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兰苇编
《诗经·秦风》: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国从古代就用芦苇编制“苇席”铺炕、盖房或搭建临时建筑。古代时期都有用芦苇的空茎制造的乐器——芦笛,芦苇茎内的薄膜做笛子的笛膜使用。芦苇穗可以作扫帚,花絮可以充填枕头。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民国初年,五台“五大古镇”之一的柏兰古镇,昔日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上沼泽遍布,有多亩珍贵的湿地,老百姓称“四海四滩”,不能种植粮食,只能发展芦苇,芦苇深水耐寒、抗旱、抗高温、抗倒伏,笔直、株高、梗粗、叶壮,成活率高,能达短期成型、快速成景等优点。每逢夏秋,沼泽芦苇中,蛙鳖齐鸣、野兔出没、野鸡栖息,捞鱼公(学名野鹳)不时从空中下到水中啄食……构成一幅自然界各种动物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芦苇生命力强,易管理,适应环境广,生长速度快,是景点旅游、水面绿化、河道管理、净化水质、沼泽湿地、置景工程、护土固堤、改良土壤之首选,为固堤造陆先锋环保植物。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除森林生境不生长外,各种有水源的空旷地带,常以其迅速扩展的繁殖能力,形成连片的芦苇群落。
本区域内集市有固定集和庙会集两种,固定集在柏兰镇。为四、九集。民国后期改为腊月二十三、二十八为集。抗日战争时期停息。本地区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不高,人们日常花销主要靠一些副业收入。历史上柏兰镇以芦苇为原料的编席手工业闻名远近,是传统产业,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芦苇在五台县种植年久,多在下湿地和农户的场基地种植。种植较多的村庄有东长畛、西坡、东道头、麻子岗、东茹、南茹、马家庄、刘家庄、裴家沟、东西龙泉、寨里、柏兰等村,至一九八六年共种一千二百亩,产苇二百万斤,收入三十六万元。(来自《中国实业志》)
芦苇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村西合家口常年流着一股清澈的泉水,是优质矿泉水,日本鬼子占据三区时,王城炮台上的鬼子派人往返四公里从这里取水饮用。此水夏季冰凉,冬季却冒着热气,水中生长着浓翠的浮萍,成为寒冬里一道奇特的绿色风景。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人们利用冬春农闲时间编卖,老婆娃娃都会编,编成席子,铺在土炕上,或用于遮风晒粮,基本工序是:选料、碾压、刮蔑、编织。把霜降时割倒晒干的芦苇,用镰刀破开两半或是用管破开三部分、四部分,在用碾轱辘反复碾压,而后用长筷子把芦苇片上剩下的叶子刮掉;接着用席司编席,先是用10根左右芦苇片“踩底子”,一般编法叫“隔瓣子”,“起二按三重沓四,抓起五来就不是”是编席的基本口诀。
市面上卖席子规格一般是五、六席,即边长分别是(宽5尺、长6尺),还有六、七席子(宽6尺,长7尺)。或者根据客户需要订做,比如三、六席子,四、六席子等。编席还有许多花样,比如“麦穗穗”、“条砖对方砖”等,十分好看。一般一个劳力平均两日编一块席子,全村平均每年编一万多块席子,供用方圆几十里老百姓炕上铺。也有席匠带上席司和尺子外出编席或补席。销售于全五台县。除了曾经编席子的代表艺人是白新贵(?——年)、张治安(?——年6月)现在尚有新人在村里已经为数不多了。现年九十二岁的杨贵槐就是现在传承人之一。
境内的集体商业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时称“三区办事处”驻柏兰村,后迁址于陈家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油布、漆布、床垫等床上用品的广泛使用,苇编产业发达的编席手工艺逐步衰落,成为历史永久记忆。
注释:①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
作者简介: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中华作协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读后感杂志》、《诗人艺术家》特约编辑、文字友情新媒体主编、创意总监、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国际摄影杂志记者等。编辑《天堂有没有车来车往》、《脑保健》、《星品时代》丛书。曾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作品入选《中国新诗选》、《中国网络文学精品选》、《中国新作家档案》、《中国当代爱情诗典》等。擅长文学创作、策划创意、摄影旅游等。多年来从事企业品牌营销研究,已涉及四十余个行业,拓展中外品牌及明星代言等星品创意产业,开创中外企业星品时代新思路新格局。邮箱:
qq.云南白癜风治疗白癜风治疗那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