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青回五台之徐帅故居

五台人论坛会员

二青青

因事返乡,适逢徐向前元帅原籍永安村唱戏,骄阳似火,人声鼎沸。即邀故友乘兴来访,一则观戏,二则瞻怀,随手拍照若干以作暇时观缅,今略为铺排成册,亦一有益之事。下图:现在徐帅故居正门,坐北朝南。据说原门不在此处,而在原院之东南角。本图所见正门前的空地,本为昔日邻居的院落,因今日徐帅故居扩展修葺(并购)而成。下图:在大门外观望,此图所见“一面坡”瓦房为故居四合院之西房。一面坡的说法似乎属于书面语,而此类房舍在乡民的叫法中一般为“一出水”,意谓下雨时一面流水,与人字脊瓦房以示区别。相类的情况还有,乡民把鸭舌帽称为“一出水帽的(子)”。下图:进了院之后,向南回望大门。图中所见大门后有一红色“板壁”,其功能等同于旧时“照壁”。照壁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种形式,渊源悠久,它含蓄而庄重,不使外人从门外将院落一眼望尽,其本意是起到保护隐私的作用。普通常见的形式是砖石砌成,贫富各异,官民悬殊,贫者或砖石木料,富者或玉雕繁缕,著名的有大同九龙壁下图:院中东房。下图:院中西房下图:从大门向院里看,正北是故居主屋,这是那个年代本地区极罕见(或者说没有)的二层小楼,砖木结构,座北向南,结构是俗话说的“一堂两卧”,即从正门进去为客堂,两侧各有一间卧室,显示着徐帅幼时的家境并不像某些书传中所说的贫穷,至少从当时本地的生活水平来看是不穷。院中青砖墁地,卵石拼花,洁静清雅。下图:为了直观,先把这张照片排到这里。这是站在主屋二层的阳台上向院里俯视,大门和东西排房尽在眼底。大门方向再向南几里地,便是五台县有名的滹hú沱河,依五台人土话,这个滹hú字念为“苦”,通读为“苦滔河”。此河旧时水势浩荡,动辄成灾,读为“苦”却也曲尽其意。下图:从二楼南望,这是东房。瓦房,旧时农村极少见。远处东房尽头,应为原来的大门,和东房同排同向,处于院落东南角。下图:西房内景,“百眼窗”是旧时通用,主要防狼。百眼窗结构方正,窗孔小而窗格结实,旧时农村狼害惊人,农夫上地被害者众多,于是有人想出办法,上地时背负一扇百眼窗,以此防狼。为什么?狼生性诡诈,惯于从背后啮人咽脖,一旦咬住,九死一生,而农人背负百眼窗之后,狼便无法下口,只能从前面来咬,如此一来,人便可以用农具抵抗了。下图:旧物陈列,柜子,太师椅,这些家俱乡下常见。可以看到柜子上残缺不全的“铜件”,让人回想到“大炼钢铁”等等历史词语,稍稍触发些“夜半桥头吟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的感慨。下图:水瓮,石瓮盖儿和茭箭纳的盖子。茭箭是高粱杆最梢端的杆,粗细均匀,外皮致密,乡下人用来作锅盖,制作时选取当年新生的高粱杆,上下两层纵横排列,依次用麻线缝制,美观结实,可使用多年。下图:小石磨。旧时家家必备之物,它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每年腊月里,昏暗的油灯下,母亲彻夜不眠地用它磨出豆浆,作豆腐,过大年。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恐怕都不会忘记那油灯和磨声。下图:灶台,风箱,玉米皮编的蒲团,石板铲的风箱板和“锅渠qù子板”(渠字读成入声)。锅台之前的地方五台方言称之为“灶火旮旯”。五台土话很有意思,有些语言直接用古汉语,历千年岁月而古调未变,比如那两根风箱杆,就称为“韛bái杆”,原音原字,不过大多数人只会说是“拜杆”而不会写这个字。结语:限于篇幅,尚有许多照片未在此处排版。照片全是在东、西排房墙上的展览照,约有几十张,此略。另外,在主房的东西两面山墙处,和东西房相交的角落部分,还各有一间小房,五台话称为“东歇耳”、“西歇耳”,直称“歇耳的”,此处之“的”字与现在普通话“子”字同义,例如:棍子,五台话称为“棍的”。一般来说,旧时的“歇耳的”房是为家中男孩预备作为结婚所用,结婚后,小夫妻所居之房通称为“小房的”。

编者:受限于篇幅,节选部分

五台人论坛









































白癜风那里治的好
白癜风治疗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ls/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