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对于去过终南山的朋友们
最直观的感受即是看到终南山上
有着许许多多的小屋
散落在那参差不齐的山脊上
数千年来
信仰佛教的信徒们
追求真理的求道者
不辞辛苦来到这里
便是想要寻得
那远离尘世的一抹宁静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人们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之余
越来越多的人
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
寻求自己内心的答案
于是“终南山”
便吸引了许许多多前来
求道、问道、隐居、闭关之人
起初佛教传入中国时,并没有宗派之分。当佛教传入山川形胜的终南秘境,你是否也像王维那样,仰对峰峦、俯拾河溪,在“连山接海隅”处体会更多佛法的真味?
■终南山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简称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钟馗文化”、“财神文化”的发祥圣地。
终南山位于秦岭山脉中段,西起陕西眉县,东至蓝田县,主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境内,海拔米,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
○终南山的人文历史
终南山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那副知名的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即指的是终南山。
■儒释道三家齐聚终南
就只为做个隐士?
也许因为终南山的名气实在太大,使得终南山历代多出隐士。据统计,距今约有五千余人在此隐居生活过。
知名隐士有: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药王孙思邈,华严初祖杜顺法师,诗佛王维,天子之师王九思。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高僧如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观等人。
就佛家而言,南朝梁代以后的僧人有昙相、法藏(北周隋唐间之法藏,葬云际寺),僧照,静藏、道删、法应,等人隐居于终南。
○古往今来为什么那么多人
选择到终南山隐居?
通常选择隐居的人士,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功成名就后,为心灵寻求更好的寄托,也为自己找个修身养性之所。
二、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一些挫折、困境,从而选择到山间林野中以获得暂时或长久的清净。
三、看透尘世的文人雅士,像陶渊明、王维一般追求放归山野的人生境界。
无论这些隐士是以何种原因而选择隐居,小编对于隐士们的这一决定都着实敬佩。因为说放下容易,而真去做,并做到了,着实不易。
■虚云老和尚眼里的终南山
虚云老和尚一生云水不住,足迹遍及天下,但他对终南山的感情却十分深厚。他曾三次入陕,其中两次在终南山中隐修。在他对弟子的开示中,层多次提到终南山对佛教的影响,及他在终南山隐修的经历。
老和尚岁时,于云居山真如寺传戒时对众戒子开示时说:“少年就想住茅蓬。放下万缘。偷安度日。结果还是放不下。逃不掉因果。庚子年随光绪皇帝到陕西。嫌市朝太烦。故第二之又上终南。到嘉五台结庐。改名隐迹。把茅芦弄好。以为可以安居不动了。但因果不由你。还是隐不住。”
○杜顺和尚与文殊菩萨
多年之后,虚云老和尚在回忆起于终南山中隐修的经历,仍然说其对自己“甚有饶益”。他曾对弟子开示关于文殊菩萨和终南山的典故:“华严初祖杜顺和尚,是文殊菩萨化身。有弟子亲近很久。不知他的伟大。一日告假要朝五台山礼文殊去。”
师赠以偈曰:“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处觅弥陀?”弟子不会意。及至五台山脚,见一老人。谓之曰:“文殊今在终南山?”老人答:“文殊,杜顺和尚是也。”弟子趋归,师已於十一月十五日坐亡。至今关中於是日作文殊忌斋。
■结语
隐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心的升华。
看完文章,你是否也想去终南山小小隐居一下?别急,小编建议,虽然你抱有一腔热血,但如若能耐得住寂寞与严寒,暂且还可尝试。不然就“秋山落日清泉,柴扉茅舍暮天,篱笆凉亭温盏。竹风任运,一点诗心人闲”,旅个游、散散心就回吧。
南无阿弥陀佛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往期精彩
、春节过后请远离这两个人,不管你是谁、此文不转,我有罪过!、这个动作,居然短期治好腰颈椎病,太神奇了!、为什么女人要稍胖一点才好?佛陀来告诉你真相、老年痴呆很可怕,预防原来这么简单,可惜99%的人不知道!、好人头上有灵光,一生一世无灾殃nbsp;!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