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1]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隅,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座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区总面积达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米。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
本次拍摄路线由南台—金阁寺—台怀镇—普华寺—大文殊寺—黛螺顶
南台五台山南台顶距台怀镇南面25千米,海拔米,台顶面积约14万平方米。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繁花似锦,千峦弥布,五彩缤纷,因之取名为"锦绣峰"。顶上建有普济寺,内供智慧文殊佛像。是五个台中春季来的最早冬季来的最晚的台,也是山形最平缓自然风光最绚丽的台,农历四月,北面四台还是冰天雪地,而南台山腰却是百花怒放。
金阁寺金阁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米,距台怀镇约15公里。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金阁寺与中国密宗的传播和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有极密切的关系。金阁寺建造过程中,由于当时不空深得朝野的倾心崇奉,全国通力支持,上自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布施,唐代宗甚至下沼命全国十节度使助缘建寺,化缘僧分赴全国各地为建造金阁寺募集布施,工程历五年而竣。当时的寺院富丽堂皇,规模宏伟,寺中金阁高达百余尺,有上、中、下三层,雕梁面栋,高耸入云。殿顶"铸铜涂金为瓦","照耀山谷"。寺院落成后,不空奉救为金阁寺的开山祖师。他还奏请皇帝于金阁寺等五寺各置定额僧2人。
台怀镇台怀镇,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最北端,距五台县城一百六十二华里,是一个山环水绕,约有汉、满、蒙、藏四个民族近两千人口的秀丽山镇。
台怀镇地处由五台山五大高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名"台怀"。在五台山,一人们把台怀地区(即现在的台怀乡)称为"台内",其他。地区则称"台外"。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中的《游五台山日记》里,记
述台怀镇的地理形势时写道:"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湾与怀的音义皆同),此诸台环列之概也。"
这样描述台怀镇与五个台项的地理位置是颇贴切的。台怀镇距东台望海峰十九公里,距西台挂月峰二十二公里,距南台锦绣峰二十八公里,距北台叶斗峰二十公里,距中台翠岩峰十九公里,是登台顶的中心。
台怀镇镇北有一小峰,人称灵鹫峰,亦名菩萨顶。所以称之为灵鹫峰,是因为它的地理形势颇似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灵鹫峰故名。
据佛教史籍记载,东汉时期,我国佛教最初的传播人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台怀镇,见今菩萨顶的形势颇似印度的灵鹫峰,因而命名之。所以也称灵鹫峰为菩萨顶,佛教徒传说文殊菩萨曾在峰顶显灵和说法。
大文殊寺大文殊寺,亦名广安寺,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山市台怀镇清水河东岸,明清一条街北口,始建於清乾隆年间(年-年在位),重建于道光元年(年)。寺宇坐北面南,占地面积五千一百八十平方米,为章嘉活佛五处之一。
据《文殊寺重修碑记》记载,文殊寺位于忻州市忻府区紫岩乡魏家庄村,始建年代不详,村人传说已有数百年。寺院北靠金山,南望五峰,西携牧马河,东依佛地五台山,地势辽阔,殿宇恢弘,千祥云集,佛光普照,为当时著名的佛法道场。
黛螺顶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
历史上依次名为青峰顶、佛顶庵、大螺顶、黛螺顶。
明代释镇澄《清凉山志》卷第七、第九,"异众感通,松说苦空"有记载道:"唐释法念,栖禅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风雨。法念尝坐其间,若昧不昧,见僧作老比丘形,说苦空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