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岩寺位于五台县耿镇镇河北村东侧,五台山南台南麓,是游客从南线进人清水河景区的第一座寺院。
据明万历年间的《清凉山志》载,“嵌岩寺,台南六十里,元魏孝文帝建。”该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年),属五台山寺庙群中南台外九寺之一。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之后,历代均有所修葺。在清乾隆年间,曾两次翻修和扩建。
年2月21日,日寇在清水河一带大扫荡时,放火烧毁了嵌岩寺。只有钟、鼓二楼劫后余生,一直安然无恙保留至今。还有“一千(杄)一百(柏)零二株”古树也奇迹般地躲过大火的吞噬活了下来,足可见古寺历史之悠久。
嵌岩寺是五台山景区唯一佛道两教合一的古刹。该寺前为钟、鼓二楼,均为清代建筑,基座为砖券方形门洞,楼身属木质结构,通高12米。嵌岩寺所处地形是河北村的制高点,制高点上又高出12米的钟、鼓楼,飞檐翼出,傲立苍穹,脚下又是沟通南北的通衢大道,故一向是河北村的标志性建筑,分外引人注目。
中轴线上从南而北有两座大殿,即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为转角殿,面宽三间,殿内正中供弥勒佛,弥勒佛背面为韦驮护法菩萨。东西两侧塑四大天王。与其它寺院不同的是,在两侧四大天王之间,各塑有九尊罗汉,合起来为十八罗汉,可谓别具一格。
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佛坛上供奉五方佛,全为金装彩塑,分别为:东方阿闵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佛。殿两侧为二十诸天神彩塑,每侧10尊。殿内东西两山墙绘有天龙八部壁画。
大雄宝殿东侧是阎王殿。殿内正中供奉身着帝王服的阎罗王,表情严厉,形象威严。台下站着牛头、马面、判官、夜叉等。两山墙绘有鬼怪、罪人在阴曹地府受刑的可怖壁画,表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佛教义理。
大雄宝殿西侧是伽蓝殿,与阎王殿东西对称。殿内正中供奉伽蓝菩萨。伽蓝左右分别塑立着一位胁侍。两山墙绘有壁画。无论彩塑还是壁画,其形象均表情和悦,气氛祥和,与阎罗殿内阴森可怖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寺院东侧小围墙外,有一独立小院,为龙王庙。寺院西侧小围墙外,也有一独立小院,为禅房院。
该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寺内从日寇的烈火中生存下来的一千一百零二棵树,实际上只是一杄、一柏两棵树。柏树长于院子中央“天地三界庙”东侧,枝丫虬出,树冠葱郁,主干最粗的地方,双人合抱也有点困难。经专家考证,此柏树年龄当在年以上,它已成为嵌岩寺内一处引人入胜的景点。柏树前方十几米处有一松树,树干笔直,树冠伸于高空,挺拔伟岸,也为古寺增色不少。不过,此树年龄较短。那株“一杄一柏”中的杆树,在前几年已被寺院东边众多石灰窑放出的煤烟与热气熏死,它粗大的身躯已被解成8立方米的木材融入了新建大殿的躯体之内而获得新生。
年,耿镇镇候城围村农民郑二喜,个人出资,开始对有着年历史的文物古迹进行抢救复修。经过两年多时间紧张施工,投资万元,修旧如旧,恢复了嵌岩寺昔日全貌,使寺内有着千年树龄的巨松、翠柏和白牡丹得到保护。并在复修古迹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占地面积平方米,使嵌岩寺逐步形成集研究佛教文化、道教建筑艺术,观赏自然山水风光、农业生态园区,瞻仰红色革命纪念地,探秘影视外景地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圈,为世世代代一直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五台清水河流域,调整产业结构拓展了新思路。
更多五台山寺院介绍请参阅以下内容四七、华藏宝相宝华寺四八、胜境精蓝古佛寺四九、尼庵道场海会庵五十、台外圣地三圣寺五一、长城首庙佛林寺五二、风韵古刹凤林寺五三、禅栖圣境白头庵五四、明代宝刹妙德庵五五、五爷行宫碧霞寺五六、康熙行宫台麓寺点赞即随喜,分享即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