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老神案传承人画师王三印

在五台地区有一种古老的祭祀类画种---神案画。这种古老的形式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寄托着人们对生存理想的追求。山西五台山壁画是中国现存佛寺壁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中国艺术史和佛教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五台县东冶镇,作为五台县大镇,流传下来的老神案画,作为艺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着旺盛的生命力。早年,在东冶镇,有三四位神案画丹青妙手。近些年,有的画师去世,老一代画师,也只剩王三印一人。

王三印画神案画

此外,年轻一代神案画师,作画态度亦让王三印忧虑。“一些年轻画师,不讲规矩,画的神佛造型不成比例,甚至连神佛排位也分不清。释迦牟尼像,耳垂应该垂至肩头,很多青年画师画的佛像的耳垂,跟正常人一样。”

神案画

王三印一直想写一本有关神案画的书。然而,只上过小学的王三印,在收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该镇在中国佛教名山五台山的西南方、不到百里的五台县,当地村民千年以来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宗教情结,几乎每户村民都在家里设有神案。神案画均都由当地民间画师绘制,被称为民间佛教“壁画”。神案画要在一块白色棉布上作画,棉布网眼密布,需进行处理后才能着色。绘画技法为工笔重彩,其绘画主题取材于佛教故事,画面夸张、立体、生动的渲染方式与藏传佛教中的唐卡非常相似。“同为佛教绘画艺术,唐卡的艺术形式已名扬海内外,而神案画却无人知晓,甚至人才断代,这让五台神案画这门民间艺术的处境更加堪忧。”每每说起这些,王老总是忧心忡忡。王三印的老舅爷是一个彩绘师,具体手艺学自何处,年代久远,已不可考。但这并不妨碍他这个老舅爷彩绘手艺的声名远播。自母亲去世后,王三印的父亲跟老舅十分亲近,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彩绘。为养家糊口,父亲正式拜老舅为师,学习彩绘手艺。后来,两人包揽了县境内的龙泉寺、普化寺、南禅寺的寺院壁画、塑像工程。一年中,春夏秋三季施工,冬季歇工时就在家给人们画神案画。王三印15岁起跟父亲学彩绘和画神案画,尽得父亲真传,并且青出于蓝胜于蓝。改革开放以后,他参加过大大小小几十个寺院的壁画和佛像塑像工程。经过多年摸索,他对家传手艺进行了创新,独创使用空心管吹涂,使用颜料包为佛像涂腮红的技术。过去四十年,每年冬季,绘制神案画成为王三印一项主要工作。历年下来,应乡亲们委托,他画过上千幅神案画。

五台神案画

东冶镇的王家对门的一个农家小院,王三印有一个画室。房间面积不大,靠近窗台摆放着一张大木床,床头是几本唐卡绘画丛书。其中翻开着的一本,书页里插着一张写着读书笔记的纸片。靠近房门的墙壁,依靠一块画板,上面铺着一张白色画布。画布上,勾勒着数十个人像轮廓。给别人画的一幅神案画(五台县民间画师画神案画),绘画内容多由雇主确定。早年,画师画神案画采用的颜料,多是从国外进口的矿物颜料。这种颜料,颜色鲜亮,耐腐蚀,画好后保存时间长。缺点是,颜料颗粒粗,需要研细了才能使用,比较费工。如今,画师使用的颜料,改为广告色,颜色也很漂亮。缺点却也很明显,容易氧化褪色。根据王三印介绍,绘制一幅神案画,有十几道工序。它与一般中国画不同,神案画不在纸上作画,而是画在一块白色棉布上。棉布网眼密布,不易着色,需进行处理。如今,画师选好画布后,都用由立德粉和乳胶漆调和的涂料涂在布上,覆盖布上的眼孔。画布干透后,使用玻璃瓶碾压皱纹,将布磨平,然后就可以在上面作画了。神案画师作画,一般需先用铅笔在画布上大致勾勒整个画面的轮廓。底稿打好后,再进行填色。填色有严格次序,一次只能填一种颜色。第一种颜色是白色,画出人像脸、耳、胳膊、腿等部分;第二种颜色是黄色,画衣饰、头饰;第三种颜色是橘红色,渲染人物肤色;第三种颜色是绿色,画点缀在衣服上的饰物;第四种颜色是粉红,画出彩云;第五种颜色是黑色,画靴子;第六种和第七种颜色是天蓝色和大红色,勾勒、渲染衣服皱褶和衣带边角;第八种和第九种颜色是黑色和白色,这两种颜色是对比色,进一步勾勒衣带、云彩边角线;第十种,用黑色颜料画眼睛和胡须;最后一种颜色是金色,在衣物、头饰最外缘勾勒一条金线。一幅神案画,有大有小,填色工序的多少,亦可调整,但次序不能乱。更让王三印不安的是,随着社会变迁,五台县神案画这门民间艺术的境遇更加堪忧。新中国成立以前,五台县还有为数不少的民间彩绘师及神案画师。上世纪80年代,可以称得上是"丹青妙手"的神案画师还有三四人,他现在的最大心愿就是可以找到徒弟继承这一技艺”,王三印说。五台县文化馆馆长、县非遗办公室主任杨俊康坦言,因五台神案画艺术的文化价值不好定位、历史起源也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考证,这一民间艺术还未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之下,没有政府部门的保护,五台神案画艺术的命运便更加多舛。目前王三印正在收集保留下来的神案画以及画技,期望以此方式增强五台神案画艺术的生命力。出于现实的因素,当地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到大城市打工,即使愿意继承传统佛教绘画艺术的年轻一代也选择了研究五台山壁画。年之前,王老可以做的也只是让儿子跟着自己学手艺,但后来也许因经济情况等,儿子也到放弃学艺了。或许在这些年轻人看来,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更有发展的五台山壁画艺术,比神案画更有吸引力。这也是王三印无奈感慨的苦衷。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五台县人民文化馆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传统音乐“五台山佛乐”项目的保护单位。五台县文体局文化馆馆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杨俊康称,五台县寺庙众多,每个寺庙的壁画彩绘各有千秋,五台县寺院壁画彩绘,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五台神案画艺术,因文化价值不好定位,仍未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于神案画的历史渊源,他们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考证。早年,五台县民间彩绘师及神案画师为数不少。近二十年来,老一代画师日渐凋零,全县传统彩绘和神案画画师已不足10人。当地一些乡镇维修村庙,还得到代县、繁峙请画师。对父亲留下来的神案画,王三印异常珍视,很少示人。年,他给二儿子办喜事,将神案画挂满院子,引得前来送亲的亲家亲友们啧啧称赞。王三印有三子一女,只有小儿子跟他学习过彩绘及神案画手艺。王三印打算将父亲留下的神案画技术,传给小儿子。但被他寄予厚望的小儿子,似乎对学习家族手艺并不热心。几周前,小儿子和未婚妻结伴到天津一家玻璃制品厂打工去了。“他现在只学到我三四成手艺。”王三印说这话时,神情寥落。王三印看过唐卡艺术的书籍之后颇为感慨,五台山既有汉传佛教又有藏传佛教,他却从来没有见过唐卡,这期节目引起他强烈的好奇。后来,他从书店买了一本配有图片的唐卡书籍。回家后仔细翻阅,发现唐卡的绘画艺术,竟与五台神案画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唐卡艺术形式如今蜚声海内外,而神案画,却寂寂无闻。为此,这里呼吁所有有识之士及五台县文化馆的领导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tc/6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