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为深入宣传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全方位反映党和人民的接续奋斗实践,深刻揭示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今年7月起人民网启动了“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共组建31支调研采访队伍,先后奔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采访。我们约请参与调研行的记者讲述行走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撰写形成系列采访手记,以飨读者。
打造高水平幸福生活何旭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海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高水平是什么水平?带着这样的问题,作为“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的随团记者,我一路采访寻找答案。
村庄各有美丽。与想象中的农村颇有差别,无论是崇明区的虹桥村、金山区的水库村还是奉贤区的吴房村……各处村庄都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发力,环境整洁有序、人们生活怡然自得。
在采访过程中,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里的人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是一句空话。虹桥村毗邻崇明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民宿产业有地理优势。采访虹桥村的农家乐经营者王佩英时,面对镜头她略显害羞,但嘴角的笑容却藏不住。自参加合作社以后,王佩英从外出打工月收入仅一两千元到回家开农家乐挣到七八千元,平常打理打理房间,与游客聊聊天,她很满意现在的“退休”生活。
在农村,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回流”的年轻人变多了。比如创办“顾伯伯农家乐”的顾氏兄弟,从上海城里回到农村的家乡,创办包含33家农户的合作社式的农家乐,年总体收入达到万元。
还有上海宝山金蓝子新洁蔬果专业合作社的“农二代”鲍雪梅,大学毕业后就扎根土地,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从父亲手中接手合作社的第二年就创建了宝山区蔬菜标准园。在采访农村产业的不断升级过程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归田园,将科技化、智能化、绿色化理念带进农业产业建设,觉得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未来值得期待。
慢享智慧生活。在古北市民中心采访的过程中,一阵悠扬的琴声传入耳中。顺着琴声来到二楼的活动中心,发现很多居民在这里交流活动,弹琴的老伯,看书的阿姨,还有正在上烘焙课吃蛋糕的小朋友们……每个人都选择自己喜爱的娱乐活动。
与室外高温形成鲜明对比,市民中心内十分凉爽,很适宜休闲活动。而类似这样的市民中心,上海市各区还有很多,而且每个市民中心都各具特色。例如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的公共客厅等,都为居民提供了开展多种多样业余活动的场所。通过线上线下预约课程、讲座,通过“社区通”客户端等互联网工具,居民的生活需求、活动需求、交流需求都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元化、智能化。
这些城市发展带给居民的生活福利,服务到居民的心坎里,这些细枝末节间的满足感实实在在地打动人心。我想,这种幸福感不会止于上海。上海作为一个样本,既是人们用双手建设城市、创造幸福生活,也是城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积极反馈。我相信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中,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样本城市,作为美丽中国的基石,不断发展壮大。
铺出一条致富路朱君超历时近20分钟,汽车终于驶出了隧道,迎面扑来的群山在车厢内引发了一阵赞叹。只见远处山脉层叠,道路逶迤,不见尽头。不知不觉间,我们调研采访团队一行已经穿越了秦岭,从祖国北方到了南方。
这条令人啧啧称奇的隧道全名叫“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北起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青岔村,南至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小峪口,线路全长18.02千米,是亚洲最长的公路隧道。
陕西地形复杂,既有肥沃的平原,也有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北山山脉与秦岭山脉肆意横卧,把陕西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部分,俗称“三秦”。截至去年年底,陕西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8万公里,雄伟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便是其中的万分之一。今年,陕西全省计划完成交通投资亿元,届时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
在我们9天的采访过程中,正是条条公路串起我们的行程。而这次从北向南穿越秦岭,是要前往陕南的商洛市柞水县进行采访。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为柞水木耳“带货”,这里名声鹊起。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柞水便是一个生动写照。当地一位干部告诉我们,他年轻时去西安上学,要坐大巴走4个小时的山路,现在通过笔直的隧道,车程缩短到了一个多小时。如今,柞水利用便捷的交通,把产品卖出去,把游客引进来。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对村里老宅进行了专业的装修改造,作为民宿对外营业,吸引了很多从西安等地自驾来度假的游客,为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村民们则集体搬迁进了崭新的安置房。
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陕西这种地形复杂多样的省份意义尤为重大。陕北、关中、陕南一直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年关中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陕北、陕南的2.8倍与4.4倍。如今,随着公路交通网的完善以及高铁网络的建设,地形的阻隔逐步被打破,关中地区一定能更好地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陕西整体均衡发展。
其实,无论高速公路与国道、省道能跨越多少天堑,最后连接老百姓的,还是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陕西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在我们首站到达的“中国苹果第一村”延安市洛川县阿寺村,映入眼帘的便是精致的花园,规划整齐的果园,以及四通八达的崭新柏油路。即使是在秦巴山区深处,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与平原地区不遑多让。
走在村里整齐的石板路上,看着两旁的绿植与远处的新房,我想,如果将陕西比作一个人体,那么这条乡间小道或许就是最细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通畅了,全身才能健康起来,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不会落下。
条条道路通小康。通过这一条条或大或小的道路,扶贫干部带着党的政策走了进来,返乡大学生带着知识走了进来,向往绿水青山的游客走了进来;特色农产品走了出去,求学的孩子走了出去,脱贫致富的欢声笑语飘了出去。
农业生产有保险,脱贫攻坚更保险李彤“大嫂告诉二嫂,农业保险就是好”;“天有不测风云,俺有农业保险”……在农村,刷在墙上的农业保险宣传语并不少见,农业生产、劳动致富对于保险保障功能的需求很强烈。
作为金融口记者,“保险扶贫”“农业保险”一直是我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