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郭秀根一个窝窝头

北京皮肤科治疗好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4655748.html

学第29期(总第期)

一个窝窝头

文/郭秀根

教育走过了由贵族向贫民,少数向多数,局部向全民,城镇向农村发展的过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村在过去完全小学的基础上扩展成为北涧七年制学校。成为整个南山地区唯一的一所初中学校,担负着北涧、凤栖岩、老牛沟八村以及东山十一个村的初中教育任务。它虽然规模不大,但因其特殊的地理在全乡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八十年代后期初中停办之前这里也着实云集过一些学识渊博而且敬业爱岗的优秀教师,初期有不拘小节妙语连珠的王春阳老师,有博学多才潜心研究而且一心想要有所创新的康贵楼老师,有能书会画风流儒雅的李春元老师,有严于管理精通业务的我们的班主任薄茂林老师以及后来中考连年夺冠的高降文老师等等。是他们的付出使家乡的教育曾经盛极一时。

我初中上学那会儿,教育方针的主题仍然是“以学为主丶兼学别样”。我们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同时有“小农场”和“小工厂”两个课外活动场所,学校就是以此来体现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由康老师负责技术指导,班主任老师配合。说是工厂吧,其实既没有机械设备,也没有技术工人。只是把平时一些爱鼓捣的同学组织在一起锯呀刨呀的干一些简单的木工活。如,整一个木头匣匣,弄一个小板凳什么的。你可别小看这连一个固定地点都没有的小场所,还真培养出来几个象样的木匠。如王计官丶田效忠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木工师傅,他们在方圆几个村里走街串户,为人们打家具、修房屋,深得人们的喜欢。最有成就的还要数杨贵河,改革开放后,他凭着自己娴熟的木工技术和灵活的经济头脑在定襄县城附近创办了一个″家具城”。为人们组装制作豪华家具。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些都是后话。

就在当时,相比之下,学校的小农场还是有一定规模的。村里把好几亩靠近学校的土地划归学校作为小农场的试验田。师生在这些地里除了种一些土豆、玉米之类的农作物外还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搞一个″旱地育苗”的实验,同学们扛锹抬水,修渠整畦,搓土下种,锄草遮阴,精心呵护着一棵棵幼苗由一个个稚弱的黄芽变成碧绿的嫩叶,渐渐地抽出柔柔的枝条,在明媚的阳光下泛着诱人的绿,蓬勃而茁壮。一年后便长成手指粗的树干。待到树叶长成大半时便要平茬嫁接。嫁接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活儿,先要从选定的果树上小心地剪下一截嫩枝,去掉叶片留两三厘米长的叶柄,千万不能伤着叶柄根部的嫩芽,再以叶柄为中心用自制的塑料小刀取一个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皮,然后在要嫁接的小树干上划开一个丁字形的口,小心掰开一点点,再把带着叶柄和嫩芽的三角皮轻轻地插入丁字口里,最后用塑料条扎紧,这就完成了嫁接。为了提高成活率,康老师曾多次给我们讲解嫁接技术以及成活原理。原来树干都包括表皮部和木质部两部分,就在表皮和木质之间有一层特别的膜叫“形成层”,它内生木而外生皮,嫁接就是把两棵树上的形成层贴合起来使它们长在一起。嫁接过的树才能开花结果。康老师为了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嫁接技术还特地将它编成顺口溜:″横一刀,竖两刀,捏住把把儿摇一摇,含在嘴里不要咬..."嫁接后的小树大约两个礼拜后毛茸茸嫩芽便渐渐转绿,再慢慢抽出嫩枝,一年后就长成可移植的果树苗。

那个时候,“半工半读"是学校的教学常规,"读书无用论”是人们潜意识里认可的普遍观点。当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小学刚毕业就掇学。其余的初中毕业后大部分休学回家。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选择上高中。二年高中毕业后也回家务农。就因为人们看不到上学的前途,感不到知识的重要,大多学生对学习自然缺乏兴趣。简单的功课也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的。总会有一些同学因完不成作业或不守规矩等受到老师的责罚,当年老师打骂学生是被家长认可的。

记的那是一个星期六(那时周六不休息)的下午,我们的班主任薄老师给我们新授了一课古文《曹刿论战》,老师用抑扬顿挫的语气领着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诵读。还把时代背景及故事梗概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述。布置的作业是周日背诵,下周一检查。到了礼拜天,我和几个淘气的家伙混在一起疯玩起来,我们像脱笼的小鸟一样,“打砣(玩石头)、跌队(摔跤)、钻地道"把一天的时间按排得那叫一个满!到了晚上突然想起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才火急火燎地拿出书本念叨起来。然而身体累得实在是快要散架,不争气的眼皮也打架打得难解难分。此刻有一种强烈的欲望那就是赶快睡觉。看来老师的惩罚已是在所难免。管他呢,我索性把课本儿撂在了一边...

到了第二天,作业检查的结果是我和同学也是我本家的哥哥郭四作为“不完成作业的典型"被老师处以下学不许回家!我俩在教室里手中拿着课本,嘴上念念有词。一抬头,眼睛从破损的窗户纸洞瞄到住校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早饭...一阵饥饿袭来,我俩再无心瞅一眼书上那讨厌的文字!懊悔,羞愧,怨恨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真想偷偷地开溜儿,可又怕遭到老师更严厉的惩戒!?就在这时突然看到母亲迈着急匆匆的步子,手里捧着一个冒着热气的布袋子走进我们的教室,她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碗口大小的窝头一分为二塞进我俩手中,嘴里责怪道:″看你们弟兄俩也够浑了,不好好念书也不嫌丢人?唉!有打罪骂罪没有饿罪,刚蒸出来的草麦窝窝,快吃吧!”母亲嘴上虽然在责怪,但她那慈祥的面容和对儿子充满痛爱的目光使我感觉不到丝毫受责。我们拿着母亲给的窝头一阵狼吞虎咽。母亲看着我俩的吃像会心地笑了。临走时不忘吩咐一声,你们一定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以后不要再浑了!

那顿早饭不过是一个窝头,但我觉得它是世上最可口的美味佳肴。它融入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无限的爱!已经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郭秀根部分作品荐读★驮者★石磨★我的第一支钢笔★父亲的土地情结★社办高中:教育的奇葩★戏台院儿的灯会★逆行者★故乡的学校★春节前夕话春节★生命的思考作者简介郭秀根,男,山西省五台县人,年生,年毕业于忻州师范学校。大专学历,爱好书法、写作。就职于五台建安学校。

《绝对文学》征稿函

一、推文时间:原则上每周一三五推发作品,如遇重大节假日或平台重要活动,随时调整推出时间。二、栏目设置:平台开设: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文学评论等栏目。三、投稿要求:1、本平台不讲关系,以质取稿,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投稿作者务必添加主编)。2、因人手有限,本平台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3、投稿15天内未刊发或未接到用稿通知,稿件可另行处理。4、稿件必须是原创作品,未在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ms/8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