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和ldquo五台山rdquo

转自有邰子民原标题《西农、武功与“五台山”》现在西农(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五台山”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上了年纪的武功人还是习惯了这么叫。如果你现在去西农,在校门正南看到的应该说不是五台山。有兴趣者,可以看看西农与五台山的故事。西农的前身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山西三原人)、杨虎城先生(陕西蒲城人)和焦易堂先生(陕西武功人)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年)创立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在北校区3号教学楼门楣上面还有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字样。西农的第一任校长于右任先生是国民党的元老,可能相当于现在国务委员、教育部长之类的职务吧。西农因地处陕西武功,故绝大多数老辈的陕西人都习惯把它叫武功农学院。大约在五十多年前据本人的父辈讲,民国十八年年馑过后不久,于右任先生带领专家学者和阴阳先生,自咸阳北塬起从东到西一直考察到岐山蔡家坡为止,最终勘察选定了风水宝地——后稷故里武功的张家岗作为西农的校址(老先生当时考察校址的照片现保存在学校档案馆)。陕西乃十三代故都,文化底蕴丰厚;武功后稷故里,位于八百里秦川中部,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武功的地理特征十分明显,特别是武功的杨陵地区凸显关中平原三道塬的特征,水田、旱地土质多样,作物种类齐全,凤岗依山伴水,人杰地灵,是兴办农业学校的最佳地方。校本部(教学区)设在头道塬的张家岗、教学实习基地在二道塬(现在西农路上的农校、水保所一带)、三道塬(渭河滩)是试验地,年代以前那里还是水地,可以种水稻,供学生实习。建校时老先生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征了很多地,以西农的东西宽度从后河征到了渭河滩(现在的水运中心),地是从大灾之后农民手中一家一户征来的(我家及亲戚朋友家的土地均有被征),大部分征地契约仍在学校档案馆,一亩地一到三块银元,现在的化建的家属区是学校的杏园,张小是学校的附设小学、农校是学校的高职,老电影院(现在的市场)、老区委、马场的地是借学校的、老管委会是畜牧站的苜蓿地,政府划拨给武功农业科研中心使用,在批文中特别说明,如果用途发生变化连地带房一并归还学校,好医院。老街道与铁路之间的地也是学校的,现被已经蚕食殆尽,汽车站和火车站是学校蔬菜试验站。从这个意义上讲从西农到水运中心这条路就应该叫西农路,分成西农北路、西农中路和西农南路,不应该出现邰城路的说法,西农路上的立交就应该叫西农路立交,这点还算没忘记西农。解放初期,西农劳模赵洪章教授的碧蚂1号(年全国种植达多万亩,是我国至今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和后来的丰产3号(年种植达多万亩,是当时黄淮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人类的贡献颇大,在国内名声很大。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接见赵劳模时说:你不是教授谁是教授?你才是真正的教授,由于当时的小麦吸浆虫对小麦的危害相当严重,几乎颗粒无收,农民没有办法再种小麦,只有改种大麦。当时在武功县流传有“走到代家坡(当时武功县杨陵东北的一个村子),大麦比小麦多,早上喝麦仁,中午麦仁喝,晚上揭开锅,还是小麦它大哥”的顺口溜,形容当时景象。赵劳模为解决这个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育出了抗虫高产的蓖玛1号小麦新品种,近水楼台彻底解决了武功当地吃饭问题,从而是武功县瞬间在全国赫赫有名。后来的丰产3号在黄淮流域推广面积相当大,成为主栽品种。据说,赵老先生可能是中国唯一不是博导的院士。现在说说西农五台山,制定学校建设规划时,于右任先生站在凤岗顶端(即武功张家岗村),遥望秦岭、俯视渭水,看着这块风水宝地,产生无限的遐想,因当时学校定位面向西北五省(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在学校的建设规划中决定将校门前的坡道修成“五台山”的样子,每个台阶代表西北一个省,每一个小台阶分别代表当时各省的一个县。台阶最下端修一个圆形环岛花坛代表秦岭东脚下的中原大地,台阶两则修成水帘洞式林荫人行道分别代表渭河和后河(位于学校北门一公里外)。夏天走在理,哪个爽,真是无法形容。进校门是一个高大的标志性建筑,就是现在西农三号教学楼,当时是西北地区最高的一个建筑,代表地处西北的世界珠穆拉玛峰,该楼为七层塔式框架结构,由前苏联专家设计建造,钢筋、水泥、木材全是从国外进口的高质量、高标号的材料,砖是为学校定做的,上面有老先生亲笔书写的“农砖”字样,一个农砖现在西安的价格大概在元人民币左右,包装后的交易价格大概是多元人民币。建筑质量相当好,虽经几十年风雨,仍然完好。年代学校给二号楼加装暖气,需要在地板上打一个洞,一个工人用了一天的时间也没有打通,在三号楼教室地板上安装固定座椅,一个教室下来,施工队打坏了7个冲击电钻的钻头,就是一个佐证。在关中平原腹地武功县,被称做武功的地方实际有三个,一是武功镇,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功,曾经是多年的武功县衙所在地;年,武功县府搬迁到到了距县衙三十里外的县东南普集镇火车站,自此普集镇也叫武功县,这是第二个武功;第三就现在的杨陵镇,当时的叫武功车站(兴建于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所在地,是因为它距武功县衙最近。尽管西农所在地已经更名为杨凌示范区,但国外的老校友给他的母校的通信地址依然是——陕西武功张家岗,根本不用杨凌示范区、杨陵镇或杨陵区。杨凌示范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一级人民政府,成立杨凌示范区时,国务院批准杨凌示范区有部分副省级决策权,但不是地级市建制。现在也没有检察院、法院一类的机构,杨陵的检察院和法院仍然是咸阳市检察院和中院的一个下设机构。成立示范区是由于忌讳“陵”,便取谐音取名杨凌(当地人对此极为不满),注意:杨凌现在也不是地名,我们现在的通信地址仍然是杨陵。看一看高考填报自愿表,就清楚了,那种格式是比较标准的。杨凌示范区成立时在现在的政务大厦那里立了一个标志型的大石头,上面刻着“杨凌”两个大红字,结果杨陵地区半年没有下雨,因杨凌的凌字左边的两点水比三点水缺一点,杨凌成了真正的半干旱地区。农民意见很大,所以政府在一个晚上就把“她”给送走了。于右任先生是国民党的元老,那是相当的牛,据老辈人口传:火车对他来说相当于现在的招手停,他要在武功车站(现在的杨陵镇车站))上下车,不管车次,铁道部就得通知列车临时停车,他事情没有办完,到站的列车得在武功车站等着,上车后,列车才能发车,类似于现在首长中央坐的专列。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意学校合并申请,说如果陕西省有意向,他愿意促成此事,这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诞生了,合校以后,学校为了打破校区概念,实现实质性合并,进行学院布局调整,大兴土木,决定重修“五台山”,结果现在大家看到的“七台山”就形成了,七台代表七个单位(亦即武功杨陵地区的七大单位),在周围砌高台将七个台阶圈在一起,表示实质性合并的决心和信心。水保所想独立或一校两制的想法,经过几年折腾,去年终于宣告结束。在台阶的顶端有一个高出地面的平台,表示现在的农林科技大学在级别上高于原来的七个单位。经过努力国家同意将学校的校长、书记升为副部级,中组部管理干部,这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学校破格进入国家“”和“”学校序列。大家都知道,对于这样的修缮工程应该是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而且挖祖宗坟、破风水的事情是会有牢狱、血光之灾的,西农现在的大门在重新修建时由于没有在原址上修建,那年夏天南门口连续发生多起血案,后经高人指点,便在校门上挂了四个大红灯笼,以求辟邪免灾,一直延续到现在,同学们可以注意一下,除天安门城楼上的灯笼之外,一般单位门前的灯笼是节日时挂出,过后取下,只有西农的灯笼是常年挂在那里,因为西农挂灯笼的目的和其他单位是不同的。所以对五台山的改造方案,相当一部分人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结果五台山拆除之后,有两人就进去了。就在其他学校挖空心思,寻找依据说明学校历史悠久,搞百年校庆的时候,西农却在进行合校五周年、合校十周年校庆,就是以免一些人老记着原来那些破事,消除他们的复辟妄想。学校校庆的日子并不是合校的日子。西农的合校日期是年9月11日,而校庆却是9月12日,原因是学校第一次校庆(五周年)前发生基地组织用飞机撞击美国世贸大厦的恐怖事件,“”事件,为了避免与美国、拉登有染,学校采取了不请示、不发文、不解释,就在9月12日进行庆祝的做法。最有意思的是十年校庆举行了三次:西农的校友4月20号回来看望母校;政府官员9月12日来校进行校庆;水保所自己又单独搞一个庆典。现在一切都趋于平淡,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这些只不过是九斤老太茶余饭后的一点佐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tc/63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