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不用愁,渗水地膜ldquo张杂谷

今年晋西北遇严重干旱,但神池县种植的“张杂谷6号”却表现不俗,产量在多斤,特别是神池县长畛乡种植亩渗水地膜“张杂谷6号”丰收在望。同时了解到近日国务院马凯副总理批示关于人大代表建议支持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案的意见,其中就包括渗水地膜覆盖旱地“张杂谷”高产栽培技术等在内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与推广转化。全国人大代表渗水地膜专家姚建民已向山西省政府提出山西省用渗水覆盖百万亩覆盖“张杂谷”的计划,节省水资源,旱地增产粮食,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姚建民:痴心地膜躬作旱田

·

姚建民:   年生,现任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在旱作农业技术创新方面成就突出,有效推动了旱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11月15日,虽是周六,但姚建民还在家里伏案工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还要继续呼吁加大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正在写议案。”话音刚落,姚建民又找出一片渗水地膜给记者演示。   倒上水,包起来,用力挤压,只见有细小的水珠喷出……一切是那样的熟练,又像是对待自己孩子一般的专注、认真,“这是可降解的渗水地膜,能帮助旱作植物有效抗旱,大大提高粮食产量!”   说起地膜,不善言辞的姚建民马上来了精神,“这种地膜能将分散易蒸发的无效降水转变成可有效利用的土壤水,相当于每亩增加立方米的灌溉水……”记者注意到,烟瘾很大的他,说起地膜甚至忘了抽烟。   如此痴迷渗水地膜,因为姚建民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姚专家,能不能想办法把平时的雨水收集起来,让庄稼抗旱高产?”十多年前,在隰县地头考察时,一位农民的话触动了姚建民。   其实,在这之前,姚建民一直在琢磨如何提高旱作田的产量,“因为全省2/3的耕地是旱地。”为了从根本上找到提高旱地粮食产量的途径,姚建民对山西气候变化和土壤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统计分析多年的降水资料,最终发现了山西小雨的年度发生频率为72%左右的气象规律,并据此提出,开发利用小雨资源是解决山西农业干旱问题的潜力所在。   农民的期望让姚建民感到了科技创新的紧迫性,更明白了农业科技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担当。“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尽快研制出新技术!”姚建民带领团队说干就干。   他们突破专业局限,瞄准目标大胆实践,经过不懈努力,年,“渗水地膜”产品诞生,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介绍,该渗水地膜不同于传统的地膜,它是带有双层微米级小孔的通透性地膜,具有渗水、保水、增温、调温、微通气等功能。   研制出渗水地膜后,姚建民就奔走于省内外各地,通过在地头召开现场会等方式示范,推动农民使用新型地膜提高旱作田的产量。每到一处,姚建民都与农民一起劳作,悉心指导。   根据建议,姚建民的团队又进行科技攻关,年,研制出了可降解的渗水地膜。随后,波浪形覆盖栽培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研制的2MB-1/4铺膜播种机也通过权威部门的鉴定。此外,他们还建立了“宽幅渗水地膜波浪形覆盖旱地高产技术模式”,制定了“玉米渗水地膜波浪形覆盖沟播技术规程”“渗水地膜质量技术标准”,起草了“谷子渗水地膜波浪形覆盖精播技术规程”等。   渗水地膜研制及其系列应用技术在我省山阴、寿阳、神池、五寨、五台、沁县、孝义、阳曲等县市,以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部分县市得到大面积推广,累计达到多万亩,亩均增收元以上。   经过大面积试验示范,应用渗水地膜技术相当于给旱地增加了2次-3次的灌溉水,旱地粮食作物比普通地膜覆盖增产30%以上,比无覆盖的增产一倍,并创造出了旱地玉米吨粮田和旱地谷子千斤田,其中,神池示范田的谷子平均亩产达到.公斤,最高达到.公斤,创下我省乃至北方地区千亩规模旱作谷子的最高纪录,超过全国旱地谷子亩产纪录,农民增收显著。   作为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姚建民有许多荣誉:省优秀回国留学人员、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用科技帮农民增收致富,我最高兴!”他还兼任了省内许多市县的技术顾问,经常到地头解决问题,多次应邀赴外省进行技术指导。   虽已年近花甲,姚建民的科技创新劲头没有丝毫减弱,他依然不辞辛苦,长年奔波在生产、科研一线,农忙时,从北到南指导播种、服务农业;农闲时节,他又到工厂,研究新型的农业机械。同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带出一批又一批科研骨干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新成果也在不断涌现,如微通气食用菌栽培袋、气调保鲜膜等。姚建民说:“农民所想,就是我们的科研方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预约大会各项活动门票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tc/9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