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徐氏人物漫谈四世祖文源公

本平台正在全力搜集五台徐氏家族史事、人物传记、历史遗迹等珍贵史料,请众位宗亲积极参与,为保护五台徐氏历史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台徐氏四世祖文源公

文源公像(三股二十一世徐鹏图绘)

四世祖文源公是五台徐氏大兴之祖,他的出生带来了五台徐氏五百多年的繁衍大发展,为日后五台徐氏杰出人物陆续登上各个时代的历史舞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家庭情况

《五台徐氏宗谱》序载:

“……四世祖讳文源,字百川……”

二股十五世祖松龛公《徐氏本支叙传》云:

“三世祖义公三子,长曰文厚,次曰文达,三曰文源。义祖娶张氏生文厚、文达,继娶姚氏生文源。义祖先卒,姚太君亦相继卒……文源祖长成乃已,时在前明化治年间。文源祖,字百川,有九子,三十六孙,七十二曾孙。”

《百川公墓表》云:

“公卒于明初,葬于本村南山之侧。”

《五台徐氏宗谱》“茔墓图说”中写道:

“徐氏之茔,建安村南,地名老围……以第四行之在左者为百川祖墓”

综上可知:文源公,字百川,大约生活在明朝化治年间,即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关于明朝前期的划分是从洪武时期至正统六年(——),也有学者习惯以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做为前中期的界限。那么文源公的时代基本属于明朝中期的前期。

文源公是义祖的第三个儿子,义祖先娶张氏生下文厚、文达二祖,后来又娶了姚氏才生下文源公。文源公与厚、达二祖为同父异母兄弟。不幸的是在文源公一岁左右的时候,父母便相继去世。文源公成家后生下九个儿子,有三十五个孙子(包括文厚祖之嫡孙,共三十六人)和七十二个曾孙。去世后葬于大建安村南老围坟。

二、受恩轶事

在文源公成长过程中有一件流传至今的事必须提及。

二股十四世广轩公《世徳诗?布谷章》诗曰:

“四传至文源祖,襁抱失母,兄文厚、文达祖负抱而耕。文源祖以报恩,誓其子孙焉。

布谷催耕,兄泪盈盈。

有弟无母,无母孰哺?

负我耒耜,抱我弱弟,以适于南亩。

苗既硕,弟何小,兄也顾之,劳心草草。”

此诗为一首叙事诗,叙述四世祖文源公在大约一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当春天来临,天上的布谷鸟“咕咕”地叫着开始催促农人去田地里耕种。这时文厚、文达二祖犯难了:“弟弟太小了,没有父母来照看,这可怎么办呢?”二人不禁泪眼盈盈。思来想去,便决定带着农具,背起弟弟去村南的田地里一边耕种一遍照看弱小的弟弟。虽然庄稼长高了,可是弟弟仍然还小,厚、达二祖依然精心照看着他。

关于文厚、文达二祖抚养文源公事情的描述,在十五世祖松龛公《四世祖家传》中还增加了一些更具体的情节。

“文源祖甫离襁褓,有山田数十亩,文厚、文达二祖自耕之。相与谋曰:“弟小弱,置之室中恐为嫂所虐。”晨起一人负田具,一人携饼饵负弟至田所。一人治田,一人伴弟嬉,更迭为之晚,则负之归。如是数岁,文源祖长成乃已。”

上述记载增加了以下内容:

(1)带文源公去田地的原因是怕家中嫂嫂照顾不周。按照百度汉语的解释,这里的“虐”字理解为“轻视、忽视”比较合适,哥哥如此怜爱弟弟,嫂嫂应该还不至于真的虐待一岁的弟弟,以至于哥哥还得把弟弟带出去随身照看吧。

(2)在田地中,二位哥哥一人耕种,另一人则陪着文源公玩耍。互相交替,直到天晚才回家。

(3)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很长,“文源祖长成乃已”,大概也得六七年左右的时间吧。

可见,文源公自幼父母双亡,历经艰难,成长实不易!

三、遗训

文源公感恩于文厚、文达二祖的抚养之恩,因而生前留下了遗训。

二股十四世广轩公《世徳诗?布谷章》诗曰:

“……弟既长,兄已老,私心了了:滹沱浩浩,潭水一匊。决潭益沱,毋乃不足。曰予世世子孙,惟兄之子孙,是亲是睦,敢或侮之,神其不福!”

“滹沱”即山西省大河——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途经五台县大建安村北。“潭水”指小股的泉水涌出形成的深水池,此类潭水在当地大建安地区较为常见,如潭上村、大建安村梨园、东建安等。广轩公在此诗中以族人们常见之滹沱河水和潭水为喻,通俗、生动、形象地写出文厚、文达二祖对文源公的抚养之恩就像浩浩不绝的滹沱河水一样宽广悠长,而文源公及其子孙的感恩回馈不过如一捧手的潭水,即使潭水决堤,全部倾入滹沱河,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永远也无法全部报答。真可谓“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此,文源公就告诉世世代代的子孙们:你们就是我两位哥哥的子孙,必须要与他们的子孙和睦相处,如果有人胆敢有冒犯的行为,天上之神也不会原谅!

唐代大诗人孟郊《游子吟》就曾以通俗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无法报答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于万一的深刻含义。广轩公所言“决潭益沱,毋乃不足”与此相辉映,无华丽词藻绘,不事雕琢,清新淳朴,异曲同工之妙跃然于纸上。

二股十五世祖松龛公在《四世祖家传》中也写道:

“……长房、二房,宜善视之,有犯亦勿校违者,非吾种也!”

用语虽不同,但是文源公训示子孙要善待厚、达二祖之后的誓言和决心却是一致的。

松龛公在《四世祖家传》中这样评价文厚、文达二祖:

“厚、达二祖皆农夫,源祖又异母弟,乃友爱出於血诚。政使有经术者为之,亦无以过殆。”

文厚、文达二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二人不过是一介普通的农夫。按照前文所述,才甫公迁居建安,耕种山田十几亩,在村中还受人欺侮,传至文源公不过才四代,父母去世又早,经济条件应该说比较窘迫。而且与文源公还是同父异母兄弟,能够这样朝夕相伴、悉心抚养,完全是出于对“弱弟”的无限怜爱和骨肉“血诚”,古来实不多见。“有经术者”(饱读四书五经等经学的人)面对这样的状况大概不过如此吧。此事虽然距今六百余年,但是每每读来仍然令人动容。松龛公写道:

“此语流传至今已五百余年,子孙犹识之。……继畬每读之未尝不流涕。”(《四世祖家传》)

如今,文源公之祖训以诗化的《布谷章》在五台徐氏族人中广为流传。

四、子孙繁衍

据清康熙三十五年《谱》序:

“……生九子,孙三十六,曾元孙百又七十余人,后渐瓜瓞绵绵”

《百川公墓表》记曰:

“孺人张氏、金氏生子九人,曰兴、盛、增、益、仓、库、廒、昶、粮,孙三十五人,曾孙六十三人,繁不胜记。”

对照现传《五台徐氏宗谱》来看,文源公生有九个儿子,分别是:兴、盛、增、益、仓、库、廒、昶、粮,嫡孙三十五人,加上文厚公之孙,共计三十六人,曾孙、元孙合计一百七十余人。

也许是由于外迁而常受坐地户欺侮的原因吧,也许是人丁寡少而缺少劳力的原因吧……总之,五台徐氏先祖们坚韧顽强、不屈不挠、不甘人后的性格,使得这个家族大踏步走上繁衍、发展、壮大的道路。至此,五台徐氏家族遂始人丁兴旺,并分为十大股(“股”或称之为“房”),开枝散叶,至清朝初期阖族达到了千余人。

不仅如此,四世祖文源公还非常重视子孙的诗书礼仪等文化教育。

按照《五台徐氏宗谱》世系谱的记载,文源公长子兴和次子盛为乡耆。乡耆应该是指在州县遴选的乡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年高贤能的士绅。明朝是一个非常重视通过乡饮酒礼对乡村里社实施教化的朝代,乡耆宾客往往以能够参加地方州、县组织的乡饮酒礼为荣耀。史书上记载,许多人把先辈曾作为乡饮酒礼宾客的事迹载于家谱、年谱或者墓碑上。

南开大学著名的历史学者冯尔康先生在《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一书(第页)中说:

“明清时期的士绅往往既是宗族首领,又是地主,具有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血缘和地缘控制上的优势,地方上兴修水利、开发土地、管理土地、教化民众、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等公共事业都需要他们经手组织,里甲、保甲组织也受乡绅左右,乡绅是地方社会的实际控制者。”

根据现有资料,我们无法清楚的知道五世祖兴公、盛公到底是属于耆宾(分为大宾、介宾、众宾等,《五台徐氏宗谱》名秩谱中将耆宾列于大宾与介宾之间,说法不一)中的哪一级,但是按照明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乡耆在乡村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到五世时,五台徐氏已经大大改变了始祖才甫公至四世祖文源公时期经济困窘、缺乏教育、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

《五台徐氏宗谱》卷一中明确记载,文源公三子增公为庠生,这就意味着增公最起码接受了县学的文化教育。按照当时的情况,应该称之为“秀才”了。虽然明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大发展时期,但是还没有达到人人都可以在县学读书的程度,对于五台徐氏来说更是一件转折性的大事件。

自此五台徐氏亦耕亦读,到明末清初涌现出了许多读书人、当地士绅和为官者。

二股六世玺山公为拔贡生,三股六世琳山公为廪膳生、受赐为寿官,三股六世现山公为太学生。

大股七世镗公为岁进士、任晋府典膳,二股七世镛公为岁进士、并任武乡县教谕、定陶王府教授,三股七世镇公为岁进士、任潞安教谕,三股七世铣公为庠生,三股七世锦公为例贡生、任陕西扶风县主簿署知县事,三股七世铠公为例贡生(入邑志)。

大股八世光明公为廪生,二股八世光济公为庠生,二股八世光澄公任陕西宁夏府经历,二股八世光治公为武庠生,二股八世光训公为庠生,二股八世调鼎公为庠生,二股八世调轴公为庠生,三股八世光荣公、光国公为庠生,三股八世光耀公为庠生。

大股九世运公为庠生,大股九世立公为明岁进士、任泽州训导、商南教谕,二股九世桂芳公为拔贡生,二股九世腾芳公顺治戊子科武举人、诰授明威将军、任江南六安卫千总,二股九世作麟公为武举人、任营千总,三股九世之麟公为庠生,三股九世弼公为庠生,三股九世象阳公为庠生(钦命练总),三股九世应阳公为庠生。

另外三股六世瑄山公为乡耆,九股九世鸿鸣公为钦命练总。

据年《五台徐氏宗谱》记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者2人,文武举人14人,贡生28人,监生25人,廪生、增生、庠生、佾生人,合计人。其中授诰封、诰授者14人,敕封、敕授者8人,例封、例授者39人,担钦差大任者1人,一品官员1人,二品官员4人,三品官员2人,四品官员6人,五品官员12人,六品官员9人,七品官员20人,八品官员20人,九品官员11人,合计人次(其中个别曾任多品阶官职)。民国时期(截止年),大学本科12人,专科9人,中等专业学校17人,陆军大学、黄埔、保定、山西等陆军学校9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股十五世徐继畬和三股十九世徐向前。

徐继畬为道光六年进士,晚晴名臣,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并为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他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所著《瀛寰志略》对近代中国思想变革以及日本明治维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徐向前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清雍正四年(),三股十三世祖公旦公委托康熙五十三甲午科举人李振宗(现山西省原平市北社人)在为文源公撰写的《百川公墓表》中写道:

“土人父老赏歌其轶事:公乐善喜施舍,居家孝友处乡党,忠厚积德行仁……”

以上文字似有赞赏、虚夸文源公之意。但是,依照人生处事之道而言,文源公子孙之所以有此重大转变,与其代代忠厚行善、热心助人、友睦乡邻是分不开的。

文中还假以部分想象:

“遥想当年,拥衣冠簇,诗礼彬彬,明季俊英,一堂太和,成聚成邑,戏彩膝下,时几几乎,有郭老点颔风……”

文中的“郭老”应该指的是唐朝大将、汾阳王郭子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二郭子仪传记载:

“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诸孙数十,不能尽识,至问安,但颔之而已。”

此处借关于郭子仪的“点颔”典故,生动地再现了文源公在世时诗礼传家、人丁兴旺、家和万事兴的繁荣、祥和景象。

(文/徐晓雷)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怎么治疗
青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ls/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