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老师事先说明,恐怕没有人能想到如此偏远安静的乡村居然有一座非常了不起的建筑。门前没有旅游大巴的长龙,没有人山人海的游客,只有我们一行二十人,倒觉得是不是我们的到访打破了南禅寺的宁静呢?
五台南禅寺
南禅寺是一座乡间小庙,因其小而偏,不见于任何典籍和记载,故免于唐武宗时期的大规模灭佛运动,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留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如果不是因为50年代山西的文物普查,不知还将静默多少年?也好奇山西大地上还有多少没被发现的千年古迹呢?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西南,在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北岸静静屹立千年。始建年代不详,就从南禅寺大梁下方的题记,知道大殿重修于唐建中三年(年),也距今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以及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风格。在迄今发现的古建筑中,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大殿更是被鉴定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的雕塑也是唐代雕塑的代表,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活化石,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地位,其艺术价值也不容小觑。即便南禅寺大殿是唐建中三年重建的,也比佛光寺大殿年长七十五年。与被后世重修改动过的五龙庙大殿外观不同,南禅寺大殿在年的保护性修复中,除木构架部分外,其他尽可能保持了千年前的原状,檐椽与屋顶采用复原设计理念加以维护,将唐风风范最大化地再现。当然,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亦是有褒贬争议的。从年梁启超、林徽因及营造学社同仁发现佛光寺大殿到今天为止,中国一共又发现了两座半唐代木构建筑,它们分别是山西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大殿以及敦煌莫高窟第一九六窟--木构窟檐。此外,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木构架也颇具唐风。
南禅寺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殿内用“彻上明造”。正面明间有双扇板门,两个次间有直棂窗,东、西、北三面砌土坯墙。从遗留的痕迹可以知道大殿立柱原状为方柱,现在的圆柱应该是后世重修时改换的。斗棋只有柱头、仅仅借用转角铺作,出华棋两跳,外观给你简洁练达之感。大殿的台基很宽敞,前方的凸出部分是月台,只有三间的大殿,却给你气宇轩昂,浩然正气的震撼,简练而不失威严的南禅寺不愧为中唐时期的杰作。
大殿有十二根檐柱,殿内没有设立柱子,使得殿内空间空旷开阔,面积约一百二十平方米,平梁跨度长达八米多,这种自信的架构技术也是唐风的别样体现。这样的大厅不但使室内空间最大化,更给殿内的雕塑品们留下了一览无遗的展示“大舞台”。殿内的轻声细语也能感受到共鸣后的浑厚回音,在此受礼膜拜怎能不被感化呢?
大殿中央凹字形佛坛,有一大佛、二位弟子、两侧有侍菩萨、二位供养菩萨,还有文殊普贤二菩萨、二天王、狮奴、象奴等等,这里的彩塑没有后世的修复,均是唐代彩塑,所以,都觉得比佛光寺大殿的塑像更有唐风韵味。大殿从面积规模都不算大,可是,大殿内外展现给我们的唐代人民崇尚的“极乐世界”却非常鲜明。老师说南禅寺的三间小屋,实际上包含着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精华,至简而至繁,犹如“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的核心。建筑亦是中国道德思想传承的载体。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单元是“间”或“开间”,间就是两根立柱之间的空间。我们平日使用的时间、空间、人间等词汇,都与这个“间”字相关,充分说明中国人的生活与建筑关系息息相关。因为生活就自然离不开“房间”“时间”这些概念。这样在方形平面的四角上各立一根柱子,就形成了面阔和进深,也就构造出了“间”的一个空间单元,这就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单位。为了改善日晒雨淋,聪明的古人在四根柱子上面增加梁枋、屋架和屋顶,就成了亭子或者水榭,这就是可以遮阳、避雨的建筑了。
古时候,祭祀活动是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面阔两间建筑的中轴柱子,会让站立中间的仪式人撞上柱子,隆重的祭祀气氛会因为绕开柱子而破坏,为了更满足“礼制”功能,正堂就应该至少是三开间,这样的建筑形制就可以用三间的中央一间,就有了“明间”开设大门作为主入口,明间两侧的“次间”可以容纳其他功能。当然祭祀功能为主的三开间也被引入平常人家的生活中,普通住宅的正堂、寝室基本都是面阔三间,正堂明间可进行祭祖仪式以及会客接待场所,两侧设为居室。于是,三开间就定型为中国建筑中具备基本使用功能的“标准单位”。
两间的房屋后世往往作为主体建筑两侧的“挟屋”或“耳房”,至于面阔仅一开间的建筑,或者是亭榭等园林小品,或是大门,都不能作为基本居室或殿堂使用。
从四根柱子形成一间房,再到六根柱子形成两间房,或到八根柱子形成三间房,与老子《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具备基本实用作用,也有礼仪功能的三间房出现后,如五间、七间、九间、十一间,包括大明官含元殿,或者洛阳宫乾阳殿、面宽十三间乾元殿,也是在三间房两侧反复对称増加开间,在进深方向也是遵循这一法则的延伸而已。
中国古建筑并不一味追求开间数的增加,中国建筑用礼制秩序来限定房屋开间数,假定皇宫正殿为十三、十一或者九间,其余建筑就要随着等级下降而减少间数,普通百姓的正房只允许建三间,这样不仅对建造活动进行了全面控制,而且,对于社会管理也就视建筑本身一目了然了。当然在建筑的进深问题上,区域性的采光不同,各有不同。通常小于面阔。无限制地重复开间通常会体现在庭院游廊,代表作可以是顾和园的长廊。
《道德经》中的另一段话也可以看出精神世界与建筑的密切关联,比如“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里的解读是身为匠人,营造建筑,木构架、台基、屋顶、墙、门、窗等等是“有”型的,而这些有型所共同创造出的是“空间”,空间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无”形,而建筑真正被我们使用的“用”,不是有型的部分,而是无形的部分。古代匠师们用心经营的木构架、屋顶、墙体、门窗包括内部装修,最后是为塑像、壁画和僧人、信众们提供的一处宗教活动空间,匠人营造的“有”同时限定了“无”,在祭祀中被使用而有用,这便是佛殿的“用”。
再进一步,由“间”与“有无”的概念而生三开间小殿,比如:南禅寺。再由正殿与配殿、廊庑生成院落单元(如敦煌壁画中的寺院),由一系列院落的组合(以南北叠加和东西并联的方式)而生成庞大的建筑群(如唐长安宫室、寺观或宅第),大小建筑群和街巷组成里坊,最终由一系列里坊和大街组成古代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宏大的都市一一长安城,这个延展过程也可以看做是是不同尺度上的“三生万物”。
对于单体建筑而言,“间”是“一”;对于院落而言,单体建筑群也是“一”;对于建筑群而言,一整个院落亦是“一”;对于里坊而言,一组建筑群是“一”;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里坊街道是“一”。把这些不断延展的方式全部套用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模式,是不是你也会忍不住要感叹,真是“吾道一以贯之”呢?
从南禅寺这座小小殿宇到恢弘的唐长安,是不是都是这种思想诞生出来产物呢?也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到从局部到整体的和谐的呢?至少想探知这种思想是如何使得有了盛唐盛世?南禅寺这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小殿,真是如何欣赏都看不够!是不是南禅寺可以作为学习与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活教科书呢?殿宇规模虽然很小,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小的震撼。感觉它身上所携带的不但是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基因”,更是生活思想哲学的传递载体。
不论鲁迅想在西安再见“唐朝的天空”,还是梁思成、林徽因怀抱着“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都是因为被大唐盛世的光芒所吸引。好比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们追慕古罗马乃至于古希腊一样,这是否可以誉为东、西方理想中的“黄金时代”呢。被西方建筑师称为朝圣的“原点”的雅典帕提农神庙和罗马的万神庙。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在罗马、希腊的废墟中寻找,徘徊、观察、测量和研究,思考研习后就并发出了西方古典建筑。中国建筑是不是也在唤醒属于自己的“文艺复兴”,或许就需要从唐朝,从中国历史上各个伟大时代的古建筑遗存中,寻找中国古典建筑的基因和血脉。作为中国木结构建筑最古老的原点一一南禅寺和佛光寺,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帕提农和万神庙呢?
南禅寺虽然不大,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就能带你梦回唐朝之旅,古朴的曲风一定会给你无数启发和灵感。殿内泥塑也是圆目逼真惟妙惟肖,围栏参观区如豆腐块般大小也挤满了同行的驴友,听着馆长如数家珍般解说殿里一物一故事~尽管是我们包场参观也耗时许久。盼望中国建筑复兴的建筑学人,或者中国古建筑的忠实爱好者,也来五台山瞻仰南禅寺和佛光寺,从古典开启对中国建筑伟大传统的认识呢?
南禅寺后殿的墙外有农家的枣树,枣子探手可拾(食)。枣子垂吊在枝头有些日子了,所以略有风干,但皮薄肉多汁。我和妈妈两人就只分得了一颗,所以,更需慢慢欣赏,慢慢品味这沐浴唐风薰陶的美味。
往期回顾
游学记行
为龙山石窟而去,却为漫山红叶所倾心:晋祠--“秋日并州路”游学记行之五
游学记行
三晋新名片:山西青铜博物馆--“秋日并州路”游学记行之四
游学记行
百年传承守正创新:山西博物院--“秋日并州路”游学记行之三
人文大课
帝国的辉煌余晖:从拜占庭回望地中海古代古典文明
人文大课
爱情、嫉妒、炼金术与--由巴黎高美珍藏普桑作品解读法国美术发展史
视界大不同
WonderView
长按白癜风在线咨询西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