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失落的老地名化缘寺花园寺华严寺

儿童白癜风发病症状 http://m.39.net/pf/a_4844670.html

化缘寺是东海县驼峰乡程庄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在这个与众不同的地名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近日,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驼峰乡苗庄村开展文物走访调查期间,当地村民苗雨达老人(85岁)告诉工作人员,在鲁兰河南岸有个村子叫寺后,解放前那里曾有座古老的寺庙,当地百姓称其为“换寺庙”(音),又名“换元寺”(音)。据老人回忆,解放前,这座老庙尚存三进的院落,占地约三十余亩,庙内有僧人一名,籍贯不详。年“破四旧”期间,寺庙大殿被改作小学校舍并一直沿用至文革结束。

据附近鲁兰村村民李忠领(75岁)、陆彩成(62岁)、宋宝英(75岁)等老人回忆,在解放初期时,老庙门前曾有两尊大石狮子。当地人传说,要搬走这两尊石狮子,必须由亲兄弟九人才能挪动。文革期间,当地一户人家有8个儿子1个女儿。一天,这八个壮小伙叫上小姑父一共九人打算把石狮子挪到村外。正当九个人气喘吁吁地抬着石狮子走到村口时,小姑父腿一打软摔倒在地。因此在当地习俗中,女婿算半个儿子,但终究和自家人是有区别的。

工作人员随后来到寺后村。在村里的小路旁,石柱、柱础等建筑构件随处可见。据该村村民介绍,老庙的实际名称叫“化缘寺”,庙内供奉一尊如来佛,佛祖左右各有一尊菩萨。根据村民对佛像的描述,市文保所工作人员推测,“化缘寺”极有可能是“华严寺”的音转。

“华严”即华严宗,是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该宗依《华严经》立名,以隋代杜顺和尚(-)为初祖,发源地为陕西西安华严寺。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以智、普贤菩萨以行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三者合称“华严三圣”。在今天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忻州五台县的显通寺、西安的至相寺以及四川南充的圭心寺等以华严宗为传承的寺庙中,均供奉有华严三圣。

无独有偶,在距离寺后村东南约30公里的东海县平明镇上房村,同样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为“花园寺”。上房村地处东海、灌云、沭阳三县交汇处,西临东蔷薇河,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水上交通造就了一座繁盛的集市,名曰“上坊镇”。在古代,以“坊”作为地名的城镇多为商贾聚集之地,如东海县张湾乡的卸房村,明清时期是海州西南的关津要冲“卸甲坊镇”。由于近代连年的战争,随着集市的消失,这些地名中原有的“坊”字也随之失去了原有的含义,后来逐渐被音转为“房”字,古老的集市也就此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据史料记载,咸丰十一年(),东捻军刘天福部曾率军途经上坊镇,烧杀劫掠一番后,盛极一时的古上坊镇从此一蹶不振。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曾各据东蔷薇河两岸,长期对峙。据当地村民说,前些年有人在自家农田里还挖出过手榴弹,想必就是当时留下的。

花园寺遗址位于上房村南,一段残墙断壁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至今,当地的村民还会到这里烧香祈福,其盛况从遗址旁一个盛满香灰的碓臼便可窥见一斑。在寺庙遗址周边,散落有大量的碎瓷片,时代从宋一直延续至今,可见这座花园寺有着悠久历史。近些年,当地村民在距离上房村西不远的曲房村兴建了一间大殿,仍以“花园寺”命名。

在中国古代,地名经过人们长期口耳相传会产生谐音变形的现象。如西汉大儒董仲舒的陵墓在长安城南曲江附近,俗名叫“下马陵”,意为文武官员途经此处要下马以示尊敬。在陕西话中“下马”二字与“虾蟆”同音,当地人至今仍称此地为“虾蟆陵”。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的诗句。因此,从驼峰乡的“化缘寺”,到平明镇的“花园寺”,很可能都是“华严寺”的谐音变形。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老海州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内涵,造就了许许多多古老的地名。堪称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老地名,不仅是一座城市地理信息的标志,它更是一片土地无法抹去的历史人文印记。它承载太多特定空间的文化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ls/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