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五台山景点简介
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素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同时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五台山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其中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唯一青庙(汉传佛教)和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最鼎盛时期为唐代,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现存寺院共47处。
其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五座高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最高峰米,方圆达公里,总面积.88平方公里,又称“五台山”。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传说清凉山: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无法到田里种粮。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走到跟前,已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
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造福人间,特地来求援。龙王心里不愿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
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
/1.1/
金五台及相关景点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1.1.1/
东台——望海峰东台——望海峰东台名望海峰,海拔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
远望山形,犹如一只站立的大象。居顶环视,又像一个特大的龟甲。古人说:“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登东台而看日出,是五台山旅游的一大景观。
望日出中,又数“云海日出”最为壮观。夏日天气晴好时,黎明登临其上,可见云海尽头的红日喷薄而出。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赵朴初,年登临东台时曾即景咏词“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东台——罗延窟那罗延窟是文殊秘宅,在东台顶下不远的半山腰处,海拔米。传说那罗延窟和金刚窟是相通的。《清凉山志》卷二云:“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吐纳云霞,或灯光时出。华严云,是菩萨住处,亦是神龙所居。曾有异僧,入而不出。”年春天,法王他老人家在窟内闭关了整整十四天,非常不可思议。法王亲口说过:“在此期间,我日日夜夜都处于光明境界之中。”/1.1.2/
南台——锦绣峰南台——锦绣峰锦绣峰南台名锦绣峰,海拔米,其它四座台顶皆连起伏的系列山脉,唯有南台是另为一峰。远望山形,莞如一匹卧马,站立山巅,又觉得好像立于覆盆。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另外,有罕见的“金莲花”、“日菊”和名贵的“台磨蘑菇”。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南台——普济寺南台顶上现存寺庙一处,名普济寺。据《清凉山志》载;普济寺建于宋,明成化年间予以重修。性善诗中对普济寺有这样的赞颂:“策杖寻幽上翠巅,清凉春尽景芳妍。千崖花缀千崖锦,五顶峰连五顶天。梵召绕陵日月,经堂寂寞锁云烟。真容欲睹知何在,极目苍苍意惘然。”这足以说明南台风光之秀丽。原普济寺内有明洪武二十年()晋王、颖国公等游台碑记和明万历二十八年()、康熙五十三年()修葺碑记。寺内3间前殿,内供脱沙弥勒佛像;5间正殿为文殊殿,殿前有文殊画像碑;后殿为石窑洞3间,内置一尊石雕佛像和两尊菩萨塑像。其中,石雕普贤菩萨像,做工精细,色泽古朴,当为宋,元时期遗物。普济寺现有三佛殿和后殿两处主要建筑,三佛殿内供横三世佛(左:阿弥陀佛、中:释迦牟尼佛、右:药师佛),而后殿内则供狮子吼文殊菩萨,佛相庄严古朴,笔触细腻遒劲。在普济寺东有一石雕覆莲瓣,下为人,塔身高16米,7层,上部为瓶形,青石裹外。沿塔内旋梯上登塔顶,南台风光尽收眼底,游人至此,如入仙境,总有意犹未尽之感,直叫人留连忘返。/1.1.3/
中台——翠岩峰中台——翠岩峰五台山中台名翠岩峰,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海拔米,台顶平广,面积余亩,为五台山五大主峰之第二高度。从远处眺望,山形犹如一只威武英烈的雄狮。台顶西北面有太华池,北有甘露泉,东南有玉龙池,池旁还有三株泉,是南北五溪流水的发源地。台顶有演教寺,内供文殊佛像。还有明朝建的祈光塔,四角各有小塔,象征东西南北中五台。中台——龙翻石登临山巅,会看到台顶堆积着许多大石头:有的如立象,有的似卧牛,许多巨石的表面,杂生着厚厚的苔藓,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如蛟龙腾起,人们称之为"龙翻石";无藓处则是岚气放射,明亮灿然。翠岩峰名,即是由此而来。中台顶气候严寒,变化多端,一年有8个月降雪,最低气温常常降至-45℃。中台和北台的交臂处有“万年冰”奇观。中台顶另一壮美景象是:头上红日当空,远望苍山叠翠,而在台怀半山麓,却铺盖灰白色云层,台怀腹地正在下雨。中台——虹五台山,天不下雨,天空中也会出现彩虹。这种虹,不是弧形,而是圆环,有时候圆环中会出现种种景观,或飞舞的禽鸟,或奔驰的猛兽,或殿宇,或佛塔,甚至是观察者自己。这种由物理、地理、气象等诸条件综合巧汇形成了自然景观,壮丽神秘。中台——演教寺圣境图演教寺,取文殊菩萨在此演教说法之意。寺内供奉的文殊化身叫儒童文殊。演教寺于近年重建,气势宏伟,金壁辉煌,蔚为壮观。在这里,文殊成了敬父母,忠君主,集儒之大成的佛门神童。/1.1.4/
西台——挂月峰西台——挂月峰西台名挂月峰,海拔米,极目远望,峰峦耸翠,万壑腾烟;长城蜿蜒,如苍龙卧坡。近看,群峰攒簇,古树奇松,景姿绰约,白云飘浮,丰溪萦绕。挂月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伫立峰顶,直觉得“五峰个个竟秀,挂月一峰独尊”。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挂月峰为盘山绝顶,不登挂月峰,不算来盘山。在西台顶上赏月,别具一格。台顶有座石砌的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寺北有个天然水池,直径约10米。池北有泉,长、宽各约1.5米。文官武将,儒士先贤,为挂月峰的景色,感慨万分,留下了不少诗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镇守蓟州期间,多次到盘山游览和考察地形。他登顶眺望,吟出了千古绝唱《登盘山绝顶》:“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戈销杀气,何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抒发了他对唐代爱国将领李靖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即使年迈发白,也要卫戍边陲,抵御外侮的雄心壮志。传说“香蕈蘑菇”:据说西台山下,很早以前住着一位名叫香莲的姑娘,美若天仙。18岁那年上山采药,路遇一名朝台的恶少,借人多势众,欲强行无礼,姑娘力拒不成,一头撞死在旁边的大石头上。
几天后,山坡上到处长满一圈又一圈的香蕈蘑菇,香味传出十里之外,招来十方僧众争相采摘,屡采不绝。人们认为这蘑菇是香莲姑娘变的,表示她自己贞洁永存,香魂不灭。
/1.1.5/
北台——叶斗峰北台——叶斗峰北台名叶斗峰,海拔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远望其山巅,呈马鞍形,佛教喻为一身双头的共命鸟。叶斗峰,叶谓叶神,叶神全称叶光神或叶光经神,是中国古代五方神中黑帝神的名字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台顶气候异常寒冷,通常9月见雪,4月解冻,台背阴面有常年不化的冰,称之为“万年冰”。康熙皇帝赋诗赞北台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北台——灵应寺灵应寺创建於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门额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新建文殊殿五间、龙王殿三间及石牌坊一座,均为汉白玉石砌筑。大殿单檐歇山顶,门窗拱券,前置廊,门前左右各置石狮一尊,左右偏殿为悬山顶,廊间柱头饰以石制斗拱,整体设施简洁明快,稳重大方。寺庙的南门又叫南天门,据说,在南天门旁“放乐马”(将红、黄、白、蓝、绿五色纸,剪成小方块,印上马拖元宝的图案,这些纸张就叫“乐马”),能让人时来运转,吉祥如意。重阳节登高,灵应寺的这一活动,已揉进了民间传统风俗。每当秋高气爽,山菊花盛开,耳听五百仙人在梵仙山食用菊花瓣、饮用菊花茶而得道,眼望山花弥布的山梁和耸入云端的山顶寺宇,自然促使你登高游览,尽情观赏“仙山秋菊”之美。/1.1.6/
写字崖写字崖
日晒不褪,水洗益清,层层有字,字字(多为篆隶体字)不同。据当地长者说,在一处盈丈见方的石壁上,曾经看到“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真乃圣灵之地的一大奇观。
/1.2/
青庙寺院青庙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属于青庙。青庙中又有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分。子孙庙按师徒关系实行家传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担任职事。历史上五台山青庙多属子孙庙。十方庙可以接待四方来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云游,组织管理实行选贤制。/1.2.1/
黛螺顶黛螺顶黛螺顶,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1)到清代乾隆十五年(),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多次朝拜五台山。后人把登黛螺顶朝拜文殊菩萨称为“小朝台”,素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黛螺顶坐东向西,占地近平方米,有殿堂房屋50余间。殿建构筑华美雅致,布局严谨规整,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弥陀菩萨,后面是韦驮菩萨,左右为四大天王。黛螺顶——大智路
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个台阶。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1.2.2/
碧山寺碧山寺碧山寺,位于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于明英宗年间,当时称普济寺。此庙宇地处北台叶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称碧山寺。
现在全称是“碧山十方普济禅寺”。碧山寺一览古人有游普济寺诗云:“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
所谓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费食宿,如果从这里启程时缺少路费,寺内还会周济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这里作为必朝之地。
碧山寺这种广济十方僧人的做法,非常为人们所乐道和赞赏,因此人们亦称碧山寺为“广济茅蓬”。茅蓬是寺院的谦称。
/1.2.3/
显通寺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塔院寺后,又称大孚灵鹫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相传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五台山,修建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清康熙二十六年(),改名为大显通寺。它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
显通寺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寺宇占地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7座殿宇。
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1.2.4/
塔院寺塔院寺
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原是大华严寺的塔院,因院中的大白塔而得名,颇为得体。现为五台山的主要标志。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明成祖永乐五年(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塔院寺座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殿堂楼房余间,占地面积平方米。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据记载,大白塔内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塔院寺中的文殊塔,据传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发舍利。塔院寺——大白塔大白塔是佛的舍利塔,据佛经记载,释迦摩尼圆寂以后一共化为了八万四千颗舍利子,此塔地宫下是佛头颅的舍利,因此这个塔又名“释迦摩尼真身舍利塔”。其通高56.3米,比北京北海塔要高出20.4米,全身白色,建于元大德5年(公元年),为全砖石结构砌成的实心塔,共由塔顶、塔项、塔身、底座四部分组成。从上往下看,最上面的尖的地方为塔尖,上边有水轮圈12圈,说明是佛舍利塔,我们平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塔的意思,七级就是指塔尖上的七个水轮圈。7级在佛教里是罗汉的果位,9级是菩萨的果位,12圈是佛舍利塔和佛的果位。塔尖下是一个近似于圆形的塔身,很像一个倒扣过来的碗,佛经称钵,因此又叫“覆钵式塔”。塔身周围装有个法轮,法轮是西藏地区用来诵经的,上有观音菩萨六字真言“嗡、吗、呢、叭、昧、吽”经书上说这六字真言若藏于家、书于门、触于手就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塔身上有很多铜质小风铃,正好是个,2加5加2等于9,9是佛教中的吉祥数,代表着九九归一,九九归真。/1.2.5/
殊像寺殊像寺
殊像寺,在山西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米,南北约米,占地面积2.7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过门殿两侧摆钟、鼓楼,均为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前后格封木壁板,中三间设欢门,稍间开欢窗,殿两侧置腰墙,界以一进院落,腰墙辟腰门与二进相通。天王殿北两侧为东、西配殿,东殿名馔香室,西殿名演梵堂。天王殿正北地势增高,上多级大石阶可登达月台,月台北起主殿会乘殿,面阔七楹,进深五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下檐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上檐施七踩单翘重昂斗拱。前后明、次间设菱花隔扇门,前檐梢尽问设槛窗,后封实墙。殊像寺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殊像寺——罗汉塑像
殊像寺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彩色悬塑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4平方米,反映了罗汉在峻岭间的千姿百态,有降龙伏虎、撼山探海、聆听讲经、端坐习定、脚踩水兽、坐船渡海、飞行空中等各种形像。
描绘出了罗汉们的苦行,表现了他们的法力神通。这一巨型彩色悬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博大深远之感,是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刻划逼真的彩色悬塑画。殊像寺——般若泉
在殊像寺外牌楼的前下方,有一股清澈见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结冰,水中冒热气,夏天却十分清凉,喝上几口,顿觉周身爽快,甘甜沁入心脾。据清凉山志上说,这泉叫“般若泉”。
般若,是梵语增加智慧的意思。明朝五台山高僧觉玄曾写诗赞道:“般若池边止渴时,山瓢一吸乐何支。尘尘烦恼俱消歇无限清凉说向谁!”历史上的般若泉水多做入朝贡品。
/1.2.6/
广宗寺广宗寺
广宗寺位于山西省镇营坊村山腰。沿灵鹫峰小山脊的石台阶继续登高,路过的第二处寺院叫广宗寺,该寺的天王殿就在路边。广宗寺俗称铜瓦殿。该寺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广宗寺占地面积为二千九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二十八间,布局小巧紧凑。紧挨道边的天王殿正中,供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铜质,造型很好,那盘腿打坐、大腹下附、满脸堆笑、乐观无忧的样子,使人观后受到感染,与大肚弥勒菩萨对笑不已。穿过天王殿,面迎铜瓦殿。大佛殿位居正中,因殿为铜瓦盖顶,以固千年,观之浮光耀金,引人注目,故称铜瓦殿。殿建三间,重檐歇山顶,原顶部为铜瓦铜脊,现留铜脊和少部分铜瓦(文革时金属铜被毁)。木建大殿,上覆铜瓦,在五台山寺庙中仅此一处。殿内佛坛上立木制方格,供有上下两层圣像。下层三尊是铜铸“两方三圣”,正中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佛家称西方极乐世界有主佛阿弥陀,身旁有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人死后“往生净土”的地方。上层三尊圣像为泥塑(华严三圣),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两侧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大殿两壁供有铁铸十八罗汉。后壁两角分别供有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正殿内不太宽阔,供有如此多的圣像,使人感到“琳琅满目”。正殿前内额挂有康熙御匾,上师“云嵋”二金字。康熙
云帽故事:
康熙皇帝的父亲爱新觉罗·福临,法名行痴,又号太和主人、体元斋主人,六岁嗣位,庙号世祖,年号顺治。
这位皇帝是个虔诚的三宝弟子,顺治十八年,他写了一首赞僧诗,表露自己想出家为僧,这首诗的开头与结尾部分:“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纳子,为何生在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就在这一年,二十三岁的顺治皇帝果真抛弃帝尊之位,跑来五台山来出家。清朝的正史上说他这一年生病而死,也许是要掩饰朝廷的某种尴尬吧。但是,皇位不能空着,于是世祖的第三子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庙号圣祖,年号康熙,继位时年仅八岁。
康熙皇帝长大成人后,十分牵挂父亲的下落,很想找到他,至少也要再见上一面。康熙十六年(),他初上五台山寻找父亲,曾到过广宗寺,还留下了一块御碑,此碑今日还竖在广宗寺里。
康熙二十二年(),一年之内,他先后两次登五台寻父,第二次是九月上的山,当他走进广宗寺时,只见一个身穿旧纳衣的老和尚正在打扫院子,就上前询问:“请问师父,您上下怎么称呼呀?”老和尚冷冷地说了句:“八叉。”继续低头扫地。康熙皇帝想,这个法号倒是挺少见的,也没再细想,就进大殿拜佛去了。
当他朝佛像叩拜的时候,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呀,哪有叫八叉的,上八下叉,不就是个父字么?赶紧跑出大殿去寻自己的老子,可哪里还有那老和尚的影子!此时,天空中忽然出现两朵长云,状若愁眉,康熙皇帝一见,长叹一声,嘱拿笔来,当即写下“云嵋”两字,表达了他此时愁眉不解的心绪。
在铜瓦殿后面,是一座藏经楼,藏经楼底楼供着三尊檀香木雕的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侧为阿弥陀佛,右侧为药师佛,这并列的三尊佛像亦即人们所说的横三世佛。
在铜瓦殿后面,是一座藏经楼,藏经楼底楼供着三尊檀香木雕的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侧为阿弥陀佛,右侧为药师佛,这并列的三尊佛像亦即人们所说的三世佛。上面嵌刻着赵朴初的题词:“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
/1.2.7/
龙泉寺龙泉寺,俗称九龙岗,位于台怀镇西南10余里的小车沟村的九龙岗山麓,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寺东有泉,清澈见底,甜似甘露,谓之龙泉。寺依泉名,故称。龙泉寺始建于宋代,原为杨家将的家庙。明朝时重修,民国年间,普济和尚的弟子在此为其修筑墓地,进行扩建,历时14年之久,创立了豪华庞大的龙泉寺。寺内建筑均为清朝和民国时期的遗物。寺宇坐北向南,依山建造,占地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间。坐北面南,并排三处大院。寺前为大影壁和层石阶,平台上矗立着汉白玉牌坊、石狮、石旗杆、玉带桥。在平面布局中不同于五台山其它寺庙处,就是寺前并排建有三座山门,各自独立,各通一院,而每一院落,横向又有券洞沟通,可以互相往来,其布局结构极得地形之妙。东院中轴线上建有三重殿宇,为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中院中轴线上建有献亭、普济和尚墓塔和祖师殿。西院为四合院,院内建岫净文公和尚墓塔。以上建筑,皆为民国初年营造。“石雕艺术,精妙绝伦”,龙泉寺的石雕建筑最多、最繁、最佳,世所罕见。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龙泉寺——石牌楼
图源:世界真奇妙MagicTour龙泉寺——石牌楼
龙泉寺的胜景,是山门前精致壮观的石牌楼,寺僧介绍说:“这座牌坊建于民国15—20年,历时6年,是由定襄宏道镇贾庄村的胡明珠设计图案、杨永生等石匠建造的,匠役人员共计多人,花费银元块”。
石牌楼四柱三门,上盖三个楼头,分上下两层,居中的楼头既高且大,两个耳楼头下傍,四根方柱插入四方礅,每根方柱又有前后两根圆柱斜顶,结构紧凑而稳固。
石牌楼形制刚健挺拔,通体精雕细刻,堪称石雕建筑艺术珍宝。石牌楼的前后垂檐和三门的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
龙泉寺——石牌楼中门中门的拱券上雕有二龙戏珠,两条龙飞腾在团团白云之中,张着大嘴,睁着圆目,很有气势。
龙头、龙角、龙牙、龙舌、龙须、龙鳞、龙爪和云头等,雕得恰到好处,富有质感,雕工纷繁而脉络清晰。
牌楼正中檐下雕一竖匾,刻“峻凌霄汉”四字,中间嵌板上镌刻“佛光普照”四字。
龙泉寺——石牌楼耳门两个耳门的拱券上雕有花、桃、柿子、笔、尘弹、纸扇、宝镜、书、壶等,十分逼真。左右耳门的横嵌板上题有“共登玻岸”、“赴会龙华”。龙泉寺——石牌楼背面背面牌楼正中檐下雕一竖匾,刻“妙道玄机”四字。中间嵌板上镌刻“法界无边”四字。左右耳门的横嵌板上题有“同入玄门”、“人天同归”。四根方柱前后抵顶的八根斜圆柱,柱上都雕盘龙,称绞龙柱。牌楼统体刻着大小八十多条龙。龙泉寺——石牌楼石墩和石狮插有四根方柱的四个石礅一字排列,外边的两个顶端为下卷莲瓣形,内里的两个顶端各雕有二十多个石狮,四个石礅的四个侧面,都雕有龙纹图案。/1.2.8/
南山寺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始创于梁,重建于元代,时称“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南山寺——照壁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檐有砖雕。南山寺——台阶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南山寺——白牌楼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此后就是钟楼并作山门,大雄宝殿,善德堂,佑国寺。南山寺——佑国寺其中佑国寺的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1.2.9/
金阁寺金阁寺金阁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米,距台怀镇约15公里。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金阁寺与中国密宗的传播和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有极密切的关系。金阁寺建造过程中,由于当时不空深得朝野的倾心崇奉,全国通力支持,上自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布施,唐代宗甚至下沼命全国十节度使助缘建寺,化缘僧分赴全国各地为建造金阁寺募集布施,工程历五年而竣。
当时的寺院富丽堂皇,规模宏伟,寺中金阁高达百余尺,有上、中、下三层,雕梁面栋,高耸入云。殿顶“铸铜涂金为瓦”,“照耀山谷”。寺院落成后,不空奉救为金阁寺的开山祖师。
不空法师关于不空法师。年随金刚智来中国传法。年,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18年,学律仪和唐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语。年,奉唐朝廷之命,率弟子含光等僧俗37人,护送国书往狮子国。受狮子国王尸国迷伽殊礼接待,被置于佛牙寺。
不空运依止普阿阇梨,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恐同时入坛受学密法,前后三年。他并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珈经》等80部,大小乘经论20部,共计1卷。
后不空回中国,年回到长安。先住鸿胪寺,旋奉诏入宫,建立曼荼罗,为皇帝灌顶,并从事译经事业和开坛灌顶传扬密法。不空生历玄宗、肃宗、代宗三代,极受朝廷的尊重和礼优。
唐代宗称赞不空为“我之宗师,人之舟楫。”大历九年(年),不空圆寂。唐代宗特颁《追赠不空和尚诏》,追赠不空为“开府议同三司,仍封肃国公,赠司空,谥曰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
不空的译著极其丰富,其主要者可分为显数、杂密、金刚界、大乐、杂撰5大类,共77部,余卷。为密宗在唐代的一时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五台山的金阁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密教中心。
/1.2.10/
南禅寺南禅寺大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南禅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年,南禅寺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除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余几座殿宇都是明、清时所建。
南禅寺——佛像殿内佛坛宽大,约占室内面积的二分之一。坛上彩塑17尊,皆为唐物。主像释迦佛,体形高大,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
两侧有文殊、普贤各骑狮像。主像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文殊、普贤前隅有獠蛮、拂菻牵引狮象和二童子仰望,再前为二侍立菩萨和二天王。释迦前面有二供养菩萨置莲台上。
各像比例适度,面形丰满,衣饰华丽,神态自如,体形较六朝柔和。与敦煌唐塑相较,如出一辙,是中国现存寺观彩塑中的珍品。
此外,南禅寺还保存有角石2块,石狮3躯,小石塔1座,雕工精练,亦为不可多得的唐代遗物。
南禅寺——建筑特点南禅寺大殿可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调;同时,南禅寺的大殿可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1.2.11/
佛光寺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山西五台县的佛光新村,占地面积30平方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年-公元年),有“亚洲佛光”之称。寺院依山而建,东、南、北三峰环抱,规模宏大,其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
佛光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佛教文物珍贵,其中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年,佛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代的山腰大殿为正殿,坐东向西,称东大殿。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年)建成的。
东大殿居高临下,雄伟古朴,气势壮观,是五台山最大佛殿之一,无论在构造做法上,还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X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
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其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
佛光寺——伽蓝殿、东大殿佛光寺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同在五台县的南禅寺)。
东大殿——古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
东大殿——佛像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
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
佛光寺彩塑佛像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画得都很生动。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
佛光寺——祖师塔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
佛光寺内,还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三点二四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点九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公元年)。
寺外,还有唐代和尚塔。寺后东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无垢净光塔;寺西北五百米许,有唐代华严宗大师解脱和尚塔、金代杲公和尚塔。
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方形,均为砖砌。在无垢净光塔处,先后出土了汉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叶、阿难和小菩萨像等,均为唐代遗物,大殿内展出。
/1.3/
黄庙寺院黄庙亦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明永乐年间,五台山始有青庙改成黄庙。清康熙时,敕令将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10寺改为黄庙。于是,青衣僧改为黄衣僧,汉喇嘛由此产生。五台山现有黄庙12处,即菩萨顶、罗睺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广化寺、观音洞、上善财洞,天城寺、台麓寺、文殊寺、瑞应寺。/1.3.1/
菩萨顶菩萨顶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占地45亩,殿堂楼房多间。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菩萨顶——阶梯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一百零八级。山门前的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个县。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菩萨顶——灵峰圣境耸立於石台阶高处平台上的木牌楼,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雄伟而多姿。牌楼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闪烁有光。
灵峰圣境——无舌狮菩萨顶山门外的两座石狮中有一头没有舌头。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时,早上的粥总是不够吃,火头僧发现,锅内的粥被石狮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锅内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狮偷粥吃时,刀把舌头割下来了。这样,这头石狮就没有了舌头。
菩萨顶——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大殿四周有石雕迥廊环绕,内供释迦牟、弥陀、药师佛三佛。中国藏传佛教的大活佛达赖、班禅,朝拜五台山时都在这里讲经说法。
菩萨顶——文殊殿文殊殿重建于清朝,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庑殿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历经寒署数百年,色泽依然如新。殿脊正中置金碧辉煌的鎏金铜法轮。殿内佛坛上供文殊菩萨骑狻猊彩色泥塑像,东西两侧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菩萨顶的文殊菩萨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叁诣礼拜之处。汉地佛教徒朝拜时,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蒙藏少数民族佛教徒朝拜时,则行“五体投地礼”,即头和四肢同时爬俯於地,十分恭敬和虔诚。殿内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画12幅,画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质天然颜料工笔画成,是藏画中的珍品。有人还称文殊殿为“滴水殿”。殿檐台下的石阶,有一处高起,状似蜂窝,这是由殿檐年久滴水而形成的矿物水垢。当天空睛朗时,该殿仍象古代计时的“滴漏”一样,隔一定时间滴一滴水。文殊殿——大铜锅菩萨顶后院放置的大铜锅全山闻名。厚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2.04米,深1.15米;薄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1.68米,深1.1米。在西廊房檐台边,也置有一大铜锅,口径5尺,深4尺。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用一次,做斋饭,蒸白面魔王,供所有黄庙喇嘛们集合在一起做佛事活动,跳神镇魔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还用一次,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和会斋。文殊殿——五台圣境文殊菩萨大殿院前有石牌坊一座,石壁上有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字。/1.3.2/
罗睺寺罗睺寺罗睺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始建于唐代。唐代时,罗睺寺是大华严寺(今显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为善住阁院。年(明弘治五年)重建。明万历年间,李彦妃为祈子登基许愿,拨款重修。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再经修葺。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据传,罗睺寺过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黄教的信徒,经年络络不绝,它成为五台山黄庙中很有影响的一座寺院。在山门前有一对唐代石狮,大而雄壮严的气氛。
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之子名“罗睺罗”。他十五岁随佛出家当沙弥。他“不毁禁戒,诵读不懈”,证了阿罗汉果,被称作“密行第一”,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曾在罗寺所在地显圣,并留下足迹。因此,罗寺即是祀奉罗睺罗的寺庙。罗寺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寺庙之一。
这里有引人入胜的“开花现佛”。在大殿里装置了木构圆形佛坛,坛上刻有水浪图案,上塑十八罗汉;坛外方台上塑有二十四诸天及四大天王;佛坛正中装置一朵三米多高的八瓣莲花,每瓣大红花瓣上绘有金色工笔佛像,四尊阿弥陀佛相背他坐花瓣中心。
台下装有机关,地下圆盘转动,通过轴承,操纵花瓣一开一合,四尊佛像时隐时现;伴着花瓣的开合,台上水浪图案和十八罗汉也随之转动,便出现了罗汉过江的情景,很富情趣。
/1.3.3/
广仁寺广仁寺
广仁寺又称十方堂,在罗睺寺东下方,是罗睺寺的属庙,大门前挂有“十方堂’’三字的匾额,同时题有藏、蒙、满文字,而在院内宗喀巴大师殿额上挂有“广仁寺”三字的匾额。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清代康熙年间(—年),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台,就在该寺居住修持。后来该寺又就近度了汉人喇嘛,并有汉人喇嘛当总管的堂住,僧众逐渐增多。于是在罗睺寺门前辟出地方,增建了招待处所,迎接藏族僧俗佛教信徒。到道光年间,有土族人印堂住募化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个方面,泛指范围广泛,包括大地之间。广仁寺有三进殿堂。殿宇两侧配楼房长廊,寺院显得很齐整。殿堂建筑和设置有明显的藏式风格。该寺占地面积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54间。广仁寺内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边是钟鼓楼,正脊上装饰有二鹿迎头相对,中间立着法轮,显出不同于其它青庙天王殿的特色。广仁寺——宗喀巴大师殿中间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师殿,大殿为方形建筑式样,面阔三间,殿周四面出廓。殿前的抱厦,和大殿之间空出较大的距离,与其它寺庙中抱厦紧挨殿前檐的形式不同,从侧面看来,这种构筑方式更显得美观。大殿和抱厦的定柱间,在檐台下都嵌石板,形成围栏,石板壁上书有藏文和蒙文,大殿当心间前后檐下垫板上书有藏文,柱头的罩板上也书有藏文。殿内主供黄教祖师宗喀巴大铜像,两壁有号称千尊的宗喀巴小铜像。/1.3.4/
万佛阁万佛阁山西五台山万佛阁在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东南隅,旧为塔院寺属庙,创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其面宽三间,二层三滴水,歇山式屋项,依城傍水,由低渐高,尤为特别是后法堂楼阁建在古城墙上,别具一格。
大殿的钳状套式梁木结构镶接缜密,浑然一体,堪称古建筑的一绝,被定为奉贤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阁上下两层塑佛像万尊,故名。地藏王菩萨的左右外侧,各排列五尊塑像,称为“十殿阎王”。楼上左、右、后三壁同样立有木制方格,内放小佛像,就连楼顶横梁上,也排放着小佛像,上下两层有泥塑小佛像万余尊,故文殊殿又名万佛阁。该寺即以这座佛像众多的万佛阁命名。五爷庙龙王殿为万佛阁北殿,也称五爷庙。民间传说,五爷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有求必应,清朝康熙皇帝上五台山遇难曾被五爷救过驾,皇帝赐他龙袍,龙冠,故五爷也身着龙服。
后来民间把五爷传得越来越神,五爷由此成为百姓心中的救世主、保护神,一旦有什么大事小事,都来求五爷,五爷也按照大家的祈求,有求必应,所以在套间两壁上挂满了赞美的匾额,这样越发显得五爷的神通广大。五龙王殿对面是一座戏台,是专为五爷唱戏而设置的。一般佛教中的佛、菩萨是超尘脱俗,喜欢清净,而五爷却很喜欢热闹,爱看戏,所以通过唱戏求得五爷的欢心,恩赐及时雨,给百姓降丰年。现在每逢每月的初一、十五当地老百姓都会很早去五爷庙参拜,所以这一天这个寺庙香火最旺,人也最多。据说,谁去得最早,五爷给谁得恩惠最大。/1.3.5/
镇海寺镇海寺镇海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坐落在陡峻的石山嘴上,海拔米。紧贴大院的前沿,树有幡杆,蹲有石狮,筑有山门、天王殿和钟鼓二楼。寺前有幡杆、石狮,寺内有殿堂楼房间。
镇海寺始建于明代,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镇海塔而得名,清代至民国时期是章嘉活佛的住地,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镇海寺——章嘉活佛墓塔现仅存有四座大殿,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关公殿,其中观音殿又称文殊殿,殿内供奉有五尊菩萨,两侧是十八罗汉。
寺后有一座小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墓塔八面雕有精细的人物图案。塔周雕佛传故事,上部为四方佛像,周设廊屋,画十大明王和十二圆觉菩萨。
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士,基座八面雕有人物图,并着彩。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围有八尊站像。圆腹之上,立有层层内缩的尖顶。这座塔的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华美。
/1.3.6/
广化寺广化寺广化寺位于台怀镇营坊村北端,北邻五台山尼众律学院普寿寺,东面为潺潺流水清水河,是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
广华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平方米。现有殿堂6间,房间60余间。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内供面善口笑的弥勒佛,背后为韦驮菩萨,两山墙间为单檐四阿顶,前出廊。
佛坛上,中供文殊,侧为普贤,观音,合称“三大士”。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十六尊者石刻,每位尊者均雕刻于一块石板之上,高1米,宽0.5米,黑底白线,异常醒目,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广化寺昔为华严道场,继为章嘉佛爷的六处之一,在阿旺金巴的住持下将变为一座新兴的黄教寺庙,在其后殿后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北宋元丰三年()的一座八角单亭阁式石塔。
塔身正面下部刻一方门,门之两侧下方还雕有两位金刚,门之上方为一竖匾,上书“宋故金坛郎十宫德之塔”,字体刚劲有力,似为瘦金体。该塔通身由青石雕成,雕刻华丽细腻,十分典雅精致。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
/1.3.7/
观音洞观音洞五台山观音洞,因位于栖贤谷口,又称栖贤寺,距台怀镇约十里。观音洞寺宇创建于清康熙年间(—年)。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传说西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于此坐静。抬头望去,危岩突兀,古松傲然,在树木得掩映下,几座藏式风格殿堂,从山脚至山顶,错落散布,镶嵌其间,犹如一幅巨大的壁画从山顶垂挂而下。寺对面青山如黛,寺门前溪水潺潺,若是秋天,满山金黄,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观音洞——圣水处传说观音洞的岩洞是观音菩萨显示灵迹的地方,故缘洞建寺。《清凉山志》载:“洞有滴泉,味甘。”游人视之为“圣水”。/1.3.8/
上善财洞善财洞五台山善财洞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系黄庙,建于清朝。寺分上下两院,相距约百米,下院是主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东向西,中轴线上有三进殿宇,两侧则是禅堂僧舍,布局也颇庄严。上院处在悬崖绝壁上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别有洞天。就在上院的悬崖上有石洞称“善财洞”,当地僧众认为这是善财童子修炼养性之地,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台上圣迹”。善财童子系佛教谱系中的菩萨之一。《华严经》记载,福城县有五百童子,其一名“善财”,善财童子本来很凶残,後受文殊菩萨教化而成佛,是佛教用来宣扬“即身成佛”的例证。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教化後,曾历访观音菩萨并善财童子像,就是取材於善财历访名师时拜谒观音菩萨的故事。清朝诸帝大兴佛教,尤昌黄教,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皇帝共12次巡礼五台山,使五台山佛教的兴盛达到了高峰。善财洞作为黄庙,受到了帝王们的青睐。/1.3.9/
天城寺五台山天城寺,位于台怀镇以南2公里处的杨柏峪。左畔梵仙山,右毗龙泉寺,后靠延伸而下的中台顶雄峻山脉。寺前有终年不断的小溪。是一个山环水绕的殊胜境地。天城寺与中峰寺,圣水寺同为明建寺庙,原系青庙,明末清初改为黄教寺院,并有全山最幽静的闭光静修院一处,是十方信士静修的最好场所,寺院毁于土改时期。格桑界美格桑界美艰苦修复,历经一年奔波,终于得到了各界同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