠峦。
万壑松声心地响,数条山色毛骨寒。
登临中台,环顾四周,见众山匍匐,群峰跪卧,如儿孙朝拜,似众将听令.中台显示了将帅的风度。
中台,由于海拔极高,所以经常出现台顶艳阳高照,山腰乌云密布,大雨倾注的情景。有幸观得此景者无不觉得超凡脱俗。飘飘欲仙,享受一种“足蹈风雷之上,志凝霄汉之中”的愜意。
中台.胸襟开阔,方圆五里,如同神工着意削乎一般.由于海拔之高,台顶林木绝迹,唯生香草,细软如丝,萋萋芳草,丛丛山花,遮掩了山石的峥嵘,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中台是一座古老的山峰,经过亿万年的风霜雨雪,它的岩石逐步风化剥落,失去了年轻时富有的尖锐、险峻,变成了现在的平旷、广阔。山的表面没有坚硬的岩石.只有一些碎细的砾石.这些砾石与长年累月被风刮来的沙土粒混合,加上一岁一枯荣的野革沤烂,逐渐给中台覆盖了一层黑红色的腐植土壤.这种士壤肥得如同浇了油,任何一粒种子落在上面都能生根发芽。优越的土壤,使中台牧草长得丰盛壮美,成为北方地区最肥的牧草。中台牧草长得不高,却密密麻麻, 山风吹来,仿佛扬着多少幅的彩色绸缎。台顶周围的龙翻石则像一块块的翡翠,这就是中台起名翠岩峰的原因。
山有多高,水流多高。中台顶水源充足.从山麓到台顶,山泉淙淙,不绝于耳,溪水萦绕,如玉带银练。《水经注》云:
东峨谷水,源泉于中台,其水众源泉竞发,近代于群川,乱流西南、
《清凉山志》亦云:
中台有五溪发源,二溪左注清河,三溪右由西台下,出峨口,入滹沱焉。
肥沃的上壤,遍山的清泉,滋润着青青牧草,使中台顶成了得天独厚的牧场。每到春播结束之际,忻州、定襄、原平、繁峙、代县、五台及河北省一些地区的牛驴骡马,成千上万地涌往这里来“寄坡”。“寄坡”时间是立夏至立秋,为期3个月。牲畜寄坡时,吃着台顶的油草,饮着台顶的清泉,不几月.就会变得膘肥体壮、滚瓜溜圆了。
牲畜寄坡.使中台顶锦上添花。远望山坡上的羊群,如白云浮动。一群群牛驴骡马.是那么悠闲自在,或奔跑、或静卧。或嬉戏,俨然是中台的主人。
中台顶上现存寺庙一处,称演教寺,取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演教说法之意。寺内主供孺童文殊像。为五方文殊之一。
古传记载,演教寺创建于隋代。《清凉山志》载:
中台,唐建。弘治间,玉禅师重建,中有铁塔,藏舍利焉。
《古清凉传》卷中说.唐代,玄奘法师的得意门生、著名高僧窥基曾率领“黑白五百余人”往中台修建寺宇,“雕造玉石功德一二尊,并大殿一座”。又子大殿左右造“连基垒石室二枚,方三丈余,高一丈五尺,东屋有石文殊师利立像一,高如人等。西屋,有弥勒坐像一,稍减东者.其二屋内,花幡供养之具,荐受用之资,莫不鲜焉.即慈恩寺沙门大乘基所致也”。大殿前有十三级舍利塔,高13.3米。周雕十八罗汉像,龛内有三大石雕像,座基雕有莲辦,内藏铁舍利塔,相传为唐蓝谷法师所建 唐贞观年间,著名的解脱禅师曾在此聚众习定。
明正德七年()春,梵僧杂而只坚奉命于中台顶建寺.铸铁为瓦,明武宗赐额曰:“演教”,并敕旨护持。明成化年间(—),秋崖法师同晋王祈光遂愿,建祈光塔,四角各有小石塔。寺前西南有说法台,
至民国年间,演教寺保存过殿五间,上挂“威镇中央”牌區.两旁有对联:
五台十景奇天下,
三教九流冠古今。
第二层院有东殿3间,为玉皇庙;西殿3间,为文昌庙,正殿五间为楼阁式建筑。殿内主供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像。由此看来,此时中台顶佛教寺庙已成为道教寺庙了。
至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五台山圆照寺僧人在中台顶不断重建.使中台顶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
中台顶有佛教灵迹3Z处,分别是:灵鹫寺、甘露泉、大宝塔、佛足碑,文殊发塔、般若泉、杂花园、凤林谷、西天洞、梵仙山、井沟、杨柏谷、九龙岗、令公塔、林合利塔、竹林小像、清凉谷、古清凉、清凉泉、罗汉洞、清凉桥、万年冰、寒山石、玉花池、伽蓝沟、万圣澡浴池、太华池、祈光塔、 台中舍利塔、狮子窝、裟罗树,这些灵迹以珍贵的实物、优美的佛教传说,吸引着无数香客居士和中外游人。
中台气候寒冷, “披裘六月尚余寒”。在中台和北台交臂的山凹里.有“万年冰”的奇观。盛夏三伏,犹可看到数丈高的积冰。古人诗云:
满谷寒冰卧玉龙。
“歇龙石”,传说五台山原本干燥炎热,五谷不长,民不聊生。后来文殊菩萨从东海龙王那里借来歇龙石,五台山才变得湿润清凉,草木茂盛、:歇龙石又称清凉石.石长一丈五尺, 宽八尺,周长四丈六尺,面方平正,有自然文藻. 石不附山, 只要找到力点,推之即动、、石上能容多人而不隘、,该石现存在清凉寺院内,为游客参观的景观一,
菩萨顶为中台东南的支脉,又称灵鹫峰、一鹫岭突兀天际, 气势超拔,上建文殊寺。寺宇创建于北魏。唐时,称真容院、据《清凉山志》载:
唐僧法云自建殿堂,拟塑圣像。有塑土安生,不委而来。请言圣仪。云曰:大圣德相,我何能言?相与退祷,求圣一现:七日,光中忽现文殊像,遂图模塑成,因名真容院。
清康熙年间.菩萨顶为大喇嘛驻锡之地。大文殊寺的声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
塔院寺大白塔光洁玲珑,高耸入云。高54.37米,状如藻瓶。塔顶装风磨铜宝瓶,饰以垂带,悬以金铃,风吹铃响,声闻数里。大白塔下有佛足碑,相传为释迦牟尼所遗足迹,大白塔东有文殊发塔,高二丈余,相传文殊菩萨化为贫女,遗发藏此。
此外,中台脚下,还有显通寺、万佛阁寺、广宗寺、罗喉寺、圆照寺、寿宁寺、三泉寺、三塔寺、慈福寺、殊像寺、凤林寺等古刹以及台怀古镇。
五台山环基五百里,中心腹地为台怀镇。台怀镇前有梵仙山天然屏,后倚婉蜒起伏宛如行龙的灵鹫山,左右两山为青龙白虎,清水河水抱作环形,绿林阴翳,是一个理想的“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于是孝文帝在此兴建了大孚灵鹫寺及周围12座寺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