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乡善边尔旺
五台革命老三区边家庄村虽说山青水秀,但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多为羊肠小道,可谓“地无三亩平,出门就爬坡”,劳动条件极为艰苦。
边尔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同蒲铁路合影
边尔旺(----年),字化之,五台县边家庄村人,世代务农。这在边尔旺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难以言状的苦楚。其外祖父家居住在盂县阎家庄,他幼年时常往来于五台盂县两县之间,见道路崎岖不平,行走艰难,心里很不惬意,遂立下修路的志愿。
筑路乡善边尔旺
边尔旺出生于边家庄村一个有钱有势的财主家庭,从小无衣食劳作之困顿,有肥田美宅之便利。但他并不贪图享受,不骄生惯养,反而十分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据《五台老三区志》载:“(边尔旺)四十岁时,其父边兴中去世,他料理了丧事后,就丢弃家务,背上干粮,带上工具,到盂县的黄背沟、红桃梁、山梁等地,察看地形,采取起高垫低,狭路加宽的办法,在无人帮助和理解的情况下,坚持一个人修路,一年四季,寒暑无间。粮食吃完了,再回家背上,用了二年时间,终于把难走的小路,修成坦途。他越修路,兴趣愈浓厚志气愈发坚定。接着又去羊道岔、二龙沟、响波浪、察属石修了五年的路。凡是过往行人,都称颂他急公好义,德行高尚。”
沿河村庄的村民见边尔旺这样热心修路,就公推他为董事,组织了一班群众,修筑下山惠及各村的驮炭道。边尔旺雇了石匠,购置了钢钎,开山凿石,加宽路面,裁弯取直,逐段修筑。他边勘测,边指挥,还和工人一起担沙搬石头,不遗余力,终于把10公里的长的曲折山路修通了。接着又连续修筑了山底村至白家庄的上山路、狐峪沟路,金山村至代县的小岭路。从此,边尔旺名声大震。
山西乡绅徐继畲
“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的五台乡绅徐继畲的《驮炭道》诗,就是当年窑头道路艰难历史的见证。现将原文抄彔如下,以飨欣赏。“隔巷相呼犬惊扰,半夜驱驴驮炭道。驴行黑暗铎叮咚,比到窑头天未晓。驮炭道,十八盤,羊肠蟠绕出云端。风寒塞口不得语,啟明十丈光團圞。窑盘己见人如蚁,烧的乾糧饮滚水。两囊盛满捆驴鞍,背负一囊高累累。驮炭道何难行,归时不似来时轻。人步伛偻驴步碎,石头路滑时欲倾。日将亭午望街头,汗和尘土面交流。忽闻炭价今朝减,不觉心内怀烦忧。价减一時犹自可,大雪封山愁煞我。”隨着社会的进步,在烧火做饭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革命。周边地方通上了煤气,后面又改烧天然气。虽然我们彻底告別了数千年的驱驴驮炭烧炭的历史,但是我们后人应该谨记在心,不能忘怀过往艰辛。
过去,窑头是白家庄镇所有村子的总称,通往窑头的驮炭道大约有六条:一条是从陈家庄乡智家庄村通往窑头的正维村;一条是从陈家庄乡黄椿坪村向南走一公里左右向西攀登山崖,行进蜿蜒曲折的狭窄小路,可到达窑头的樊家坪村;一条是从陈家庄乡教场村对面的西山向上攀援,可到达窑头的南窑村;一条是从陈家庄乡罗家庄村起程走一条梯式山道可到达窑头的寨里村;一条是通往五台县城的,路经沟南乡的塔子、两涧等村到达窑头的白家庄村,沿途能看到柳沟等几个小村庄;一条是东冶通过大坡村前往窑头维坪村的盘山小路。六条驮炭道共同的特点是由平地起首,向上攀登,盘山崎岖,路窄陡峭。整个窑头大大小小的煤窑遍布每个村庄的沟沟岔岔,可谓星罗棋布。
那时的驮炭道是五台窑头(今白家庄镇,煤炭藏量丰富)向外地输出煤炭的通道,对定襄、崞县和五台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距窑头不太远的边家庄一带村庄,盛产核桃、柿子、花椒和黑枣等,驮炭道的修建对这些物产的对外贸易亦大有好处。驮炭道多穿行在悬崖峭壁上,狭窄崎岖,常有人畜相挤跌入深沟。最难走的地方,是师傅崖和穷汉咀两处,千百年来为驮炭者所苦恼。为修路,边尔旺雇了石匠,购置了钢钎,开山凿石,加宽路面,裁弯取直,逐段修筑。他边勘测,边指挥,指挥完毕,就和工人一起干,担沙搬石,不遗余力。经过两年奋战,终于把20多里长的曲折山路修通了。接着,边尔旺带领人们又修筑了五台从山底村到白家庄镇五十余里的上山路,他不顾身体疲劳,连续作战,又修了靠近五台城的孤峪沟路。随后还修了金上村(在五台)至代县的小岭路。边尔旺因此赢得了远近人们对他的赞扬,名声大振,声誉益高。
山西督军阎锡山
阎锡山听到边尔旺修路有成绩,有经验,便拿出一部分资金,让边尔旺领工,联合附近数村群众,重修五台窑头至甲子湾的道路,历时数年修成,大大便利了群众。年,阎锡山请他到太原督军公署监修南北汽车道,并监修北井沟大桥、石岭关山洞、葫芦河石桥。
北同蒲的段家岭隧道,全长米,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工程进行到关键时刻,总工程师谢宗周提出该隧道工程困难太大,不能保证如期完成。而隧道的进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进展。为求筑路工程顺利进行,阎锡山苦思冥想,忽然眼前一亮,想起了他的同乡边尔旺。于是,差人把边尔旺从别的工地叫到太原,亲自出面请他负责隧道工程。其时边尔旺虽已年过花甲,但精神尚好,便欣然接受任务。边尔旺不负阎锡山的厚望,接受任务后,领工苦战,以身垂范。年冬,按照工程质量进度要求如期完成了隧道工程。隧道修成后,阎锡山对他的“知人善任”颇感得意,亲自为这条隧道题名“尔旺洞”,责成省政府秘书长、著名书法家宁超武代笔题写,镌刻成碑,立于隧道南口上方,以表彰边尔旺的奉献精神。他在与左右谈及此事时说:“出家人不赚钱,给他留个名吧!”如今,该洞虽已废弃,但“尔旺洞”三字仍依稀可辨。此外,阎锡山还奖给他铜叶双穗奖章一枚、元和一头毛驴。“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是阎锡山统治山西时期社会上流传着的口头禅。但边尔旺之所以成为阎锡山的大功臣,并非因为他是五台人,而完全是凭他的实绩和才干。
据《忻州地区公路交通志》记载:山西最早最长的公路隧道是由北同蒲铁路技改、年弃用的段家岭尔旺洞改建。该隧道年修建晾阳川如国防公路时利用,年通车,直到年公路改建时弃用。年后,先后开通了通往窑头的三条公路,即东冶通过大坡村到达窑头的一条,县城路经沟南乡的塔子、两涧等村到达窑头的一条,通过陈家庄乡智家庄村或者黄椿坪村通往窑头的一条。三条公路热闹非凡,运输煤炭的车辆络绎不绝,往如穿梭。
边尔旺墓塔
“边尔旺三十多年把全部心血用于修路。他生性朴实,肃有俭德,无疾言厉色。晚年虔修净业,皈依石岭关金岭寺承祥师为弟子,后又到雁门关镇边寺受戒,长斋念佛。年3月17日,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一岁。全县群众为了纪念他,建塔于太原风峪沟泰山龙泉寺,将骨灰安放其内,家乡人民亦在其边家庄祖坟为其勘石建碑。”(摘自《五台县志》)
五台人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响彻中外的名人。筑路乡善边尔旺不求名利、不畏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又为五台人民的光荣革命传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家乡人民也为有边尔旺这样一位只讲奉献、不求报酬的人物而深感自豪与骄傲。
作者简介:胡立成,笔名虹雨,五台县东峪村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乡土文化宣传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等。曾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邮箱:
qq.早期白癜风是否能治愈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特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