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以其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而闻名天下。事实上,在当今人类社会,所有的佛教徒对五台山的盛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对智慧和财富的追逐及崇尚者,无论对佛教本身的信奉真假如何,都对五台山青睐有加。皆因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五爷代表财富。
笔者对佛教原本并不感兴趣,对佛教理论也并无任何研究,更非忠实信徒。之所以五次登览五台山,原因有三:一是家母一生信佛,乐此不疲,出于对母亲的缅怀;二是孩提时代,算命先生曾说文殊菩萨是我生肖的幸运佛;三是在国内做慈善养老时,协同已皈依之同事,搭建过一个佛堂,对灵修渐生兴趣。
五次游览五台山,习悟不尽相同。前四次皆因时间仓促,未来得及静心思考,也曾想写个心得,记录一二,可皆因琐事缠身而搁浅。今年春节,时间充裕,趁大年初三,自驾几百公里,再次来到五台山,朝拜五爷与文书菩萨,并在五台锦绣山庄小住两天,沉淀心绪做了一些思考,阅读了相关资料,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与感受,在此记录,以鄉微友。
佛教的创建与起源
谈到佛教,在众人的眼光里,尤其是在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现在的印度,而现在的印度,也在竭力装点自己,并塑造佛教圣地的形象,给众人造成一个错觉。可事实上,这个说法并非正确,最起码是不够准确。
经笔者习修,佛教,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诞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出家后的释迦摩尼教主)所创,地理位置处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这个地点,准确说是当时古印度的一个小国家,充其量是古印度,而绝非是现在的印度。
佛教,其真实含义就是佛学。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是让凡夫俗子通过修学以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佛,即觉者,又称如来。其目的是依照“悉达多”所悟之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难、断尽一切烦恼,得以彻底解脱。据史料记载,佛教是在公元纪年前后传入中国。公元68年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即洛阳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五台山名字的由来
大多数到过五台山的人,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县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群。而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实际上是指五台县的五座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它们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由于五山峰海拔均在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能够登临五峰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也是由于台怀镇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间,因此,人们通常就把到过台怀镇视为去过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名叫紫府山,也叫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
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缮、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适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
文殊菩萨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
五台山佛教历史文化演变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
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只有少数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原居我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卢景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正式传入五台山。
《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这应该是释迦摩尼的足迹记载,但又有很多资料显示,释迦摩尼并未来过中国,至于真实史实,已无法考证。
五台山,山势奇伟,气象非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些原因,故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唐代开始的,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起兵反隋时,对佛教许下大愿,如果当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宝。他即位后,重兴译经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后来的武则天,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非常重视佛教的作用,自称神游五顶。
这时的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从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对五台山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五台山也因此驰名中外,显赫于世,成为佛教徒竞相朝礼的圣地。不言而喻,五台山是借助于李唐王朝的强盛而成为圣地、名扬中外。
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标志,是佛教寺院的大规模兴建和僧侣人数的增加。在唐代,五台山见诸记载的佛寺就有七十余所,其规模十分宏伟。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剧增。可以说是寺庙林立,僧侣若云,也曾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形成过负面影响。这也是唐代五台山形成佛教圣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中国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在当时比比皆是。
关于文殊菩萨的渊源
文殊菩萨,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首。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
文殊菩萨是佛陀怙恃之一。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
据记载:文殊菩萨是古印度舍卫国(现尼泊尔境内)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难事,佛涅槃后五千四百岁时至雪山,为五百仙宣畅演说十二部经,后还本生地,在尼拘楼陀树下入涅槃。
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萨常与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此外,文殊菩萨相应于娑婆世界有情众生的因缘,亦有种种不同形象的示现。一般文殊菩萨的尊形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五爷是谁?
民间传说五爷是谁:龙王有弟兄五人,而五爷就是其中的老五。按一般惯例,龙王是不居佛寺的,但据说五台山的龙王神灵显赫,不安其位,寺庙不安宁,故在阁西建殿祀之,而且佛、菩萨本来是不看戏的,可是五爷喜欢看戏,故又在龙王殿对面修建了一座戏台,这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象样的戏台,是用来专门给五爷唱戏的。
相传五爷本是东海龙王之子,排行老五,名叫圣衍。传说有一次,五爷到五台山游玩,巧遇西天如来佛祖帐下的文殊菩萨到五峰山来开辟道场,后经文殊菩萨点化,同到东海龙宫借得歇龙石,将原来陡峭险峻,刀削斧劈般的五峰山,变成了岿巍敦厚的五个大台顶。自此,五台山一改过去那种恶劣气候,冬天寒风刺骨,冰封大地夏日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变成了常年气候各宜,清爽宜人,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满山遍绿,花果四季的东方佛国胜景,世界佛教圣地。此后世人便把五峰山改称为五台山了。
专家考证五爷是谁:台怀镇五爷庙有明朝古碑及近代石碑数通,其中明朝石碑为塔院寺碑,而万佛阁第一通碑为五爷庙的石碑,具碑文记载:“万佛阁的五爷像是小南台黑虎岔村的王林生居士根据双泉寺龙王殿内的龙王第五个儿子,俗称柴拐爷的形象铸成的1.5米高铜质神像请到万佛阁五爷殿内”,双泉寺有“喜雨碑”记载山西最高长官到五台山双泉寺祈雨的事迹,这是官方最早龙王信仰活动的记载。
双泉寺的龙王殿中间是龙母、两侧分别是龙王太子及龙胥,大殿的横向两侧分别是风、雨、雷、电等诸神。“五爷”的爷,五台山百姓对所有的神佛统称为“爷爷家”,“五”是五台之五,因此,五爷由此而来。
双泉寺每当百姓求雨均要唱大戏、杀鸡宰羊等宗教活动,同样,万佛阁五爷庙有“戏台”,数十年前庙内也挂有猪头等祭祀用品,这说明,五爷信仰来源五台更古老的传统宗教祭祀活动,五爷信仰并非来源于佛教,唱戏属于娱乐活动,宰杀属于杀生行为,这些都与佛教的清净、慈悲距离甚远甚至是严重违背佛教精神。
综上所述,五爷是谁?就比较清楚了,是五台地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原形,其形象源自小南台双泉寺的龙王殿太子。由于,五爷专司布雨,风调雨顺,惠泽百姓,是百姓最关心的大事。因此,五台布雨的龙王爷就被百姓称为五爷了。
文殊菩萨点化五爷终成正果
自得知文殊菩萨念动真经,把歇龙石搬上五峰山,使这里成了四季分明,风光无限的清凉世界后,五个龙太子回到龙宫没了可以歇息的地方,五兄弟便异常恼火的追到五峰山,好一番雷霆大发,甚至把五个峰顶都削成了平台,也没找到歇龙石。于是头脑最为聪明的龙王五太子便找到文殊菩萨,想讨个说法,说:“我们那歇龙石是经过三难四劫才孕育而成的镇宫之宝,菩萨你以慈悲为怀,怎能夺人之美呢?”
文殊睁开慧眼,见这个叫圣衍的龙太子大有慈悲之心,佛缘很重,便有意点化其说:“五峰山上夏无清风,冬无艳阳,气候无常,民不聊生,千千万万的众生生不如死,连性命都无法保证,难道龙太子连块仅供歇息之石都不能贡献给众生,以使他们得以生存?你看看,你们的一块歇龙石就可以救得千万万个生命得以维持,岂不是大慈大悲之壮举吗?”
五龙子听完,觉得这歇龙石能造福人间,改变五峰山恶劣的生存环境的确是好事,便改变了主意,又说“能拯救万民当然好,可是因这么一块宝石,你惹得我那水族兄弟在此折腾,岂不是又造祸人间众生了?”
文殊听了点点头,笑道:“你的慈悲之心,己显露出来了,应该得度,至于它们嘛,因有果,果有因,再这样造孽,怕是……”文殊菩萨话音未落,另外四个龙太子便闯了进来,其中一个龙太子不由分说,冲到文殊菩萨面前,大喊道:“菩萨,快还我歇龙石!”
文殊菩萨用慧眼看了看它说:“为一块歇龙石,你们己经把五峰山折腾的天昏地暗了,死伤了不少生灵,众生用生命换你等一块歇龙石,你等不可再作孽了,快快回龙宫去吧。不过,你等实在不肯做点牺牲,拯救万生的话,我已把那歇龙石安置在秘魔岩了,你等就去取吧,但万万不可再伤及生灵了,阿弥陀佛!”
五个龙太子一听,马上拥出菩萨殿,并大嚷着:“走,取回歇龙石,我们不管他什么拯救万生!”说着众龙子便飞往秘魔岩去取歇龙石,但五龙太子刚出殿门,马上又返了回来,问道:“菩萨,你真的也不拯救万生了?”
文殊菩萨从三昧中睁开慧眼,笑道:“因果常蕴心底,何去何从,各由自便!”接着,文殊又度化了五龙子,使五龙子得到了正觉正等的佛果,跟文殊一样表里如一,佛心慈悲,成了文殊菩萨在五台山的化身。而另外四个龙太子腾云驾雾的来到两山对峙,林幽壑深的秘魔岩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冲进秘魔岩内,只见岩下洞内有处慧灯闪闪的说法台,台口上摆有卷卷经书,但四个龙太子根本不理这些,一进得洞内便四处乱翻,当它们找了许久也没看到歇龙石的影子后,立刻大怒,用龙爪龙尾狂抓乱扫,把盏盏慧灯都抽得四处乱闪,经书随处乱飞。
这时,留在文殊身旁的五龙子借菩萨的慧眼看到这一幕,内心十分焦急,连声叹道:“这可该咋办?”文殊菩萨听了,轻声说:“造孽太重,阿弥陀佛!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说;完,念动真言,只见那秘魔岩突然轰隆隆直响,山体也随之合拢,把那四个龙太子给锁在秘魔岩里了。自此,那处秘魔岩便被当地人称为“锁龙洞”了,而且自那以后,五龙子上了北台顶,专司风调雨顺,恩泽众生。同时,他也经常去锁龙。洞口,听他的四个哥哥在洞里诵经,盼望它们都早日修成正果,得以解脱。
五登五台山之习悟
之所以五次朝拜五台,前面我已述之三因,其中敬祭母亲为缘由之首。作为儿子,想让母亲的信仰得以传承。清晰记得,母亲烧香拜佛的虔诚身影,家母临走前一年的春节,我专程从纽约赶回老家,慈母仍按家风家规,要求我和长兄在菩萨神位面前,摆上枣花圆陀馍和蒸碗、饺子等供奉菩萨,并磕头跪拜于天地七十二位全神之前。
在正月十五十六元宵之时,要求我们放生、早游、去百病等。几十年来,我和长兄均不敢懈怠,始终恪守这一家规。甚至会按照母亲的要求,责令下一代遵守这一家训。尽管在我心底,并未彻底的心悦诚服,仍隐有封建迷信之嫌。然,随时事的变迁不迭,岁月的逝去又来,这一看法逐渐改变。虽还不能变成自己的信仰,但已接受了母亲的传承,敬畏佛学之心早已在灵魂深处生根发芽。
家母虽文化疏浅,但意志坚定。强烈要求儿女这样做,因为这是她的信仰。她深信佛祖和菩萨能保佑儿女。曾无数次的告诫我们,要心存善念:“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凶神随之,行好总比作恶强”、“不是不报,时日未到!”后来我读书渐增,就日渐明白信仰的力量。其实,信仰的本质是相信,甚至宁信其正确,不究其真伪。因此,信仰无所谓真假,拥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价值,因为坚持信仰,就能使自己有规可寻,有追求有寄托,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笔者习悟:一定程度上,信仰是对人生意义的假定。人,就其本身来讲,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人的意义在于自己设定和追求希望的意义,不同人设定有不同的信仰之意义,从来都没有统一公认的普遍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的丰富性,决定了信仰的丰富性。这应该是诠注构成幸福的一个积极因素,而这种能动性恰恰能够驱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这,也许就是信仰力量的源泉。
一著名国学教授曾这样讲:如果我当众骂你,说你算什么玩意?算什么东西……?如果你并没有立即生气,直接回骂,甚至还能哈哈大笑,与我娓娓交流。我一定作缉祝贺,你是有肚量的伟大之人。为什么呢?当面让你难堪,你丝毫不为之所动,说明你的心若大海一样宽阔,内心强大无比,堪当嘲讽与磨难。小困苦对你来说,犹如一个小石子扔至大海,宽宏大度的让人无法激起波澜。
佛教经典,内容很多,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等。在这里没必要做过多阐述,佛经中比我讲的要详尽。但笔者斗胆窃习:佛教的核心理念,既不是“空”,也不是“智”,更不是“成佛”,而是“慈悲”。唯有慈悲,能成就真正的佛道,成菩萨心肠,成人间净土。以慈悲为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的更直接一点,佛学修炼的目的,就是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通过六度波罗蜜和六种修行大智慧,来不断地磨掉人世间人性的弱点,从而普度众生,让众生摆脱一切痛苦而已。博大精深的佛法,笔者简单的解释,其实真的就这么简单。虽谈不上精准,但更易众生接受。
再一点是,笔者认为佛教修行,并未隐藏太多高深莫测的秘密,其要义就是在不断的惠泽众生的过程中,打掉自己心灵上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自己的人心。说穿了,就是教育我们凡夫俗子,通过佛修,把人心中隐藏的“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逐渐克服干净,其道心也就自然形成了。
佛祖释迦牟尼佛,实际上与中国的老子道教,孔子儒教血脉相通,所追寻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均是在灵修的过程中寻找道心。著名的文学、佛学、教育家南怀瑾先生曾说,他小的时候就开始布施,持戒,忍辱,他说他给别人捐了很多东西,帮了很多人,他觉得很骄傲。有一天,他忽然明白:他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给众生的福泽,对众人肝脑涂地的帮助,到最后皆是帮自己,度的全是自我。
比如周恩来先生,如若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永远不会成为举国上下爱戴的总理。像民族英雄岳飞,如果不是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后人怎会专门为他修建岳飞庙?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英雄的象征?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如果不是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为民族,为国家,舍身忘己,牺牲六口至亲,为民族奉献一切,他怎会成为开国领袖?在他与世长辞时,怎会有5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联合国又怎可能降半旗一周致哀?迄今为止,他老人家是联合国唯一降半旗致哀一周的国家元首。皆因他,倾其一生、一家人之性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得来的佛果。
如今的各级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吧,部长、省长、厅长、处长,还有科长也好,股长也罢,其晋升的途径,实质上并无任何秘密和诀窍可言,只要你真心实意的为人民服务,舍得为大众现身,根本就用不着跑官买官。说到底,人生这辈子,谁要一味的自私自利,谁就是最大的蠢货。活明白了,那就一定要真心对别人好,全力成全别人,最终的佛果就是成全自己。诸佛诸菩萨,皆以众生为根、为枝、以菩萨为果,才是佛修正道。
大慈大悲的心态,水浇以众生,得以净化升华,接受佛菩萨的圣果。六祖慧能大师说的好:佛法在世间,不在深山老林求清静。所谓“不离世间觉”,何意?就是说,任何想成佛之人,不可离开人间去觉悟,离开为众生泽福这一法门,别无他路。一个想彻底觉悟的人,会自愿、真心为众生当牛做马。离世觅菩,犹如觅兔角。等于去矿山找无缝钢管,森林寻桌椅板凳,天方夜谭!
不为他人,只为自己者,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觉悟者,比如你的级别高不高?发展的好不好?生意赚不赚钱……?众生度你,你就一路顺风。否则,适得其反。哪怕只有一个与你死磕,你就障碍挡道。一句话,惠泽众生即福泽自我。深谙此道者,方为佛中人。古往今来,在人类历史的丰碑上能浓墨重彩的尊贵者、名望者、千古不朽者,无二法门,皆为惠人之人。
年,正月十五写于新乡
作者:刘佩金,生于太行山腹地农家。淳朴、简单、诚实、纯粹。 刘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