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清凉
入梵地
标题
请输入标题
之五
东汉明帝以前,佛教的法音尚未广泛的流布,五台山的圣境,听说过的人本来就不多,很少有人能够深入其境,亲睹灵异。
那个时候,五台山方圆五百里内,都是茂密的森林,到处有虎豹恶兽出没其间,五峰之间,无路可通,因此人迹极为罕见。
可是在川流平原之处,却是一些黄冠道人居留的地点,每到月中(农历十五),五峰之间,常会焕发出祥瑞的光彩,到了夜晚并有神灯四处流泻,一般人都以为是神人聚会的仙府。
自古相传,有个仙人,头发结成五个发髻,仙衣飘飘轻若无物。有时独自一人,有时是童子成群相逐嬉戏,游行于台山五顶之间。游访五台的人,远远望到童子相偕游戏,长相庄重端严,一旦走近了,却又都失去了踪影,总之,或者走出或者进入,都是人所追寻不到的。
有人说,在周朝的时朝,那些仙人就在这山上了;有的人说,仙人游踪台山五顶的年代,已经无法查考了。后来人迹渐渐稠繁,就较少看到仙人出游了,当时黄冠道人,一般人都称之为素衣仙。等到腾兰开山以后,就不再出现了,后来宝藏经传译到中国,从经中的记载所述,才知道那五髻童子,原来是文殊大士的化身啊!
摘自《清凉山志》卷四
为何佛经中称文殊菩萨为童子呢?
佛经中关于童子的含义,大略说来有三点:
一、童子是清净无垢的
以童子来表法,表示修行之人真正地见道以后,显发根本智,具足无漏功德,开显自性之中本具的无漏功德,所以称为“童子”。
二、约世俗义上来说
菩萨都是随应度化众生的需要而现身的,没有固定的形相。菩萨为救度什么样的众生,就示现什么样的身相,随顺众生的根机而示现。
三、约胜义上来说
菩萨修行,进入更高阶段的时候,有一个位次称为童子地。
五髻童子即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大般若经》:“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住童子地,一切所愿无不满足,常见诸佛曾无暂舍,于诸善根恒不舍离,常能成熟一切有情,亦常严净所有佛土,从一佛土趣一佛土,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听受修行无上乘法。”
可见此位次的殊胜。童子有种种美好的德性,如天真、纯洁、热情、和乐、易于与人为友、没有记恨心。他们不像一些涉世太深的成人那样虚伪、冷酷、无情。
菩萨修到童子地时,充满慈悲智慧,热情和乐,内心纯净,所以经中以童子来形容菩萨,表征菩萨的纯洁、天真、高尚、热情、和乐的种种美德。
古文殊寺详细路线
随喜助建点击下方链接
第二期项目列表
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
卡号:
户名:山西省五台县文殊寺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五台县支行
卡号:
户名:韩富洋(传喜法师)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