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波
绿城西子·临安青山湖玫瑰园业主
从程序员到销售,从软件开发到房地产,从房地产到装修……他的每一步都让亲戚朋友大跌眼镜。而这一切的起点和动力,源于杨海波的爱好:下厨。
棚户区里的做菜魂
杨海波是宁波人,六岁就到上海和外婆生活。
那时候他们住在棚户区,七平米的房间,每家在公用的水龙头下洗头洗菜洗衣服,回到自家煤饼炉做菜。
他从小就对做菜感兴趣,便常常给外婆打下手,学做菜。
后来他慢慢明白,虽然年纪小,但那时的自己已经是对吃很讲究的人。与经济条件无关,这种讲究是对自己的一种满足与纵容。“从不觉得那样的日子是苦的,更何况还能吃到美味,这是多幸福的事儿。”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冬天的早晨四五点,天寒地冻,他拿着家里的票去买菜。天还是暗的,菜场门口排了长队,一溜穿着厚袄的人中,独他一个小小的孩子。去菜场领取限量供应的食材,这也是他的爱好,不存在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式的苦难回忆。
那时候的棚户区,到了做菜的点就很是热闹,各家在门口摆出煤饼炉,就着香味开始社交。他搬把板凳坐在煤饼炉前,边烧边吃,慢慢摸索。食材常常是有限的,也能被他创造出各种形式来令自己满意。比如支一个简单的小火锅,涮涮蔬菜,也吃得幸福极了。
厨房: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
房地产做到第五年,他离职做一件全新的事:整体橱柜。
“我当然很想做同行业,那时候大家都知道房地产行业好,我没有足够的实力,但心里很明白,要做和房产相关的行业。”
他决定要在自己喜欢的、最爱的地方一展身手,他也相信,这是很多人都在追求的精致生活的一个缩影。
杨海波的餐厅
“厨房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又和房产相关,单价不低。”他这样说服妻子,“我这个人,不是那种能享受的性格。每天无忧无虑,生活静好的时候,就开始有危机感了。尤其是工作,永远不会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所有的顺利都是暂时的。”
太太无奈地说:“刚刚翻过山头,你又开始翻了。”
在这行做得久了,杨海波看出一个道理:对精致生活的欲望,人与人都是相同的。
生活:始于厨房的革命
杨海波平时自己也下厨做菜,对厨房的要求就更高了:要大,要漂亮,要用得舒服。他喜欢漂亮的餐具,喜欢不同功能的锅,喜欢新鲜的厨房家电。家里有五台大小不一的冰箱,零下60℃的冰箱专门冻鱼,有存放熟食和零食的恒温款,有放水果、新鲜蔬菜……“分工越细,厨房品质就越高。”
今年,他成立了“望厨”,面对面烹饪教学的线下美食课堂。他对这个实验室的定义是:让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止于衣食住行;对厨房的认知,不再局限于锅碗瓢盆;对厨房的体验,不再只是枯燥无味;跟着名厨们探索食材奥秘,人人都可以身怀绝技。
头几节试水课程场场爆满,看似简单的“煎牛排”主题,被大厨上成了食材、烹饪知识大讲堂,学会了怎么煎牛排,也学会了如何辨别牛肉的好坏,如何处理不同部位的牛肉。
望厨课堂
做了这么多,考虑得那么细,也许是因为他太喜欢厨房了。
家:绿城情结,难舍难分
今年,杨海波依然赞助了绿城足球俱乐部。
“我对绿城的感情很深,对宋卫平也很佩服。”杨海波直言他最欣赏绿城对青训的投入,“这说明他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中国足球没有很好的基础,这靠买卖国外球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中超踢得再热闹,国家队的水平也无法提高。”
他说,无论什么状态,都会尽一份力支持绿城足球,这也是他对像宋卫平这样依然在抗争的人们的支持:“钱的价值是最不容易保存的,他们这样坚持初心和梦想的人,值得尊重。”
他对绿城的感情很深,不止是自己所有的住房,父母,丈母娘,都住在绿城的小区。
杨海波的餐厅
更重要的,他对厨房的那股挑剔劲儿,在绿城得到了满足。
本文经业主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HOME绿城》第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