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历史上,许多名画都经历过破损,
但没有一幅画,破损得如此富有戏剧性,
他的“画生”,历经掉包、火烧、断成两半、
被指假画、打入冷宫、战乱丢失,
却无损其伟大,
最后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
这幅画就是《富春山居图》。
▼
1
一切,从年说起。
话说这年冬天,一幅元代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送入清宫,乾隆皇帝见到后喜欢得不得了,喜爱到何种程度?
乾隆对这幅画的喜爱就像娶了新的老婆一样,每天抱在手上。
作为黄公望的脑残粉,他没事就在画上盖个章。
只盖章还不过瘾,他还在画上题诗。
就连出门也带在身边,开心不开心都要拿出来写一笔,不停写写写多达五十五处。
看到没,什么御题、御跋、御记,密密麻麻满布山巅树梢,几乎填满了画卷中的所有空白之处,堪称弹幕狂人!
就这,还嫌不够,最后连山体都没放过!简直丧心病狂到令人发指啊!
再看看他的题跋内容,你就会更气:
辛亥春,携卷至田盘,与名境相印,又一胜事,御笔。
壬子三月,西巡至五台日,大雪对景,披图益知其妙。
长至后八日,快雪时晴,坐养心殿明窗下,盆梅初放,一室春和,展此卷欣然有会,辄命笔书之……
啧啧,好好的“画中兰亭”居然被乾隆同学搞成了旅行日记和心情随笔!
后来实在找不到地方下笔了,还恋恋不舍地写上一句“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以后再也不能在上面题字了,好遗憾哦!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到了第二年,内务府居然又呈上了一幅一模一样的画卷!
乾隆傻眼了。
因为,新来的画作也是水墨浅绛,古朴苍润,一前一后居然真假难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不过,乾隆同学毕竟是骨灰级书画玩家,不可能看不出~
原来的那幅图是A货,这一幅才是真迹!这相当于给了乾隆一个响亮的耳光。
为了挽回面子,乾隆决定把A货当真迹,把真迹当A货处理。为了区分这两幅图,他把A货命名为《子明卷》。
把真迹命名为《无用师卷》因为这幅图最早的主人是一个叫“无用师”的道士。
那么,乾隆花了多少钱买这幅画“赝品”呢?
答案是:两银子。
在清代,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今天人民币元,两白银折算下来就是40W,虽说皇帝不差钱,但那毕竟是伪作啊!
▼
2
提起《富春山居图》,相信每个人都是如雷贯耳:
哇,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画中兰亭!
国宝级文物!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幅图的作者:黄公望。
黄公望作为南宋遗民生活在元代,在当时属于地位最为低下的四等公民,到40几岁还只是个在官府混饭吃的小书吏。
如无意外,他将一辈子做着平庸的工作,然后默默无闻地死去,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丝痕迹。
可是,注定黄公望是被上天选中的人。
40几岁时,他被贪赃枉法、逼死人命的上司牵连入狱,人生跌入最低谷。
在世俗的眼光中,这样的人生可说是一败涂地,再无指望。
但,痛苦和绝境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有的人被摧毁,有的人却在黑暗中重新认清自己,找到通向光明的路。
黄公望就是后者,一场牢狱之灾让他看透了生命的无常,50岁出狱后,他决定再不为功名利禄奔波,而是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画画。
并尝试了不同的画风↓
▲黄公望《层峦秋霭》
是的,只要敢于出发,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出狱后,他遍游江南名山胜水,朝观云霞吐纳,晚看晴雨晦明,最终储万千丘壑于一胸。
到70岁时画技已达随心所欲,炉火纯青之境,成为画坛首屈一指的人物。
79岁,黄公望来到美丽幽静的富春江。
这里有王维笔下的“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有孟浩然诗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也有苏轼吟唱的“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就是这了!黄公望决定在这里挥洒出自己一生的巅峰之作。
之后他“搜尽奇峰打草稿”,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历时7年,终成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
▼
3
那么,这幅倾注了黄公望毕生心力与才学的画作,究竟牛在哪里呢?
首先,妙在构图布局。
黄公望没有过多地打破人们的正常视野,而是视点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整幅图就好像一幕推拉平移的电影长镜头,在空间的观感上十分自然。
▲像不像手机的全景拍摄?
笔墨技法上,则既能包罗前贤各家之长,又创造性地简化了前人的披麻皴法,中侧锋互用,多样地表现了山峰的姿态与结构。
墨色上,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江南山峦质地松软、烟雾迷蒙的秀丽特色。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你看,凡是不朽的艺术杰作,一定都具备非凡的创新性。
更何况,这幅画作不仅是黄公望艺术创作的集大成者,更是他一生感悟的总结。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从前半生被时代紧紧包裹的无力感中挣脱出来后,黄公望终于明白,每个人活着的真正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
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
是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
黄公望就此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感悟融于画作,使得整幅画卷在高超的技艺之外,还有了物我两忘、平淡天真的艺术灵魂。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在这幅7米长卷中,峰峰形状不同,树树姿态迥异,远有丘陵起伏,近有水波渔舟,景随人迁,步步可观,且处处意趣自然,浑若天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一经问世,即被书画名家,收藏家等推崇备至,人人以亲睹画卷真容为至幸!清代画家邹之麟称其为“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而百余年后发生的一件事,又令其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传奇的色彩。
▼
4
清顺治七年,冬。
江苏宜兴的一户人家里,一位老人虚弱地倚靠在卧榻上,昏暗的目光始终望向身边一个一尺多高的卷轴。
良久他深叹了一口气,指向床侧的火盆,说出了人生的最后一句话:烧了它吧。
看着卷轴慢慢被火苗舔舐包围,他安心地闭上了眼睛。就在此时,他侍立在旁的侄子急趋向前,一把将卷轴从火盆中抢出!
长卷得以留存,但起首的一段已被烧得火痕累累,画面就此断为两截。
遭此厄运的画作,正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老人是收藏家吴洪裕,他因爱画成痴,担心世间再无人像自己一样珍爱此画,是以要焚毁殉葬。
画被烧断后,起首的一小段从此名为《剩山图》,余下的长卷名为《无用师卷》,这之后它们在世间各自流转,渐行渐远。
曾有无数后人去富春江一带寻找黄公望笔下的实景,甚至拍下照片回来作比对,一边看一边感叹,黄公望画出来的富春江秋初风貌,要比照片更有意境。
那么,这幅画作现今何处呢?
答案是: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年,《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合体展出,这时距离黄公望自己落款已经过去年。
今年崇正春拍的焦点是吴湖帆。不但有他和周鍊霞的专场,还有他的这卷《临富春山居图》。
吴湖帆《临富春山居图》
话说年故宫的文物南迁,吴湖帆得以遍览故宫书画,其中就有这卷《富春山居图》,而且是子明卷和无用师卷都在,吴湖帆把乾隆盖章的子明卷断为假,而对无用师卷,则临摹一遍,就是现在拍场上的这卷。
崇正把黄公望的原作也印在了现场做对比,可以看出吴湖帆本还原度非常高,也可见他这一代画家对古人的追摹能力。三年后,吴湖帆再发现被火烧断的剩山卷并收为珍宝。吴湖帆后来年还临了一卷《富春山居图》,是将无用师卷和剩山卷画在一起的,曾在年拍出近亿的价格,现在这卷更早的作品,会不会破亿呢?
老实说,我对他跟周鍊霞的八卦兴趣不大(当然她是个令人敬佩的奇女子,有兴趣的可自行百度),吴湖帆的其他个人创作,在之前的几个大展也都很熟悉了,他当然是比肩张大千的大家,光是教出徐邦达和王季迁两位弟子就无人能及,只是可惜后来留在大陆。
董其昌《行书临古册》
其他的古书画则没什么亮点,跟华艺差不多,算是有两件董其昌压阵。这个临册是他把临怀素、颜真卿和李北海都放在一起了,标题是行书,其实草楷也有。这种多体临于一帖的董其昌,在广州艺博院的董其昌大展也曾见过类似的。另有一件董其昌的《行书卷》则是绫本七言诗。
文徵明《行书七言诗》
这种文徵明大字也较常见。释文“风动天寒雪飏丝,名花不受艳阳知。鹤头犀甲无人问,自敛修容照碧池。”
王原祁《仿大痴笔意》
很典型的王麓台“金刚杵”,笔墨构图品相俱佳,可惜没有著录。
恽寿平《古木竹石图》
画比较简单,是应酬之作。画边有苏庚春的观跋,苏是老一辈鉴定家,曾在广东省博物馆工作。
八大山人《行书律诗三首》
所书的是三首唐诗,都不是什么出名的作品,比较奇怪。
钱维城《富贵坚刚图》
有乾隆的五玺,本来应该也被编入石渠宝笈的,但还没编录就被赏赐给大臣英和了。
金农《红衣罗汉》
查了一下,它是8年香港佳士得的拍品,当年的价格是66.75万港币,现在的估价则是80-万,十年间大概翻了一番,你觉得跑赢通胀了吗?感觉还是不如买房子实在。
江贯道[款]《山水》
每次拍卖都能遇到些署大名头的“伪好物”,这件便是。看起来非常古,但当然不是江参的。我觉得它里面的建筑界画还不错,可惜网上没有大图。
燕文贵[款]《江干雪霁》
这件外形倒还有点江参的样子,可能是清代的苏州片。
元青花龙纹梅瓶一对
本来对这对元青花梅瓶很期待,看到实物才知道是修复的残品,粘合的裂纹很明显。当然本身的器型和龙纹都很漂亮。
元末明初木胎髹漆贴金观音坐像
拍这尊菩萨纯粹是因为它体型最大也是拍场里年份最久的。
据说经济的不景气已经开始反映到今年春拍上了,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拿东西出来卖的人,肯定非常缺钱。最典型的就是保利拍出的宋人《汉宫秋图》,此图年曾拍出1.68亿,8年后却以1.08亿成交,8年间藏家还亏了0万!
●广东崇正春季拍卖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