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山西古建,听听光阴的故事

走进山西的古建筑,

那些精雕细琢的木构部件,

精描细绘的寺观壁画,

展现给世人的不仅是庄严神圣的祭祀场所,

更是栩栩如生的天上胜境,

令观瞻者心驰神往,尽享视觉盛宴。

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

这座隆盛于辽金两朝西京重地的北国梵宫,寺内的建筑、塑像、壁藏、壁画、平綦、藻井等,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年),金天眷三年(公元年)依旧址重修,面阔九间,单体建筑面积达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年),面阔五间,殿内依墙排列重楼式小木作藏经阁38间及“天宫楼阁”五间,巧夺天工,玲珑之致,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

云中古刹华严寺,是历史之珍品,是文物之精华,更是中华文化之结晶,它将继续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百世。

善化寺

善化寺俗称南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唐。全寺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整个布局唐风犹存。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

寺内还保存着泥塑,壁画,碑记等珍贵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特别是二十四天王像,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

崇善寺

中国现存佛教藏经雕版印刷品最多的千年古刹—崇善寺,位于太原市文庙巷9号。寺内的主建筑大悲殿,藏有宋、金、元、明、清原版佛教藏经4万余卷,最早的经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些经卷除大部为木刻印刷外,还有用赤金粉写的,用鲜血写的,用墨汁写的……其藏经丰富,不仅世所罕见,而且见证了中国木刻印刷时代的辉煌。大悲殿内,还藏有三件国宝,一件是佛祖释迦牟尼应化事迹84幅画册,一件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册一部,两件国宝虽已历经余年,色调艳丽如初。

这两件国宝与寺内所存第三件国宝--东岳泰山上一部《金刚经》石刻的唐代拓片一起,被誉为崇善寺三大珍宝。不仅仅是藏经众多,宏规巨制重檐歇山顶的大悲殿,黄绿琉璃瓦剪边,出檐深远而舒展。殿顶正脊上的琉璃吻兽形象逼真,尤以插剑鸱吻观之十分有趣。大悲殿内,正面塑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两旁为千手千钵文殊菩萨和矜持温婉的普贤菩萨。3尊巨像均高8.3米,全身贴金,色彩绚丽,衣纹流畅,历经余年仍光彩夺目,是不可多得的明代艺术珍品。

这里还是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香火终日鼎盛,钟声偶而飘荡,门前铁狮明铸,游人香客不绝,都给人以闹中求静、定心定性才能得道成佛的清净感受。

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建成于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

佛光寺

佛光寺地处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处的佛光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毁。唐大中十一年()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被列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

建于唐代的山腰大殿为正殿,坐东向西,称东大殿。东大殿居高临下,雄伟古朴,气势壮观,是五台山最大佛殿之一,无论在构造做法上,还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国伟大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有“亚洲佛光”之称。

南禅寺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西南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距东冶镇35公里。距今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崇福寺

崇福寺景区是由崇福寺和崇福广场组成的集中展示马邑历史文化并为游客提供文化教育和祈福休闲的景观群。

“金代艺术宝库”崇福寺五进院落,古朴华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辽金三大建筑之一,“山西省十大最美文物景观”之一,其弥陀殿为“山西省十大最美古建筑”之一。寺院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年),金皇统三年(年)建弥陀殿,金代又建观音殿。弥陀殿之琉璃脊饰、华册巨匾、雕花窗棂、精美壁画、塑像背光等“五绝”享誉中外,观音殿之“减柱营造法”为现存最早实例。年新建由马邑博物馆、尉迟敬德庙、大戏台、历史画轴、石刻等集建筑、文物、雕塑、壁画、书法等于一体的崇福广场,与千年古刹“崇福寺”隔街辉映,浑然而成崇福寺景区。

玄中寺

玄中寺,位于山西交城县西北10公里处的石壁山中,四面石壁陡立,因而称“石壁寺”又名“永宁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也是日本佛教净土宗的“祖庭”。据记载,玄中寺于北魏延兴二年(公元)兴建,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因而日本的净土宗及净土真宗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玄中寺便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中主供的是如来佛,但玄中寺供的却是弥勒佛,这是因为玄中寺是净土宗的念佛寺。弥勒佛全称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净土宗主要的信奉对象。净土宗的修炼方法是“称名念佛”,所称的“名”,就是这位“阿弥陀佛”。玄中寺文物众多,历代碑刻非常值得一看。北魏、北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等为研究我国的佛教史、雕塑史,特别是研究玄中寺和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观音堂

长治梁家庄观音堂,是一处飞檐交错、五彩纷呈、彩塑瑰丽的悬塑艺术宝库。观音堂创建于明万历十年(年),至今完好。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堂座东向西,堂内古柏参天,殿堂玲珑。现存建筑有天王殿三楹(悬山式),南北配殿、观音殿、钟鼓楼等。建筑以明万历十年所建大殿为最早。正东面为观音殿:殿前身檐筑卷棚式厢房,吊垂莲花柱,隔扇四叶,镂刻有六斜棂花图案;殿内塑像满布,或设在坛上,或悬于空中,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局中,宝盖花顶纤巧细密;周围十八罗汉环绕,两侧雕有二十四诸天,神态各异,顾盼如生,上部十二圆觉菩萨,分别驾麒麟、狮、象等兽,前面还有四大天王、护法金刚、帝释、供养人等,共计余尊,个个神态各异、顾盼如生。

龙门寺

龙门寺,位于龙门山腰际,始建于北齐,以各时期遗存的古建汇集而闻名于世,五代后唐、宋、金、元、明、清六朝木构建筑各领风骚。相传,北齐天保年间,法聪大和尚经五台山云游至此,顿觉此地清静幽雅,灵气飘逸,遂禀呈圣上,传旨建寺。宋太祖赵匡胤,还曾敕赐寺额“龙门山惠日院”。这座建于五代后唐的配殿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国内已知唯一的五代时期悬山式建筑。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的正中,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九脊歇山顶式古建,殿宇虽经明、清时期装饰翻修,但从其开间比例到构件的细部做法,均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征,殿顶黄绿琉璃脊兽为明代所制。

双林寺

双林寺的名称来自于“双林入灭”。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时,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

双林寺以彩塑闻名,寺内彩塑达多尊。这里的彩塑很贴心,他们很多都是身体向前倾10度-20度,为了减小你的视觉差,他们宁愿自己累一点。

这里的彩塑很重视跟你心灵的沟通,所以他们很多都是用黑色琉璃珠嵌入作为眼睛。这样即使千年过去,他们心灵的窗口依然传神。

这里的彩塑杰出代表韦驮像,是“全国韦驮之冠”。他肯定曾与“思想者”之父——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有过心灵的沟通,不然为何罗丹目睹这里的韦驮像后,一语便道出其中的艺术真谛:“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在移动视线中,这座雕像的各部分就如同是先后连续的时间内的各种姿态,所以我们的眼睛好像看见了它的运动。”

这里的观音像很邻家,渡海观音、自在观音、千手观音等,都不再以平日的官方形象示人,不再正襟危坐,尤其是千佛殿内的主像自在观音,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莲叶,完全是一种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模样。不禁让人怀疑,难道双林寺是观音的秘密基地?

广胜寺

洪洞县城东北15公里的霍山,古柏苍翠,泉水潺潺。霍山之巅,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的广胜寺,是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庙组成的元明古建筑群。高踞霍山顶上寺内的飞虹塔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七彩琉璃塔,被誉为中华第一琉璃宝塔。塔身砖砌,高47.31米,平面八角形13层,表层全部镶嵌黄、绿、蓝三色琉璃烧制的屋宇、神龛、斗拱、莲瓣、角柱、勾栏、花罩及盘龙、人物、鸟兽和各种花卉图案,一层一组,图案各异。尤其是第三层平座之上的佛、菩萨和金刚琉璃像,第四层至第十层各面镶嵌的琉璃盘龙、宝珠及花饰,透过阳光的折射,呈现出美丽的七彩色调。塔后弥陀殿内,明代铜铸西方三圣佛像(阿弥陀、观音、大势至)为元代佳作。殿内两侧的红木经橱内,曾存放闻名中外的《赵城金藏》。

霍山南麓、霍泉北侧的下寺,山门高耸,建筑别致,弥陀殿五开间大殿仅用两根柱子。下寺西侧的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平方米的壁画除绘有霍泉水神明应王王宫生活、娱乐的神话故事外,还有唐太宗《敕建兴唐寺图》《唐太宗千里行径图》,画中园林、后宫、村舍、街市以及官吏、侍女、鱼翁等各种人物描绘细微。其中,尤以东壁南侧墨书有“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在海内外最负盛名。画上,戏台、道具、脸谱、服装、人物、表情和器乐伴奏一应俱全,男女同台演出业已成风。

跨越时空的隔离和变化

它是对古老岁月的乡愁

承载着

一座城的文化记忆

数代人的生命图景

编辑整理: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ms/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