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潞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人文学者,山西战略咨询专家。著有《山西密码》《晋东南密码》《高台上的中国》《皇城报告: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北方村落调查》《太行山上的福地》《狂者的歌舞》等10部。策划出镜有央视、山西卫视、太原电视等纪录片专题片20余部。于年开始,从史地、经济、社会学角度,考察山西内外县域,是研究当代山西问题的专家。
作者自勉:
让我们交换礼物,
互相点燃烛光以及共同分享
——西哲
孤岛归位:五台山与太行山脉之秘
——从地理、人文角度试探五台山与太行山脉之关系
五台山北台顶,海拔.1米
缘起
五台山脉以自然、宗教著称于世,太行山脉以巍峨、峭拔名扬天下。两列山脉在山西五台、浑源与河北阜平、平山一带交接,加上北部的恒山山脉入伙,三者共同在华北版图上构成了山河扭结、错列的宏大气象。
长期以来,笔者仆仆于忻州周围考察,无数次仰望这座五台山脉,曾经思考并产生疑问:五台山、恒山、太行山脉三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内在关系?或者说,五台山能否归入太行山脉的范围呢?只听说“五台山”,为何不见当地人提及太行呢?
驾车从中台至北台之间
这种疑问正好是本书立论之所在,也是忻州官方亟需解决的问题。至此,需要笔者做一个铺垫:年5月某日晚,笔者正在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参会,突然接到山西省人大科技文卫工委李福明主任电话,李主任言语温润、情商发达,是我的好兄长好领导,他曾在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省作协、省委党校、省委办公厅担任主官,私下里始终关心我的进步,因而电话里无需多言,简明说清一事:因为五台山,忻州市委李俊明书记想与你见面交流一下。我说好。李俊明鼎鼎大名,副省级官员,岂能不知。他以忻州籍人士任职忻州(县级以上主官有易地交流传统),又兼任山西省人大副主任,在山西只此一例,可见ZZB对其的高度信任。由于他与笔者不熟,特委托李主任协调一下。
翌日早8:00,俊明书记电我,意思与李主任所述一致。其中表达两点:一是读你的《山西密码》感触很深,并将此上升到工作高度,基于此想与你交流一下;二是因为国家出台了大太行旅游政策,我作为忻州书记想为忻州争取政策上的支持,这就涉及到五台山与太行山的归属问题,学术上的事需要你来帮忙。看你何时有时间,我们能够见一下。我略作思考,回复说:等我几日后返回太原见面。
太原黄昏之约
最后晤面定在本周日上午9:00。
那个周日上午,我们如约在其省人大办公室见面。除了我俩,还有李福明主任、忻州市委常委、五台山管委会赵新年书记及一位忻州市委副秘书长。俊明书记很真诚,他取出一部已经“揉蔫”的旧版《山西密码》,翻着页码指给我:“我是从年元旦看开的,那天休息,我业余看了一个多月,你看,每页都有笔注……”说话间,又取出一个半大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字迹,排列整齐工整,“我从你这里总结了13点,在工作开会时用上了。”
透过他的表述和笔记本的力量,我受到了触动:一是想不到我的拙著能够让他如此重视,并能应运在工作中,对于笔者的辛苦也形成一个呼应,长期以来,笔者费尽辛苦不就希望学术能与现世结合并能服务于社会吗?!二是眼前这位体量中等的官员与其名字契合,行为敏捷干练且善于学习,确实与其早年的经历不无关系。笔者曾听闻他在年代于山西建筑学校毕业后,曾留校做过教师、办过公司,属于那种智能型官员,不禁有亲切之感。
席间,他发表读后感言:“看了你的作品后,感觉你除了你老家晋东南,就数对忻州有感情……”我心头一动,立刻意识到他读书着实敏锐,通过书能与我幕后的心灵相通,如知己相遇。他问及我与忻州的关系,我透漏了两则信息:一是如他所述,我与忻州缘分深厚,曾经约次到过或路过那里,以考察为主;二是笔者曾经在偏关遭遇车祸,几乎葬身于滔滔黄河之中……我与忻州有“过命”之交情。如此沟通,有助于相互间心灵走近。而后有老学者艾菲应邀到来,我们六人举行了一个专题沙龙,共同探讨一个话题:五台山与太行山脉的关系。说白了,俊明书记是委托我俩,以学术角度探索五台山,并能有益于忻州文旅发展。同样,年轻淳厚的赵新年书记也对我们给予希望。
五台之靠
基于这种“忻州缘分”,笔者只能应忻州市委李俊明书记之托付,撇下俗物冗事,答应拟从地理学、地质学和文化角度,初探五台山与太行山脉,找出二者间的内在关系,以有益于忻州文旅发展。
毋庸讳言,这是一冷门命题,但笔者不得不佩服俊明书记的敏锐,他能把一个实操性工作变成一个学术课题,这确实是施政的创新思维,也对于笔者是一个挑战。其挑战在于,笔者对地理学有所积累,但对地质学学养不足,因为这是跨学科。若要厘清五台山与太行山之关系,必须从地理、地质、人文三方面开局,否则有失草率。
地质风光
首先,笔者对地理学、地质学概念做一个通俗界定。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貌特征及其演变的规律;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动力演变。两者区别在于:一个研究地表形态,另一个研究地球内部;人文则好理解。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从地理学、地质学和文化学方面展开研究及求证,也能满足五台友人王锴兄弟的诉求。
三圣一体:以地理学分析之
这里先对考察对象分开做一个界定。太行山脉杵蹴在哪里,北方区域内人人尽皆知。先给太行山脉界定划段。
自古及今,学界对于太行山脉的范围存在争议,有一个大小概念界定,想必是古人活动范围有限、视野狭窄所致。对于活动范围有限的古人来说,研究一座大山,往往是盲人摸象,难以宏观把握,且无系统的科学手段可以凭靠。似乎对太行山脉最早且全面认识的是晋代的郭缘生,他指出:
太行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
——《述征记》
这大概是古文献中对太行山范围的最早定义。其信息在于:太行山的起始之端在河内,就是黄河与太行山夹角地区,秦代叫河内郡,今属于豫西北;北至幽州,即北京。根据古义,今人将太行山起始点定位为于黄河北岸的济源、沁阳、修武一带,北至北京西山。之所以起于“河内”,笔者臆测是这里的太行山(称“南太行”)最早进入人类活动视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密布,以新旧石器出现;国史,先秦以前的国史与都城,均在太行山南部一代展布,呈现“L”型,如洛邑、朝歌、牧野、新郑、汴京、邺城、中牟、邯郸……等等,就在“山边边下”,长安距此也很近;当然还包括山北侧的都城,如安邑、新田、蒲州等。可以说,南太行与华夏文明起源有着连带关系,如果做比,犹如“萝卜与泥”。
那么,地质界如何看待太行山脉?
回溯一下地质历史,没有发现国际上如何看待太行山脉,而中国地质学发育晚于国际,初建于20世纪初,其标志就是地质所,三位元老是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三位加上同时期的李四光,为中国地质学的四大奠基者,民国一等一的地质专家。中国第一份“雄鸡民国疆域图”即由丁氏于年绘制,年代中印谈判时,中国仍以丁氏地图为准。
中国地质学开山祖师: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
丁文江(—),字在君,出生于江苏泰兴缙绅之家。年远赴英国从中学读起,年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得动物学、地质学双学士,后成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地质之父”。有权威盛赞之,“丁文江不仅建造了中国地质学的基础,还擘画了它健康发展的路径。在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丁文江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学术界的政治家’角色。他创办了中国最早成功的专门地质教育机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质调查机构(也是中国最早的科学研究机关)——地质调查所,他还在该所确立了绵延至今的研究精神。”[1]蔡元培赞誉之,“精于科学而又长于办事(曾任民国上海市长),如在君先生,实为我国现代稀有之人物。[2]”
超一流大师丁文江,两眼贼亮
丁氏终其一生,忙碌于地质考察和著书立说,在实地调查、采集标本上尤其勤奋,被当时学界公认为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带学生考察时,定有几点准则:“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年1月5日,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因煤气中毒遽尔长逝,年仅49岁,至今思及仍然扼腕一叹。据说蒋介石曾派飞机载专家前往救助,最后葬于长沙岳麓山。
早在年初冬,26岁的丁文江曾与F.梭尔格(Solgar)、王锡宾一同调查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曾专程考察太行山脉。11月27日,丁文江与梭尔格到达太原,他们曾经考察东山、西山,并推测黄土成因:“城东十里,城西二十里,都是四五百公尺高的石山;石山边上,都是黄土。但是我们看见东山边上的黄土,比西山又多又厚,足见黄土是西北风吹得来的。[3]”作为地质学家,他对古人认定的太行山脉范围表示出质疑,而后重新给予定义:
青年丁文江,有趣之小伙儿
太行山的范围似乎不应如是的广大,因为从河南的济源、沁阳,到河北的阜平,山脉是南北行的,这是所谓真正的太行山。从阜平起,山脉转向了东北,所以绕到北平的北面,再向东连到榆关,这一段地质的构造极其复杂,与太行本身不同。我的朋友翁咏霓先生[2]把它叫做燕山。如是则八陉里面的军都陉、飞狐陉和蒲阴陉都在燕山,而不在太行。[4]
丁文江所提之翁咏霓,即翁文灏(年-),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地质界又一位泰斗级人物。早年曾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回国后在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造诣很深,其代表作品有《中国矿产志略》《中国地史浅说》等。后以学术从政,曾任国民政府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等,也曾列名于中共划出的“43名战犯名录”(列名第12位),但其本质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地质学家!年改朝换代后,逃亡欧洲后重又返回大陆,并为新中国所用,仍在地质方面余热生辉,寿至82岁。在其身上有许多个中国第一,譬如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首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学者、首位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研究中国山脉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
学究、儒雅翁文灏
丁、翁二老是从地质的深层次角度研究太行山脉的,这不仅是从外形上判断,更多是从地层内部和岩性考虑。丁指出,“传统地理学往往把山脉当做大河之分水岭,而山西若干大河,如唐河、滹沱河、漳河等都穿太行山而流到河北,这就打破了“两山之间必有水,两水之间必有山”的习惯观念。[5]”
中国近代三位地质奠基人:前左一翁文灏,前中章鸿钊,右一丁文江
但是,后世地理学界有所不同,他们更多从“泛文化”角度判断太行山脉,譬如管述奎、吴登明,他们如斯界定这座山脉:
太行山北起河北拒马河畔,南到黄河北岸,山脉走向由东北而西南,到河南辉县,转为东西方向,王屋山就是它西部的尾闾部分。[6]
这段文字涉及范围与古人郭缘生接近,就是包括了阜平至易县这一段山体在内,均属于太行山脉。丁、翁二人则将其归入北部的燕山山脉。还有不同的是,他们将太行山脉南北掉了个个——起始在北,尾闾在南,又将王屋山归入太行山脉的尾闾部分,这些与另外两种提法不一样。
山岳踏查俱乐部在年编制的太行山系图中则提出了一个“大太行山”概念,其中包括中条山、王屋山、太岳山、系舟山、五台山、恒山、北京西山及军都山。这一点,文化学者王大有持类似观点,他们更像是从文化视角考虑,而与地质地理学渐远。
笔者出生于太行山的腹地——晋东南,与大山的感情浸透于血脉之中;作为初学者,虽然智浅力薄,但有兴趣于太行山脉,曾经在30年里上百次东西穿越、踏勘这列大山。此后也曾经许多次就教于山西地理学家谢鸿喜先生,与之形成共识,并结合古今专家学人的观点,曾经在拙著《山西密码》里对太行山脉给以厘清和界定[7]。结论未必正确,但求真之心是炽热的,以求得读者赐教。笔者观点主要有二:
1.太行山脉可以分为三个地理范畴:
小范围:太行山脉起于河内,止于河北阜平或者山西盂县滹沱河太行山峡谷,这个身段与古今广为引用的一个概念相吻合——“八百里太行”;
中范围:太行山脉起于河内,止于北京西山拒马河峡谷,或者居庸关关沟一线,论及长度,决非“八百里太行”,而是更为绵长,超过Km;
大范围:即“大太行”概念,太行山脉起于中条山,止于燕山东缘,中间连带有多条支脉,论及长度,应在近Km,其走向如大“S”形。
2.对太行山脉的结论:
古人一般以山河划界堪舆,山以河分,河以山起。此观点从地理学角度,至今具有很大借鉴性。
太行山脉起于黄河北岸济源一带,沁河是其南段界河,其河西则为王屋、中条山脉,其河东即太行山脉的起始段;止于京冀之拒马河边,拒马河将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分离。中间两条河流为界河,北边是流经盂县、平山县之滹沱河,南边是流经平顺、林州之浊漳河。北太行指滹沱河与拒马河段,流经晋冀京交界处,西太行指滹沱河与浊漳河段,流经晋冀交界处,其中在山西的面积较大;南太行指浊漳河与沁河段,流经晋豫交界处,两省平分秋色。
太行山脉宽度约在50-Km,愈往北愈宽厚、愈高大,其主峰最高点为蔚县境内之小五台山,海拔高达米。这里再次强调:太行山脉之长度不是Km,而是超过Km,太行八陉古道全部包含在内。“八百里”只是一个历史概念、泛地理概念,用在当代已经过时;其基本走向沿北北东——南西西展布。至于太行山脉是否包括燕山山脉、中条山脉,那是一个泛太行文化概念,并非确指;从地理文化角度延伸,似乎有一说,但归于地理则有些勉强。
太行八陉图
3.对五台山脉的界定
有关五台山脉的地理范围,已是成规,学界几乎不存在过多争议。其内涵有二:一是“小概念”,五台之间的景区区域,称“台内”,面积约km2,这是一个旅游区行政管理概念;二是大概念,五台内及其延伸部分,称“台外”,面积约km2,包括五台县及其多县部分区域,环基周长Km,这是一个五台山脉的地理概念。
从地形图观察,五台山脉分为三列,分为:北台——东台山系,北台——中台山系,南台山系。但朦胧观察,五台山区犹如一个椭圆形,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南北方向的太行山脉相交,形如一枚巨型玉佩挂在太行山的左腰脊上,颇为有趣。
太行山脉气候图
4.对恒山山脉的界定
恒山山脉呈东西走向,长约Km,位于五台山脉北侧,与五台山脉平行,是游牧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也是因雁门关而界定雁北、雁南的分界线,还是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的界山。其西段与云中山接壤,东段与太行山脉接壤,南北狭长,海拔最高点超出米,明清以来称“北岳”;恒山与五台山之间有滹沱河谷分割,山环水绕,气象不凡,两山均以佛教驰名;往往是拜五台必拜恒山,譬如徐霞客即是。恒山、五台山均与太行山脉连接,所不同的是,五台山与太行山脉交而不叉,恒山山脉与太行山脉交而出叉。
恒山山脉悬空寺
这三列山脉正是笔者所要考察的对象。也是笔者长期以来汲汲以求、苦苦追寻的心灵圣物。能与三圣交流,世俗之情顿时荡然不存。
笔者小结:
五台、太行、恒山三座山脉互有连接,但以太行山脉为广大,五台山脉可视太行余脉,恒山则不可。在历史上,五台、恒山独立成山,自立门户,不曾委于太行门下;即使今日调查两山山区居民,也只提两山而不提太行,仅在一些文献、地方志里,带出一笔如“五台乃太行余脉也”。但从地质、人文角度考察,三列山脉互相染指,处处显示出“混搭”的特征,难以做到泾渭分明式了断。
冰缘地貌之龙翻石
而从地貌描述:五台山气势雄浑,线条舒缓干净,山体最为庞大,山腰多森林,山顶犹如穹隆状,常见冰缘地貌;恒山则要细长、单薄一些,森林不如五台山丰富,为桑干河、滹沱河分水岭,其屏障价值巨大;太行山脉的地形最为丰富琐碎,多断裂面,颜色斑斓多姿,山体峭拔瘦削,状如易喷发之愤青,东麓峻急,西麓呈慢坡状,除了山峰,多塬、丘、盆。简要概括其特征,五台山似穹隆,恒山是屏障,太行山多断层。
夏季台顶未融之冰
若从地质分析,则情况迥异,留作下一节探索。
参考文献
[1]参见百度“丁文江”词条。
[2]参见宋广波:《丁文江年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年版。
[3][4]参见《太行山里的旅行》,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全7册),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版。
[5]参见{清}马泰清:[《三元地理辨惑》校订本。
[6]参见《太行山》,《地理知识》年,第12期。
[7]参见《山西密码》,山西人民出版社,年版。
伊丽编辑于晋阳河西走廊
冯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