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山西美食,你尝过多少

山西美食以面食为主,其历史之悠久,可考有多年的。面条,东汉称为“煮饼”,魏晋名为“汤饼”;南北朝“水引”;而唐朝叫“冷淘”。山西面食种类繁多,有据可查的面食达余种。

主要食材: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

品种: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剔尖、擦面、和漏、拨鱼、猫耳朵、莜面栲姥姥、头脑、灌肠

口味:一面多样、一面百味

晋北篇

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如略加山西老陈醋食之尤妙。

大同铜火锅大同的铜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早在北魏时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来,大同的铜器畅销全国。明清时期,大同的铸铜、制铜等工艺品已相当繁盛,当时钟楼院巷街制铜作坊已达数十处,均系子承父业,世代相传,故称“铜匠街”。因此有“五台山上观景,大同城里买铜”的说法。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同访问时,将雕有“九龙奋月”图案的铜火锅赠送给蓬皮杜总统,受到了他的极力称赞。

烧麦 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据说正德皇帝到大同看中饭铺的李凤姐,曾经在此过夜,一夜皇后“梅龙镇”等闹剧,据说不必考证,但大同烧麦闻名四海是当之无愧的。

凉粉 大同地区盛产山药,当地人除直接食用外,还有加工制成粉面的习惯。由此,粉面又制成各种食品,最常见的便是粉条和凉粉了。大同凉粉一年四季都有,风味独特,主要用盐汤、酱油、辣椒油、醋、香油、味精、芥末、葱花进行调味,配以黄瓜丝、萝卜丝、香菜、豆腐干等,吃起来清凉可口,其味俱佳。

油糕 这是大同一带常见的家常食品,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起来松软可口,十分味美。

太原篇

头脑太原 特有的一种风味早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经常食用,有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损的功效,晨起食用效果更好。因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也叫“赶头脑”。

剔尖 用筷子沿盘边剔面,分红面白面两种。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剔尖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

羊杂割 “羊杂割”又称“羊杂碎”,是山西的一道地方名小吃。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

五台篇

台蘑 因生长在五台山台顶,故而得名。台蘑有两个不同品种:香蕈和银盘,台蘑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传统中成药“舒筋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台蘑。

五寨烩菜 是山西省五寨县特色美食,主要由白菜、粉条、猪肉、豆角、土豆、南瓜、排骨、冬瓜等自由搭配,经过炒、炖做成的。

晋中篇

平遥碗坨子 平遥的碗托由清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托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

荞面灌肠 山西的一种小吃,虽然叫灌肠,但是荞面灌肠和一般的灌肠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的动物内脏。而是将荞面,白面放入盆内加入盐、白矾、水和硬搅软,顺着一个方向边加水,边搅动成稀糊状,用手抓起看似一条线即可。然后再将4寸小碟洗净,依次刷上油摆入笼内,将稀糊舀入碟的三分之二,盖盖进行蒸熟下笼晾凉,取下切条。最后把切好的灌肠条与豆芽煸炒,亦可凉调食用。

石头饼 山西八大怪之一,烙饼用的是石头块。

晋南篇

闻喜煮饼 是闻喜县生产的著名糕点类食品,已有多年历史。煮饼外裹一层芝麻,滚圆状。将芝麻团掰开,便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饼馅,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营养丰富,酥沙不皮,甜而不腻,久不变质,越嚼越香。

温馨提醒

全球山西老乡会联盟总联系人

我们建立了数百个各地老乡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ftrq/7973.html