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本是清快、凉爽的意思。《楚辞九思》中有“旻天兮清凉”之句,即此意。然而,此词被广泛运用,当在佛数传译以后。《大集经》卷十四谓:“有三昧,名清凉,能断离憎爱故。”佛教把断除各种热恼(烦恼的异称)而获得的安适宁静的境界,称为“清凉”。例如,唐李商隐《别臻师》诗云:“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否?”此外,《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记载:“东北有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中国佛教徒认为,“清凉山”就是山西文殊道场五台山,参见《五台山志》。唐代华严宗第四祖高僧澄观住五台山清凉寺注经。唐德宗诞辰,以妙法清凉帝心,赐号为“清凉国师”。
佛教中还有一个专有名词:清凉地。这是一个比喻,指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没有热恼(即烦恼),故称清凉地。
六朝古都南京的名山“清凉山”,也与佛教有关。其原名叫“石头山”,那么是从何时改叫“清凉山”的呢?
五代时期,长江逐渐西移,至南唐时,石头山的地理位置已没有那么险要了,军事地位渐弱。南唐后主李煜将石头山下的兴教寺扩建为“石城清凉大道场”,即今天的清凉寺,从此,石头山也跟着改叫清凉山。李煜为使其更具清快、凉爽的“清凉”之感,还在寺内建德庆堂作为避暑离宫,命人在山上广植翠竹。南唐古建筑现已毁损无遗,现仅存古井一口,为南唐保大三年(公元年)所掘,故名保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