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

旅游风景点攻略-土特产美食名小吃-名人风俗习性-招商引投资-乡村县镇地名历史地理-公司工厂酒店楼住宿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地名:洱源县隶属:大理州区划代码:代码前6位:长途区号:邮政编码:车牌号码:云L行政级别:县人口数量:约32万人人口密度:人/km2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洱源县相关网站:

·洱源县旅游

·洱源县特产

·洱源县十大特产

·洱源县十景

·大理品牌网

·大理旅游

·大理特产

·大理十大特产

·大理十景

·大理名人

·云南品牌网

·云南旅游

·云南特产

·云南十大特产

·云南十景

·云南名人

区划代码面积简介茈碧湖镇101km2   茈碧乡位于洱源县中北部,东接三营,南连县城,西毗乔后,北界剑川县沙溪。国土面积有平方公里,海拨米,年均气温13℃至14℃,所降雨量…[详细]邓川镇10244km2   邓川古为邓赕诏之地,因苴河、罗时江、永安江三江在此并流形成“川”字型而得名。邓川镇于年12月建制,地处洱源县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距州府下关…[详细]右所镇103   位置面积右所镇位于洱源县城东南部,东经°03′,北纬26°01′,东有马鞍山与鹤庆县西邑镇、黄坪镇相靠,南有德源山、云弄峰与邓川镇、江尾镇、大…[详细]三营镇104274km2   一、基本概况   三营历史悠久,是六诏时期的施浪诏故地,元世祖忽必烈入大理时以此为吐蕃襟喉,留军三百户镇守,“三营”因之得名。年至年,设…[详细]凤羽镇105   " 位置面积凤羽位于洱源县城西南部,东邻右所,西靠炼铁,南接大理花甸坝和漾濞县脉地乡,平均海拔米,全镇国土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凤翔…[详细]乔后镇   位置面积乔后镇位于洱源县西北部,地处东经99°46′10″,北纬26°6′,东连茈碧乡,南接炼铁乡,西毗云龙县长辛乡,北壤剑川县弥沙乡、沙溪镇。国土…[详细]牛街乡267km2   乡镇简介   云南省洱源县牛街乡牛街乡地处云南洱源东北,处东经99度59秒,北纬26度15秒,东与鹤庆县接壤,西北与剑川县山水相连。全乡下辖…[详细]炼铁乡202   位置面积炼铁乡位于洱源县西南部,东邻凤羽镇,南接漾濞县,西毗西山乡,北连乔后镇。全乡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炼铁村,离县城50公里,海拔2…[详细]西山乡203512km2   一、基本概况   西山乡位于洱源县西南部,地处西罗坪山脉,距县城92公里,东起黑惠江,南同漾濞县毗邻,西与云龙县接壤,北隔乔后镇与剑川县相望,处在洱源、…[详细]

胜利村

   EryuanCounty   洱源县位于大理市北,洱海之源。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是白、彝、回、傣、傈僳等23个民族杂居、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年末总人口32.04万人。洱源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人们赞誉为“鱼米之乡”、“梅子之乡”、“乳牛之乡”、“温泉之乡”、“兰花之乡”,是富饶美丽的地方,还以其灿烂的文化、古朴神奇而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

  概况

  洱源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是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藏公路、大丽公路穿境而过,县境内旅游景点集中连片,形成地上地下,热水冷水,湖泊山川,名胜古迹、民族风情全方位立体开发的格局。这里地热资源丰富,年产38-78℃温水万立方米。建材资源质地优良,尤以品质一流的米黄、桃红大理石为人所赞。洱源县探索和总结出了一条符合县情的烤烟、林果、乳畜、水产、大蒜、生物资源、旅游等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子,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成旅游文化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的总目标,扩大开放。

  建置沿革   洱源,西汉至隋朝均属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六诏中境内有浪穹、邓赕、施浪,南诏时为浪穹州。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元宪宗七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凤羽两县,隶大理路。明裁凤羽县,并归浪穹,设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   清沿明建置。民国元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邓川两县同属大理专区。年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三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为洱源县。年12月,区划调整,双廊、江尾两镇划归大理市,江尾镇改称上关镇;年1月,茈碧乡和玉湖镇合并后称为茈碧湖镇。年末,洱源县辖茈碧湖、邓川、右所、三营、凤羽、乔后等6镇和牛街、炼铁、西山等3乡,共2个社区、88个村委会。

  自然地理   洱源县是洱海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相毗邻。全县总面积平方千米。县城驻地茈碧湖镇,海拔米,距省会昆明千米,距州府下关73千米。洱源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明显等特点。年平均降水毫米,50多年来年降雨量最多的是年,达.5毫米,最少的是年,仅为.7毫米。年平均日照.0~.4小时,日照百分率55~57%。   洱源坝区(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3.9℃,50多年来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年6月2日,达32.0℃,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年1月4日,为-8.1℃。2月尾“回头霜”,4月初“倒春寒”,5~6月干旱,7~9月连续降雨的洪涝,8月底9月初低温,“一冬干”、“一春干”,以及局部地区的冰雹是境内间有发生的主要灾害性气候。年,洱源地区总降雨量.8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4毫米,比上年偏少25.6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5.3℃,较历年偏高1.1℃;年日照总时数为.3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49.4小时,比上年偏多.5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29.5℃,最低气温为-2.6℃。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盆地、河谷错落其间,湖泊库塘星罗棋布,山溪河流如织。   全县海拔从米至.4米,地形垂直变化明显,地貌复杂多样。县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三支主山脉从北至南纵贯全境,形成东南部落漏河峡谷、西部黑潓江峡谷,以及中部三营、玉湖、凤羽、右所、江尾等五个高原盆地。境内水文也呈多样性特征,主要河流有黑潓江、凤羽河、弥茨河、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天然湖泊有海西海、茈碧湖、西湖和东湖,共汇入较大的支流条、山溪条。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黑潓江、弥苴河、落漏河三大水系,分属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流域。东北部马鞍山支系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米。

  民族宗教   洱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白、汉、彝、回、傈僳、纳西、傣、藏等族为世居民族,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境内共有27个民族成分。年底,全县人口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占总人口的67.9%。白族人口人,占总人口的61.5%。汉族人,占总人口的32.1%;彝族人,回族人,傈僳族人,藏族人,纳西族人,傣族人。洱源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又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县内的8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境内存在的宗教有本土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从本土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族本主崇拜等。宗教中除伊斯兰教外,每一种宗教几乎都是几个民族共同信仰,7个世居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本土宗教。

  旅游名胜   洱源县地处丽江、大理、迪庆三大风景区的枢纽地带,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风格多样的旅游资源。境内风景区名胜众多,多达余处,可分为西湖、茈碧湖、海西海、鸟吊山景区。茈碧湖清如碧玉,它不仅盛产“巳时开放而未时收”的珍稀植物“茈碧花”而著名,而且还因湖中奇异的“水花树”和罴谷山麓宛若世外桃源的梨园景色而令人神往;西湖水乡湖中有村,村中有湖,柳岸芦湾,烟渚渔歌,“翛翛然有江南风景”;海西海青山环抱,漪澜静谧;鸟吊山松涛窸窣,杜鹃灿烂,更有百鸟朝凤的奇观。境内还有许多奇峰幽洞、林海甘泉,以及雾蒸霞霭的温泉、如雪花撒落的梅园。   洱源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全县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项,其中省级2项、州级4项、县级13项。唐初浪穹诏主丰时设治颍州巷、筑凤凰台、凿白沙井,南诏统一六诏时白洁夫人率兵抗敌,明大将傅友德与元右丞普颜笃大战佛光寨,明建文帝避难眠龙洞、躬耕石龙寺等等,都留下许许多多传说和遗迹。洱源是清华园最早的共产党员施滉的故乡,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县。洱源各族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洱源是“神话王国”、“天女撒歌的地方”,是著名的“白族唢呐之乡”。湖光与山色,冷水与热水,众多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旅游投资的理想之地,也将吸引更多的游客纷至沓来。年,全县有星级宾馆2家,全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2.93亿元。

  物产资源   洱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突出。境内高山、亚高山与河谷、盆地相间,具备亚热带至高山寒温带的各种自然环境。现存厥类以上高等植物多种,种子植物的15个地理成分齐全,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11种(一类1种,二类10种)。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中,针叶林地域分布最广,常见树种分属43科、95属、种。鸟类有上百种。   罗坪山至点苍山一线及西部广大山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其中久负盛名的鸟吊山,候鸟南迁时节,百鸟翔集,蔚为壮观。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2种,其中一类的有金钱豹和黑鹿两种。随着山林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不断回升,一些曾绝迹多年的野生动物种群活动也相继出现。中草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植物类达多种,动物类也有10余种。花卉资源中,兰科植物约有16属、余种,分别占全国的10%和12%。洱源,家养兰花历史悠久,名品层出,是全国闻名的“兰花之乡”。洱源坝区沃野平畴,分布着广阔的水域,主产稻谷、蚕豆、烤烟、油菜、大蒜及各种水产品。早熟大蒜个头大、色泽好、食味香,富含多种维生素,倍受中外客商青睐,大蒜种植已发展成产值超亿元的农村产业。得灌溉之利,享渔田之饶,洱源向为“鱼米之乡”。且水草丰茂,饲料充足,乳牛饲养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乳牛之乡”。山区土地广袤,牧草丰盛,主产玉米、薯类和杂粮,林果和畜牧业的发展极具潜力。境内适宜梅子生长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优渥,所产鲜梅个大肉厚质优,种植、加工、销售相连接的梅子产业已经崛起,洱源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梅果之乡”。   传统名特产品邓川乳扇、凤羽砚台等享誉省内外,“蝶泉”甜奶粉、“洱宝”雕梅和青梅爽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洱源素有“高原水乡”之称,水资源极为丰富。西部黑潓江水系是澜沧江的主要源流之一,多年平均径流量6.38亿立方米;干流最大洪水达每秒1立方米,境内落差达米,平均坡降6.4‰,极具水电开发价值。东部氵弥苴河水系由弥茨河、凤羽河、海尾河、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等6条河流,以及与之连通的海西海、茈碧湖、西湖、东湖4个湖泊组成,水流南注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4.82亿立方米,占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8.13亿立方米的60%,洱源因之被称为洱海之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0.7万千瓦,水电开发极具潜力。洱源地处滇西高温热水区,地热资源得天独厚,是闻名遐迩的“温泉之乡”。境内分布有九台——玉湖、牛街——三营、下山口——城西——温水等地热主显示区,共有30余处自然出露点,水温在30~90℃,矿物质含量均达医疗热矿水标准。   近年来,以大理地热国和下山口温泉度假村为主的温泉休闲旅游不断升温,开发力度正在加大。洱源境内已发现矿种25个,已知矿产地50余处。金属矿有金、银、铅、锑、铜、锌、钨、锰、铁、钛、镁、铝等。非金属矿主要有岩盐、硅藻土、大理石、石灰石、褐煤、泥炭(草煤),尤以建筑石材储量大、品质优。茈碧米黄大理石、焦石墨色大理石石质细润,色泽明丽,商品价值高,颇具开采价值。

  教育卫生   年,洱源县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两免一补”学生达人,年内减免费用和发放补助资金共计万元。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所,其中普通中学20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所,幼儿园49所。全县小学教职工人,初中教职工人,高中教职工人,职业高中教职工50人,县机关幼儿园教职工14人。县教师进修学校职工9人,教育行政10人,教育局事业人员和中心学校人员77人。年,洱源县普通高考报考人,上线人数人,上线率90.63%,其中本科上线率达63.1%。全县普通高考上线人数跃居全州第四位,再次刷新了全县的高考的历史成绩。洱源二中和洱源职中上线率首次进入全州前10名。中考报考人,平均分.14分,总分在分以上的有人。其中县属高中录取人,省州重点高中录取95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2%和95.85%。   截止年底,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6个(不含诊所),床位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人。其中执业医师人,执业助理医师65人,护士人。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医技人员1.6人、床位1.9张。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年全面完成达标,1医院标准,2所医医院标准,中医试点县建设工作经省卫生厅验收达标,并被授予“云南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农林牧业   年,洱源县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减免农业税等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年内,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万元,比增长14.4%。其中:农业产值万元,林业产值万元,畜牧业产值万元。全县粮食种植面积38.46万亩,粮食总产量13.2万吨;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总产量.12万千克;种植烤烟3万亩,收购烟叶8.9万担;种植早熟大蒜4.3万亩,总产量.29万千克,产值达2.7亿元;梅子种植面积8.3万亩,产量1万吨;新种泡核桃3.2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15.3万亩。年,林业生产继续发展,重点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核桃基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资源林政管理和护林防火工作,稳步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各项林业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年内全县完成人工造林(含人工模拟飞播)总面积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00亩,全民义务植树82.1万株,森林覆盖率达49.91%。年,畜牧业继续呈现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大了畜种的改良力度,做好防疫工作。全县年末大牲畜存栏180头,其中乳牛存栏为头,鲜奶产量9万吨,奶农收入万元。

  水利建设   洱源县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贯彻“山、水、田、林、路、电结合,蓄、引、提、排并举”的方针,对江河湖泊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不懈地修建防洪、防涝设施,建成了蓄水、引水、提水、防洪、水土保持等众多水利设施。年,洱源县加大对水利项目的建设投资,完成了投资万元的血防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成小型水利建设项目7件和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50件,全面完成总投资万元的茈碧湖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年末全县水库总数为15座,总库容量为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2座,库容量万立方米,占总库容的97.6%。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6.4千公顷。

  人民生活   年,农村经营体制进一步创新,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比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年增加元,增长12.1%;人均占有粮千克。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元,比年净增元,增长12.1%。   社会保障覆盖面由城镇扩大到农村,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43.6万元,城镇居民低保金.1万元,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人,城镇失业率为2.05%。实施8个扶贫村建设项目,解决了人的温饱和2人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

  文化体育   洱源,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洱源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和生产生活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洱源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洱源,不仅拥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民族歌舞,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凤羽砚台、白族刺绣等民族工艺巧夺天工、琳琅满目,还有邓川渔潭会、三营庄稼会、洱源民族火把节、茈碧湖海灯会、海西海歌会等传统节日异彩纷呈。这里有大理地区最早的白文碑——石窦香泉碑,以及被誉为白族舞蹈“活化石”的“里格高”;民族文化方面有保存完好的白族民间音乐、吹吹腔、大本曲、本子曲、说唱艺术、方言评书故事等等。   年,洱源县的第二轮县志编修全面启动,《洱源县民族宗教志》出版发行。县委、政府以州庆为主题,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文化“三下乡”活动、庆祝建州50周年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碧水欢歌”文艺汇演,成功承办了大理州“体彩杯”男子篮球比赛。年底,全县有文化事业机构3个,各镇乡均建有文化站,图书馆藏书量达5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为70.9%,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9%,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8%。   [感谢网友"xiejun"分享此内容。]

百度推广

以下地名与洱源县面积相当:

重庆市丰都县

重庆市武隆区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竹瓦根镇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格咱乡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

洱源县相关名人

白洁夫人

施介(~)

马鉁(~)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徐嘉瑞(5~7)文史学家

施滉(~)

马锳(5~5)

马荣凯(~)

马崟(9~9)

尹俊(~1)

马子华(~)

张文勋

杨亮才

王定明

杨丽萍

段思平(~)大理国的缔造者

郑买嗣(?~)

到洱源县必去著名景点

大理地热国景区

洱源西湖

苍山国家地质公园

洱源东湖

大理西湖

金梭岛

茈碧湖

鸟吊山

双廊候鸟保护区

下山口

九气台

崇圣寺三塔

南诏风情岛

大理古城

新华民族村

鸡足山

洱源县特产与美食

洱源梅子

洱源雕梅

大理饵块

大理草编

大理青梅

洱源生皮

云南沱茶

大理石工艺品

大理下关沱茶

火烧猪肉

洱源大蒜

白族木瓜鸡

白族挑花刺绣

凉鸡米线

洱源乳扇

温泉气磺蛋

洱源县民俗文化

彝族跳菜

白族树花会

白族绕三灵

巍山打歌

白族刺绣服饰

南涧苗族服饰

南涧彝族服饰

石宝山歌会

正月“天子节”

白族服饰

白族火把节

白族吹吹腔

白族民居彩绘

白剧

大理三月街

广告中国省市县乡村镇地区名博雅地名官方网站行政区划参考指南

距生态红树林30米办公写字楼招租

一楼黄金店铺招租

整栋约平方米可整体招商

分层或共享其他详情请联系

大亚湾红树林旁边国有土地皮出售转让招商,房屋商店铺买卖仓储共享办公写字楼公寓免费出租

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ms/5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