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谱牒学论丛》编辑郭妍撰写的一篇文章。
一、名人族谱——山西五台徐氏族谱系列
名人族谱是族谱中的精华,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名人家世、生平事迹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
五台徐氏为山西望族,明末以来人才辈出,最著名的是近代放眼看世界的先驱徐继畲和开国十大元帅之一徐向前。
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参考了现收藏于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四部名人族谱。这四部家谱为:《五台徐氏本支叙传》,清朝徐继畲纂修,咸丰十年()活字本(咸丰本);《徐氏宗谱》八卷,清朝徐实甫纂修,光绪十三年()石印本(光绪本);《五台徐氏宗谱》,民国徐永信纂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民国本);《五台徐氏三股宗谱》,徐培进等纂修,年胶印本(年本)。
上述族谱之所以称为名人族谱,首先,最早编纂的咸丰本为徐继畲本人所纂修。其次,徐继畲与徐向前均为山西五台人,他们的生活年代与族谱记载一致。第三,徐向前元帅故居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年,徐向前元帅就出生在这里。
二、五台徐氏中的徐继畲与徐向前
据民国本《五台徐氏宗谱》记载,本谱始祖才甫,洪武年间从马邑迁五台建安,至第五世分为十股。子孙繁衍渐多,散居于滹沱河两岸的建安、东冶、永安等十余村,有的迁居忻州、岚县、灵寿、塞外。从该谱卷四世系可知,徐继畲系第二股第十五世。徐继畲,“字健男,号松龛,配封夫人氏续”。其曾孙培杞、玄孙光裕、光文都是共产党、八路军干部,先后在三、四十年代牺牲。现在世的后人已到二十二世。在光绪本和民国本中均列有文章,记述徐继畲生平事略,而咸丰本更是其本人所纂修。徐氏族谱中对于徐向前的记载比较少。在民国本中有“象谦,字子敬,氏朱”,后面又用墨笔加上“又名向前,黄埔军官学校毕业,留校任排长,现任四方面军总指挥”。年本中,则只有“象谦”二字。徐帅的谱名叫“象谦”,此名一直用到大革命失败后才改为“向前”,系三股第十九世。
从以上可知,徐继畲、徐向前是同族同谱,前者是后者的族高祖。
民国本卷七《名秩谱》中,对明、清该族诰封、诰命、钦差,一至九品、及甲第、举人、庠生等等,以及民国后文武官员、中学毕业以上都有记载。徐继畲官位科名显赫,记载最多。如“甲第”一栏记:“道光丙戌会试中式第二百三十四名贡士、殿试第二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朝考第一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土徐继畲。”另外,在陆军学校毕业一栏共记载着六人,其中之一是:“象谦,黄埔军官学校。”当时,33岁的徐向前正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帅晚年,多次听取海内外有关徐继畲研究的情况汇报,为徐继畲纪念馆、研究会、全集等题字,还借阅过英文版《徐继畲及其瀛环志略》。
三、五台徐氏宗谱的价值
1.史学研究价值
(1)宗族史
宗族是凭借血缘纽带联络在一起的若干个近亲家庭的社会群体,被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制度,也是社会的中心”。宗族结构、祠堂组织、宗族祭祀、宗族规约、宗族财产及经营、宗族救济、宗族教育、宗法思想、宗族与政府及社会的关系,是宗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族谱在这些方面的记载,提供了对于宗族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例如,民国本中《五台徐氏宗祠创修记》:民国十七年,旅并族人聚谋是举,修谱建庙,同立并行。且拟谱成后,付印若干部,分藏各支,以广流传,便参阅其盛意也。……一清担任修庙事,即勉任焉,实素志也。于是群情踊跃,不数年款集功成,共集款一万九千元正。购地二亩五分,创修宗祠,正厅七间、抱厦三楹,内外院,东西配房十二间,而外缭以垣,厨房、旁门、旗杆、石狮各齐备,共费款一万八千元正。庙貌尊严,金碧辉煌。可见宗族内部对修族谱、修祠堂还是很有热情的。族谱和祠堂其实就是宗族制度、宗族组织的“物质体现物”。从此,族人的宗族信仰有了寄托,宗族活动有了场所。在年本的《新建宗祠摄影》中保存五台徐氏所修宗祠照片,只是类似民居的建筑,根本谈不上“金碧辉煌”。但从中体现的徐氏族人的宗族信仰,他们并不是认为自己的祠堂是金碧辉煌的,只是认为祠堂背后所代表的五台徐氏是“金碧辉煌”的。
(2)人口及其流动史
许多族谱的《纪事》、《先世考》、《迁徙考》以及《谱序》等部分中,有关于本族人口迁徙的情况。这些记载对研究人口流动的原因、时间、规模、流向以及当时政府的人口政策,都是可贵的资料。从这些记载看,战乱是历史上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光绪本中《马邑徐氏宗谱序》中记述到:徐氏祖籍南京应天府句容县,明洪武四年()拨冲太原府中护卫中右所安置,宣德年间又奉命连同家眷移居大同府后卫所马邑县,清初又迁居五台东冶镇。其一世祖为才甫、意甫、通甫三兄弟。后通甫迁河间,意甫返回马邑,才甫定居东冶建安,是为五台徐氏开派之祖。徐氏这种情况就属于“绍戍守边定居异地、官职调迁、举族迁徙”的原因。
另外,族谱资料中的《世系表》、《世派图》、《世行传》等部分,详细地记录了宗族成员(男性为中心)的姓名、生卒年月日、简历、婚配、子嗣等情况,对研究人口的增长、寿命、性别比例、文化、职业和婚姻状况,具有很高的价值,其可靠性是别种文献史籍所不及的。
(3)人物传记资料和历史人物
人物传记资料在族谱中极为丰富,既有名声显赫的历史名人,也有一般的仕宦、各科才士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各色人物。《徐氏族谱》(咸丰本)系徐继畲亲自纂修,而光绪本和民国本中均列有其文章,是我们研究徐继畲的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另外,有些对于某些地方的社会问题多具有研究价值,但在典籍和地方志中却少有记载,这类资料只有从族谱中才能得到。如咸丰本中有《九世祖明威将军卢州府守备阑台公家传》、《九世祖伯祖拔贡生尔香公家传》、《高祖父赠奉政大夫品望公家传》、《祖考赠资政大夫九江府同知东冶公家传》等。
(4)下层社会生活史
下层群众的历史,官书很难见到,而宋代以后族谱的新修越来越深入民间,所以对社会下层的生产劳动、经济状况、喜怒哀乐、风俗习惯有不少反映。如民国本卷七《五君先生因公被诬述略》叙述了清朝光绪年间,各州县要求民间立丰备仓。五台县要求有田的村民每亩出粮若干,由村人自己掌管,这样官府就没有利益可得。过了十几年,一位姓李的县官上任,要求所有的村都把这些粮食上缴,这样官府就可以把这些粮食据为己有,而官吏也可以趁机勒索。五台徐氏族人徐典不得已偕诸乡绅向知府控诉,但还没结果时,李县官因别的事被罢官。而继任王县官因黩货被撤职,一时谣传所揭发的各款项都是由徐典所发。此时徐典又以亏蚀差徭存款事与众乡绅讼某房,县官一时不能解决,他就一再上告知府,于是知府就讯并厘定差徭章程。县官听信闲话认为他是险健好讼的人,以事隔多年,难于深究为由解决此案。但徐典再次要求追捕,惹怒了县官,诬陷他抗辩差徭。当时的山西巡抚相信了县官的话,革去了他的功名并处以特别的重罚。也许族谱作者是站在为本族人辩护的角度上去写的,但我们无需辨别谁对谁错,只是借此来研究当时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5)妇女史
关于女子的家庭生活,在宗族中的地位,以及做人的规范,族谱也有一些记录。在咸丰本中有:《曾祖母张太夫人家传》、《先妣续太夫人家传》、《庶母孟太君家传》、《续夫人家传》、《刘氏姑传》等。在民国本中,卷七徐继畲所纂《松龛公嫡配续夫人家传》中有:“夫人年十七来归,端重不苟言笑。先母续太夫人多病,余游学不能家居,夫人自入门即朝夕伴姑,夜则同榻眠,为之抚摩、扶掖、饮食、缝纫皆独任。续太夫人晚年耳聋,夫人时附耳说笑,以博欢心。”这段话是徐继畲对其夫人的赞美,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妇女行为规范的观点:女性要求稳重端庄,孝顺长辈,爱护晚辈,并有娴熟的家务技能。
封建社会对于夫妻关系的要求是夫为妻纲,族谱中关于妇女的记载贯穿了这种思想。如民国本卷七《烈妇》叙述了五台徐氏族人徐光明的妻子,丈夫死后,遗腹子出生不久也因出痘夭折。她认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徐家的下一代,既然孩子死了,自己也没有活着的意义了,随即上吊自杀。又如《列女》叙述了徐应选的妻子夫死无子,不久公婆也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只能回娘家,但不再嫁,临死时要求其弟侄送其回婆家,称必死于徐氏。这样所谓的“烈妇烈女”让我们感到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哀,她们只是封建社会家庭的附属物和传宗接代的工具。
年本中有了关于婚生女儿的记录。如《宗谱?凡例》中有“六、此次续谱有子、有女都上谱,如系随母姓者,均按世系上谱”。并在《前言》中提到原因:“现在男女平等,男女同样都有继承祖业之权,故此次修谱有子上谱,有女也上谱。”笔者从一位五台徐氏族人徐吉禄那里得知,如果现在婚生女儿中有取得成就的话,也会详细记录她们的具体事迹的。这体现了当代中国妇女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
2.社会价值
(1)确立个人地位
男性列入族谱后,其亲族地位以及血统关系得到族人社会的认可。徐继畲是徐向前的族高祖,这一点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肯定。徐向前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